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至二十五日 反省、懺悔,更要「精進」
◆5‧24~25《農閏四月‧初四至初五》
【靜思小語】「反省」才能知錯,知錯後要「懺悔」,懺悔後要不貳過,更「精進」向善。
淨心守戒
梵語「優婆塞」、「優婆夷」意譯為清信士、清信女,乃尊奉三寶、修持五戒的在家居士。上人於晨語時間解說:「『清信士』雖未出家,但能信受佛陀教育,不斷用佛法洗滌內心無明,故能保持清淨心,以戒律防非止惡——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不生。」
佛陀在迦毘羅衛國尼拘陀林時,與一位在家居士摩訶男的問答中,明言皈依三寶的在家居士就是清信士,必須具備——「信具足」,對佛法要「深生信心」,且「安住信中」不動搖;「戒具足」,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及不飲酒等戒;「慧具足」,要知佛法,明了苦、集、滅、道四聖諦;「捨具足」,要捨除慳貪、心能知足而樂於布施付出。
「深信、持戒、知法、付出,是在家居士應有的修行。」上人強調,爭奪名利權位,不只損己傷人且破壞大地;期許精舍修行眾謹慎守護心念與行為。
「時時自我觀照與『反省』,反省後要『懺悔』,懺悔後更要『精進』——不對的事絕不去做,無意間造惡也要及時停止。引法入心,時時以法水洗滌心垢,遵守戒律,並且以清淨無私之心為社會人群付出。」
幸福指數
世間災禍示現無常。中美洲哥斯大黎加的圖里亞爾瓦火山,已有一百四十多年未噴發,今年初開始噴出煙塵、碎石,專家研判隨時會大爆發;中東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近日受沙塵暴侵襲,大批呼吸道疾病患者湧進醫院。
早會時間,上人感嘆:「大乾坤不調和造成天災頻生,是對人類示警;唯有人心平和,大乾坤才能四大調和,這需要人人減輕欲望、儉樸生活。」
《佛遺教經》言:「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上人引以教眾:「『知足最大富,安穩最大利』——知足的人生最富有,因為欲念輕、心安穩,故富有快樂;而人人知足,心靈開闊、歡喜,所住的地方就是最安穩之處。安穩的社會,人民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孔子云:「擇不處仁,焉得知。」謂有智慧者會選擇仁德之地居住;上人期勉各地慈濟人都能帶動鄰里,讓居住地成為富有愛心的仁德之地。
新聞報導,位在南亞的不丹,一九八○年代提出以「國民幸福指數」取代「國民生產毛額」,以人民快樂幸福為優先,希望讓經濟和傳統文化平衡發展;根據二○○六年調查,全國高達百分之九十七人民覺得快樂。但是近年來不丹發展經濟,進口消費用品增加,二○一○年「國民幸福指數」調查,感到快樂的人民僅剩百分之四十一。
「經濟發展帶來物質生活的富裕,卻也為人心帶來欲望;欲望牽縛了人原本單純、快樂的心,逐漸淡忘知足與感恩。」上人慨嘆,心中的富有實比物質的富有更重要。
「錢財再多、名利再大,若是心不安穩,煩惱、苦難會更多。甘願儉樸生活,以助人為最大的滿足,這是最有智慧、最有價值的人生,也才是真正有福。」
教育使命
教育志策會中,上人表示,現今社會人心偏差、價值觀扭曲,教育工作者要提升使命感,培養學生成為能夠「擔負重任」的人才,為未來社會的希望扎根。
「養在溫室裏的種子,禁不起風吹雨打;教育的種子應播撒在露天的田地,接受自然的風霜雨露洗禮。『能受天磨方鐵漢』,反之,只會造就庸才。教導孩子懂得如何生活,能克服困難、適應各種環境,才是教育的目標。」
上人強調,慈濟辦學以「誠、正、信、實」為理念,為的是承擔教育使命;師長不用擔心招生量不足,最擔心的是質不優;若用盡方法招來許多學生,卻無法顧好品質,則無益於社會。
「在現今價值觀偏差的時代,慈濟教育志業要樹立典範,提升教育人文。希望大家有志一同,穩固生活教育、品德教育的基礎,盡心力為天下育英才。」
聞法傳法
「聞法吸收之後,人人都有責任傳法,讓大眾理解人和天地緊密相關,要為生活環境負責任。」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的「入經藏」學習團隊,二十五日於精舍舉行圓緣,上人期待年輕的種子志工正確認識佛法、進而積極傳法。
上人強調,學法不只是學得方法,還要具有法的精髓,才能為人說法。「此行返臺所學並非全部,若以人體比喻,只是學到皮毛而已,還要讓皮下生肉、脈絡通暢、骨骼強健,才能增長慧命。」
「欲使肌肉、血脈、骨骼健全,需要靠各人用心思量,深入佛法、融會貫通,更進一步發大心、立大願,成為『一生無量』的種子,接引更多人理解佛法,產生無量的種子。」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與澳洲,佛教徒都只占少數,上人期待大家就地打開宗教之門,成就「大宗教」。
「所謂『大宗教』不是自大,而是能和所有的宗教合和互協,讓更多人接受到佛法的美好,讓人人肯定慈濟的宗教精神理念。」
上人表示,每個人都只是小小的一個「我」,延伸「小我」、連結天下無量無數的「大我」,就能成為與天地共生息的「生命共同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