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7期
2012-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志為護理
  上布施
  助人線上
  人生練習題
  蔬國人物誌
  大地園丁‧臺南
  大懺悔
  同個屋簷下
  寰宇慈濟
  生命的禮物
  蔬國人物誌‧馬來西亞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二年五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7期
  二十三日 行善的「本錢」

 

◆5‧23《農閏四月‧初三》

【靜思小語】行善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有心、有愛,就能付出。

心地日日新

晨語時間,上人對精舍修行眾開示,俗情恩愛如枷鎖,故跟隨佛陀出家修行的比丘、比丘尼,皆須「捨離恩愛」,並且「攝御諸根,不染外欲」,逢苦不慼,遇樂不欣,「能忍如地」,才能慈悲一切,利益眾生。

「只想要利益自己的人,容易有貢高憍慢的心態;要用佛法破其憍慢,引導他攝御諸根、調伏心欲,進一步以謙卑、忍辱心走入人群,造福人間。」

上人指出,要教化眾生,就要讓眾生有因緣接受佛法、開啟心智;修行者辭親割愛、出家修道,不只為增長慧命,更為了傳承佛法。

「比丘、比丘尼由佛法哺育慧命,荷擔如來家業,所以稱為『法子』。要先去除自我心靈雜草,才能讓佛法種子成長茁壯,進一步在眾生心地播種,成就廣大福田。」

出家乃是大丈夫事,將相難為。上人叮嚀大眾:「真正的福田僧,心地要『日日新』——每一天面對種種人、事、物,心念都不受影響而偏差,才能成就道業。」

有福再造福

中壢一個外籍配偶家庭,女主人十多年前從印尼嫁來臺灣,生了三個孩子後,先生因病往生,她必須辛苦打工維持生計,家中髒亂不堪。中壢慈濟人多次拜訪、鍥而不捨關懷,終於取得媽媽信任,同意志工幫忙整理居家環境;志工動員打掃時,孩子們也開心跟著師姑師伯學習清掃房間。

早會時間,上人以此事稱歎慈濟人超越凡夫心,「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心,把天下人當成親人,發現有人遭遇困難,立即伸出援手。行善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有心、有愛,人人都能付出。」

就如許多投入慈濟志業的實業家,用心帶動海內外企業家加入,同耕福田。上人表示:「世間苦難人多,但願每一個人,都能在心中種下善種子,並且善耕心田而豐收;如此世間苦難人就有福了!」

搭起愛之橋

與返回精舍參與三天「法譬如水」經藏演繹精進研習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慈濟人談話,上人肯定兩國慈濟人浴佛、經藏演繹的莊嚴令人讚歎,勉眾持續以人文之美接引大眾認識佛教。

「佛陀不是供人拜求的神明,是引導眾生行往正確方向的導師;每年的佛誕節,佛教徒有責任告訴大家,地球曾經出現佛陀這一位『宇宙大覺者』;引導大家接觸佛法且力行佛法。」

上人強調,佛陀來人間是為了引導人人「回歸清淨本性」,佛教徒的修行目標,是去除心靈雜染而回歸清淨。「然而,過去許多人對佛教信仰停留在燒紙錢、點大把線香煙霧瀰漫的印象,看不出宗教之美;慈濟人應展現出宗教的清淨、美善形象。」

近幾年來,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度的慈濟人,不斷濟貧教富,帶動不少窮苦的受助者行善。上人指出:「引導窮人造福,能為社會啟動生機;接引富有資財者喜捨付出,能搭起貧富之間的橋梁,皆有助於穩定社會。」

窮人需要照顧,富有的人需要接引;上人叮嚀,接引眾生是慈濟人的責任,請大家多用心。

小我大力量

「天、地、人之間是息息相關、相互影響的;期待人人『敬天愛地聚福緣』,莫為了享樂而破壞環境。」

與人援會志工談話,上人指出,企業愈大,消耗資源愈多、造業愈多。「人生時間有限、無常不期而至,若無法及時警覺,只會在生活中不斷累積惡業。」

上人叮嚀,若企業家想要投入慈濟回饋社會,希望他們先跟著志工付出;有深刻的感受後,就會發自內心歡喜投入;若僅憑一時熱情,熱情消退就容易退轉。

「慈濟能有今天,不是少數人所成就;個體成不了事,要由每一個個體彼此相合而成為整體,才有力量。所以要影響每一個小生命『化小我為大我』——變成與天地共存的大生命。」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