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7期
2012-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志為護理
  上布施
  助人線上
  人生練習題
  蔬國人物誌
  大地園丁‧臺南
  大懺悔
  同個屋簷下
  寰宇慈濟
  生命的禮物
  蔬國人物誌‧馬來西亞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二年五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7期
  六至七日 人生大事

 

◆5‧6~7《農四月‧十六至十七》

【靜思小語】醫療關乎「生死」,是真正的「人生大事」,要堅定醫護職志、守護救人情操。

治心病,增慧命

波羅奈國有兩位比丘,一位原本以洗衣維生,一位從事金飾工藝,同時接受舍利弗尊者指導修行;舍利弗教導洗衣人修數息觀、教金飾師修白骨觀。然而一段時間後,兩人苦於修行沒有進步,漸漸對佛法起了偏見。

佛陀得知此事,便對舍利弗尊者說:應該教金飾師數息觀,使其心意專注;教洗衣人白骨觀,體會人身之不淨。兩人調整修行方向後,很快就深入佛法,證得阿羅漢果。

晨語時間,上人引《大般涅槃經》這則記載,說明舍利弗尊者引導比丘修行,因未對其根機而無法使之受用,反而起煩惱而毀謗佛法;佛陀發覺此一錯誤而「應病予藥」,調整兩人修行的方法,終使兩人證道果。

「佛陀是眾生『真善知識』,能應眾生根機,權巧施教。」上人指出,《法華經》是佛陀直指人心的真實法,佛弟子應提起大信力,接受此真實法。

新聞報導,南美洲祕魯一間勒戒所因患者焚燒床墊發生大火,至少造成十四人死亡。早會時間,上人感嘆人心受欲念誘引而偏差,沈溺酒精、毒品等,引發人間悲劇。「眾生一念偏差,產生貪、瞋、癡、慢、疑等煩惱惡念,故犯錯造罪。佛陀為了醫治眾生心靈之病而來人間,以法為良藥,對治眾生心病、增長眾生慧命,是謂『大醫王』。」

「大醫王」能療治眾生心病,而眾生身體之疾,則需要醫師「應病對治」,亦不能缺少護理人員看護。上人表示,護理師要隨時觀察住院病患的情況、聆聽病患訴苦,予以適當的處理並溫言安慰,堪謂「聞聲救苦」;所以病患、家屬應以感恩心看待。

「護理人員如菩薩、如慈母般愛護病患、溫柔呵護,此等無私之愛非常偉大。」上人期許醫療工作者恆守志願。「『發心如初,成佛有餘』,不只是對學佛修行者的勉勵;任何人只要不受環境影響,堅守初發心且步步精進,終能達到目標。」

守志願,療病苦

「慈濟從事的是真如的慈善,真實而不離靜思法,亦即以宗教精神為依歸——是宗教的慈善,而非社會的慈善。」

與清修士談話,上人表示,「宗教情操」之於慈濟四大志業非常重要。「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志業『四大一體』,才能真正淨化人心、搶救生命、增長慧命。將生命淨化成慧命,世間才能平和,社會就不會亂序。」

因為「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慈濟開宗門,於靜思法脈中,借重慈濟法門去廣度人群,解除眾生諸多苦。上人說明:「『靜思法脈』是內修誠正信實、發四弘誓願;『慈濟宗門』是外行慈悲喜捨,即四無量心。內修外行結合,即是慈濟的宗旨。」

近來媒體大幅報導醫療界負面新聞,與一位年輕醫師談話時,上人鼓勵其堅定守護救人情操。「凡夫與聖人之別,在於思想和耐力。凡夫總是發心容易,受挫時卻又很快就氣餒;聖人則經沈著思考,篤定方向後就堅定意志向前行。」

上人勉慈濟醫療要做出典範,提升醫護崇高的理想與形象。「一般人視『結婚』為人生大事,其實『生死』才是人生大事。醫療關乎人的生活,是崇高的志業;要堅定守護救人志願。」

儘管現今醫療環境困難重重,上人期待年輕醫師處在變動的環境中,要禁得起磨練。「能受天磨方鐵漢,要堅定志向不退轉!」

啟良知,多回饋

七日晨語,上人解說《法華經》:「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說明佛陀最後說法時「正直捨方便」,暢述本懷,佛弟子應對佛法生起大信力,不受外境影響而心生煩惱、受障礙。

「信力堅定,才能使善根、信根不斷增長;信根增長,才能隔離煩惱障礙。學法入心、提升智慧,了知世事無常,就不會對人生遭遇起愛憎執著,不因欲念而生無明煩惱。」

長年在海外經營事業的李易儒先生來訪,上人說明,慈濟環保志業能做出國際矚目的成果,皆因慈濟人身體力行、落實社區;在政府與民間團體共同努力下,將環保變成全民運動。

「現今天災人禍頻傳,再不趕快推動環保就『來不及』了!」上人擔憂,經濟快速提升,人文精神相對沒落,少數人為了牟利而不擇手段,不斷鼓勵消費、汰舊換新,形成奢侈浪費的社會風氣,也消耗資源、破壞環境,製造大量垃圾,後果堪慮。

上人表示,過去臺灣環保觀念尚不普遍,人們大力推銷一次性產品,用過即丟;現在大家已警覺環境問題,而慈濟走在前頭帶動,不只做資源回收、分類與再製,也推廣素食,呼籲「清淨在源頭」。

「感恩慈濟人腳踏實地做事,『做我所說,說我所做』,將愛心善款用在對的地方。」上人表示,要為社會人群做事,需要有人認同、支援;「金錢與力量的支持尚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人』,要接引群眾,啟發良知良能,積極投入社會公益。」

上人表示現在不是關起門來研究佛學的時刻,必須將佛法帶入人群、運用在人間。「年輕的一代很有福,享受多,要回饋更多,做對天下眾生有益之事。人人以法為師,調伏人心、導正觀念,才能真正有益大地人間。」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