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7期
2012-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志為護理
  上布施
  助人線上
  人生練習題
  蔬國人物誌
  大地園丁‧臺南
  大懺悔
  同個屋簷下
  寰宇慈濟
  生命的禮物
  蔬國人物誌‧馬來西亞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二年五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7期
  二十二日 化「熱情」為「大愛」

 

 

 

◆5‧22《農閏四月‧初二》

【靜思小語】只有熱情,無法長久付出;感受所做之事很有價值,才能啟發無限大愛。

能自理,也明道理

新聞報導,香港有許多嬌生慣養的「三低」孩子——自理能力低、情緒智商低、抗壓力低。有小朋友在公共場所雙手插腰怒罵父母,父母默然接受任其發怒;小學一年級的男孩不會綁鞋帶,連扣釦子也做不來,因而撒嬌、耍賴要父母幫忙……

上人感嘆,成長在富裕國度的孩子,在父母、長輩過度呵護、溺愛下,不僅失卻做人的本分與道理,也喪失身體本能;父母將寵溺、付出視為理所當然,遂造成種種匪夷所思的現代家庭現象。

「應用心教導孩子懂得自理,也明白做人道理,才能培養孩子自立。」上人述及,在中國大陸河北省易縣山區裏,住著一對貧困母子。現年五十二歲的劉愛民與八十一歲的老母親相依為命;愛民的眼睛失明,母子倆靠殘疾津貼及親戚接濟生活。

愛民每天服侍母親盥洗後,再外出撿拾乾樹枝、樹葉回家當燃料燒;三餐由眼睛勉強看得到的母親負責,餐餐都是沒味道的麵疙瘩、玉米粥。母子倆雖然貧困生活,但感情甚篤。媽媽對愛民說:「我動不了,你給我扶著、給我端飯、尿盆子……你對我都是一百一的好。」愛民則回應:「媽媽從小養我,孝順是應該的,我愛您。」

「這個家庭雖然清苦,母親老弱、孩子殘疾,但母慈子孝,真正呈現人倫之美。」上人表示,良好的生活習慣需要用心學習,偏差的人心需要教育導正,「請大家共同營造富有人倫道德的社會環境,為下一代培養身心健全的人生,未來社會才有希望。」

心連結,力量凝結

精舍主堂會客室中,簡慈露師姊與劉濟雨師兄等人,陪同馬來西亞雪隆實業家會見上人。林偉才先生提問:「慈濟為何能招募這麼多人投入,對全球產生卓越貢獻?」

上人表示,慈濟辛苦走過四十多年,感恩每個人憑著一念善心、勇於承擔,才能讓志業遍及全球、幫助世間苦難人。

兩年前菲律賓凱莎娜風災後,慈濟人長期在馬利僅那市幫助窮人,經由環保、志工培訓等提升居民信心,協助改除不良習氣、改善社會氣氛,當地政府感恩慈濟,將一條街命名「慈濟街」,並全力支持慈濟浴佛大典;雖然參與者大多是非佛教徒的本土居民,但大家共同成就此一莊嚴盛會,圓滿孝親活動與近萬戶的大米發放。上人以此為例表示:「每位慈濟人都是一顆小小種子,凝蘊著大大愛心,才能會合成一股愛的大力量。」

丹斯里拿督李深靜先生請教上人:「您所做的一切,對全世界影響深遠,請問您是如何凝聚慈濟人的力量,日後如何持續管理?」

上人言:「過去是雜念,未來是妄想。我不會為未來的事煩惱,總是把握此時此刻,做好當下的事就對了。慈濟人跟著我做志業已經四十多年,如果有一天我不在,相信大家都很清楚該如何做事。」

「我認為,來到世間就要發揮此生的價值,要與天地萬物共生息。雖然每個人各有不同的思想和行事方法,但我相信人人都有共同的愛心、都有心想做事;人與人之間一定要有生命的關連——聯結每一個小生命,成就大生命,不斷招集有志一同的人,才能為天下人做天下事。」

上人歡迎在座實業家共同做慈濟,「慈濟不說『事業』,而言『志業』,人人從個人的小生命,串接成天地的大生命;如果大家也能有志一同投入慈濟,我們的生命就能連接起來,成為生命共同體。」

頂級集團賀紹和先生提問:「這幾天親眼看到臺灣有許多成功的企業家,非常投入慈濟志業,想請問上人,對馬來西亞想投入慈濟的企業家有何期許?」

上人言,臺灣實業家縮小自己,歡喜付出,與所有慈濟人共同做事,沒有階級分別,這是最令人讚歎的修養。「期待每一位企業家多投入,真正投入,才能用智慧了解『慈濟的美在哪裏?』倘若只以熱情投入,總是不長久;感受到所做之事很有價值,就會以無私大愛不斷付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