作彼此的啦啦隊
◎撰文‧邱如蓮 攝影‧賴廷翰
感受到被尊重、被愛護,劉宜芳決心讓這分愛從自己身上發酵,
扶持新手、疼惜同伴,一起「熬」過嚴峻時刻,堅守護理崗位且更上一層樓。
回想起求學時期,劉宜芳對於實習的那一年記憶特別深刻。
一群年輕女孩,各拎著一個皮箱住進醫院宿舍,開始為期一年的實習生活。
一個月輪一科,在各科的護理站,每天被學姊追問著:「病患的體溫、血壓、脈搏量好了嗎?」戰戰兢兢跟在學姊身邊學發藥,有機會就趕緊學習怎麼打針。
「老人針、小孩針,每項專業技術都是職前修煉。」劉宜芳說,在學姊嚴格的教育下,大家在彼此競爭又相互扶持的過程中成長,一年後成為能夠上線服務的護理人員。
「可能就是經歷那嚴格的一年,我們那年代的護理人員都是吃苦耐勞型的,順從度也特別高。」現任臺中慈濟醫院護理部主任劉宜芳說,經過這些累積,才能成為守護生命的要角;當然現在的學妹也必須經歷這一段,但卻常有資深護理同仁哭喪著臉對她說:「主任,學妹很多技術都不會耶,總是要一樣一樣從頭教!」
隨著時代與學制的改變,現在的護理實習時數縮減,護理系學生畢業時,經常還是處於許多技術不熟練、對臨床環境尚未充分了解的狀態下,直接三班輪值。肩負著醫療重責,不僅新手壓力大,學姊也跟著經歷成長陣痛期。
「很多新人熬不過去,便會放棄護理工作。」劉宜芳說,如果留不住新人,資深同仁工作量倍增,護理工作環境愈添嚴峻。
傾聽、體貼同仁的需要
臺中慈濟醫院啟業五年,為補足逐年擴床的護理人力,劉宜芳每年都走進校園招募新血,同時也思考如何培育、留住新人。「大環境如此,但我們努力在有限的資源中,去創造更好的工作環境。」
她觀察到,現在年輕人習慣電腦作業,徵才時經常有學生問:「您們醫院是用電腦還是手寫護理紀錄?」
儘管與照顧工作沒有直接關聯,但她重視這樣的提問:「因為這群孩子未來可能成為我們醫院的護理同仁,我必須去聽他們的需求,來營造適合的工作環境。」
於是她在行政團隊的支持下,全力推動「行動護理工作車」上線,以資訊化來處理病歷資料、護理紀錄。「推著工作車巡房,同仁能夠更快掌握病患情況、隨時記錄。經過問卷統計,平均每人每天能節省六十分鐘工作時間。」劉宜芳說,即使行動護理工作車的推動成本高,卻能提升工作效率,減少拖班情況,讓護理同仁有更多時間關心病患或兼顧家庭。
除了設法讓護理工作順暢,劉宜芳也希望照顧同仁們的生活,她與行政團隊籌辦支持團體,配合同仁們的下班時間,安排交通車採買日常用品或品嘗臺中小吃,「今年我們還安排了郊遊踏青。」劉宜芳說,透過活動的牽引,同仁彼此間感情變得更好,也能藉此紓解工作壓力。
其實傾聽同仁的聲音,是劉宜芳來到臺中慈濟醫院才感受並學習到的。
「護理人員雖是醫院裏人數最多的一群,卻是最沈默的一群。」劉宜芳說,護理人員已經習慣默默去做、不發表意見,所以面對這項高壓力的工作,不是撐過來了,就是離開了。
但那一次倍受尊重的感動,卻改變了劉宜芳日後工作的態度。
臺中慈院啟業不久,證嚴上人前來勉勵同仁。會議室不大,很快地醫師便坐滿了,護理幹部們沿襲「傳統」,安靜地在會議室門外列隊等待。「然而,我們卻聽到上人問:『白衣大士怎麼沒有進來?』。」劉宜芳說,會議室突然有我們的位置了,上人還等到護理同仁都入座了,才開始會議。
工作十多年來,劉宜芳第一次覺得護理人員被尊重,也開始明白——原來上人所要創造的「有愛的醫院」,是上人從本身做起,尊重、愛護每位醫護人員,而「愛」就從同仁身上發酵。
管理工作實踐護理本質——愛
「有愛,才是護理的本質。」劉宜芳認為,選擇從事護理工作,心中或多或少有些理想與熱情;當她隨著慈濟志工前往風災後的緬甸賑災,看見貧苦與醫療缺乏,那股熱情彷彿再度迴盪內心。
回歸工作,她便想起上人的叮嚀:「替我好好照顧、疼惜這些護理人員。」身為主管,直接面對同仁受挫的情緒,聽到資深護理同仁訴苦,她鼓勵學姊們理解,學妹們正經歷著自己走過的路,請用愛陪伴;當新手護理人員來談離職,埋怨工作壓力太大、學不來,她說起自己的成長故事,一步一步才能累積出深厚的專業。
護理師吳瑋婷曾遇上低潮,想離職回南部家鄉,找個小診所或療養院工作就好。劉宜芳花時間聽她訴說,理解到原來她在處理繁雜工作與陪伴病患之間無法取得平衡,感到無奈。
「談話間,可以明白她對護理的熱情,當時心蓮病房即將開設,於是我支持她去學習安寧療護。」劉宜芳說,如今看瑋婷貼心的服務獲得病患肯定,也替她感到高興。
工作壓力、人力不足是現今護理界普遍現況,劉宜芳表示,在慈濟醫療「以病患為中心」的依歸中,她找到自己付出的價值。
「每個工作都有它困難、辛苦、血淚的一面。我們小時候不正是希望長大做有用的人?人生追求的價值不就是希望對社會有貢獻嗎?」劉宜芳認為,臨床工作忙碌,很多時候會受挫、會迷失,但如同證嚴上人所說「醫院是修行的道場」,她總會適時提醒年輕同仁:「這些都是生命的累積。」
當年,劉宜芳一邊走臨床護理、一邊進修,計畫未來藍圖;也有學姊熱愛臨床挑戰,持續在第一線服務。她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無論如何選擇,都必須有生涯規畫,才能夠走得長遠而不油盡燈枯。因此她經常問同仁「想不想走專科護理師?」「有沒有進修的打算?」樂於給予同仁成長進修機會:「當同仁對自己有所規畫,你就知道他不會輕言離開護理。」
劉宜芳小檔案
‧42歲,從事護理工作16年
‧臺灣助產學會理事
‧臺中縣護理師護士工會理事
‧臺中市助產工會理事長
‧母嬰親善醫院評鑑委員
‧臺中慈濟醫院護理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