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7期
2012-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志為護理
  上布施
  助人線上
  人生練習題
  蔬國人物誌
  大地園丁‧臺南
  大懺悔
  同個屋簷下
  寰宇慈濟
  生命的禮物
  蔬國人物誌‧馬來西亞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二年五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7期
  二十八至二十九日 心無執著就不苦

 

◆5‧28~29《農閏四月‧初八至初九》

【靜思小語】付出不執著得失,才能做得歡喜,不以為苦。

愛的醫療,建立典範

「醫療與生命緊密相連,對人生而言非常重要,期待志為人醫、志為護理的醫護人員,能穩固救人的志向。」與「蘇州慈濟體檢中心」團隊座談,上人述說起慈濟志業緣起,感恩四十多年來,許多人有志一同,願意來到花蓮,朝共同方向努力。

「醫療是志業,目的是為救人,每當得知慈濟醫院醫療團隊堅守崗位、用心克服困難,用生命走入病患生命、搶救生命,使之恢復健康,即感到無論過去遭遇何等困難苦楚,都很值得。」

上人表示,慈濟建設醫院不只促進健康也提倡愛的理念,希望引導人心建立正信、正念,開闊心胸、無私付出,為社會帶來光明與希望。

「慈濟醫療並非營利,而是為了『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鞏固醫護的尊嚴,讓人人感恩醫護人員再造之恩;另一方面,醫療人員也要用真誠的愛付出,才能讓病患與家屬信任,雙方互信互愛。」

普天之下,人人都是生命共同體,上人強調,能為人群付出,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付出心力難免辛苦,但慈濟人不說苦,皆言幸福!只要轉化心念,把握機會,專心為人群付出,不執著於得與失,就能做得歡喜、不以為苦。」

拉近心靈,廣結深緣

與臺中大里、霧峰及太平四合一組隊座談,上人回憶四十多年前,雖然生活窮苦,但靠著三十位家庭主婦每人每天存五毛買菜錢,以及常住努力做手工,辛苦地展開慈善志業;「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這句話,就是當時的心靈感想。

「慈濟成立之初,即使吃飯要向人借米、借油,每個月還是照常為照顧戶發放生活物資與補助金;雖然精舍空間窄小,但是幾位常住眾自在地修行,日日充滿感恩。」

精舍大殿於一九六九年完工啟用,常住與慈濟家人年年增加,空間不敷使用,歷經屢次增建;在慈濟四十二周年時,上人決心建立能容納慈濟家人共修精進的靜思精舍主堂,精舍常住全力承擔建築費用,近三年工程期間,全臺慈濟人輪流投入香積與工地,超過五千人。

「從向下挖地基,到主堂聳立,每一寸土地、每一處鋼筋、牆面,融入點滴汗水與力量,終於成就莊嚴道場。這是我們用自己的力量所建造的家,也是靜思法脈的起源地,希望主堂裏法髓不斷,靜思法脈永續傳承。」

上人期許大眾經常回歸「心靈故鄉」,跟隨常住生活、工作,短期修行;也期許能把社區道場當成自己的家,即使道場空間窄小,只要道心堅固,就能發揮良能,廣招天下善士。

「人與人之間,有親愛之緣也有怨憎的緣,要把握機會,轉惡緣為善緣。」與慈濟大學醫學院楊仁宏院長及教職同仁座談,上人表示,無論空間遠近、時間長短,人與人之間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

「地理上有遠近,心理上無距離——期待人人照顧好自己的心靈,打破有形距離,緊密連結清淨法緣。」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