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日 學做人
◆5‧18《農四月‧二十八》
【靜思小語】人起摩擦,事難圓融;人心合和,事即圓滿。
佛教精神,續法脈
「『為佛教,為眾生』,是我的生命,也是我的慧命——出家後皈依在上印下順導師座下,就是慧命的起始;身為載道器,要以此生的生命,成就慧命。」上人於慈濟基金會與功德會兩場董事會上勉志業體主管,要秉持佛法精神理念,腳踏實地往前行。
「慈濟以佛教精神為宗旨,欲『救世』要先『救命』,故從解救眾生脫困著手,困苦的眾生就是我們幫助的對象。」上人指出,在克難中以「功德會」之名展開慈善濟貧,有其時代背景——不同於一般寺院道場以類似民間組織來運作,「慈濟」的財務並非作為常住用度,而是為了救濟貧苦,故成立「功德會」運作。
「佛教慈濟功德會」成立十多年後,為了蓋醫院,一九八○年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基金會」,上人堅持必須冠以「佛教」之名。當時林碧玉副總執行長到省政府社會處接洽,辦事員回覆無法以「佛教」申辦立案;上人決意親自到中興新村向辦事人員說明。
「慈濟是以佛教精神創立,若基金會沒有『佛教』兩字,就缺乏推行志業的動力。」終於說服辦事人員以此經辦;通過立案後,慈濟成為全臺第一個冠上「佛教」之名的基金會。
「『佛教慈濟』是師父當時努力爭取來的。『佛教』是慈濟之本,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都不能離『佛教』兩字,所有志業事務亦不能離『為佛教、為眾生』的初衷,必須穩固佛教精神、展現佛教形象。」
上人強調,功德會是基金會的基礎,即使成立基金會,功德會還是存在,每個月的藥師法會持續舉辦,以彰顯慈濟的宗教精神。「慈濟能夠如此蓬勃發展,是因為慈濟人具有宗教信仰、相信師父所說,才能付出無所求。慈濟要傳續千秋百世,一定要有宗教精神理念的內涵——不只是名稱上的宗教,更要力行實質的宗教精神理念。」
身為出家人,上人自言創立慈濟只是單純想要解救人間苦難,但是四大志業牽涉層面極廣,所做諸事都需要專業;故期待志業體同仁要為全球慈濟人搭起拱橋,引導人人深入靜思法脈精神,鞏固宗教精神理念。
「慈濟不是我一個人做的,是全球慈濟人日日付出而成就,所以我時時都說『感恩』。就像江、河、井、池名雖不同,但水性相同;世間人雖有種族、國籍的不同,但若共同一心投入慈濟,就有共同的名字——慈濟人。」上人勉同仁要感恩所有慈濟人,與師父共同擔負天下重任。
當今人心濁亂,造成全球人禍動亂;上人期許大家心力會合,讓慈濟人文普遍於人間,使人人有機會接觸佛法而改變人生觀、改善家庭氣氛。
懂理容易,懂事難
近年來,海外慈濟人帶動出許多道心堅定的本土志工,他們即使生活貧困,卻能自我修身、修心,發願戒除惡習且日存點滴助人;上人以此勉同仁要見賢思齊。
「要自我反省——許多事是力有未逮而無法做到?或是有能力做到卻沒有做到?要找出問題癥結並積極改善。其實許多事無法做得圓滿,是因與人互動時產生摩擦或起誤會而有障礙;好好學習『做人』,才能把事做得圓滿。」
靜思法脈必須代代傳續,才能讓慈濟宗門在全球各地不斷救度眾生,故上人對弟子們「愛之深,教之切」,期許主管們要有敏銳的反應與積極的態度,做「不請之師」,以開闊清淨的「覺有情」與人結好緣。「佛陀來人間開導、成就我們,提升我們的智慧;若能體會佛法道理,就會調伏自心、與人合和,同心協力發揮救世救心的力量。」
上人表示,「靜思法脈「與「慈濟宗門」必須雙軌平行,內修外行、悲智雙運——慈悲造福人群、智慧延續慧命。「唯有人人內修誠正信實,讓靜思法脈穩固傳續,才能領導慈濟宗門外行慈悲喜捨,走入人群悲智雙運。」
做好事不能只是「樂於配合」,上人強調更要「勇於承擔」。「懂理容易、懂事難。不只要引導人人做好人,更要訓練人人成為勇於承擔的好人——提起智慧做正確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