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7期
2012-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志為護理
  上布施
  助人線上
  人生練習題
  蔬國人物誌
  大地園丁‧臺南
  大懺悔
  同個屋簷下
  寰宇慈濟
  生命的禮物
  蔬國人物誌‧馬來西亞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二年五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7期
  四至五日 妙法「無漏」

 

◆5‧4~5《農四月‧十四至十五》

【靜思小語】貪念增長,智慧漏失;拔除無明,法理無漏。

修妙法,顯自性

晨語時間,上人解說《法華經》:「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勉勵大眾,佛陀以其慈悲、智慧潤澤眾生,養育眾生慧命,佛弟子應用心體會佛法,與佛心相契,才能使法水入心、增長慧命。

上人闡析「無漏」之「漏」即煩惱,眾生帶著過去生的習氣而來,也在此生熏染、增添習氣,並隨著六根接觸外境而起心動念,不斷產生貪、瞋、癡等無明煩惱,使清淨本性受到層層覆蓋。

「增長一念貪,就漏失一分智慧。」上人表示,無明會掩蓋人心的智慧光明,因此造惡業而墮落三惡道。「要趕緊去除煩惱、精進用功,讓甚深微妙的佛法真理永存於心,引法水洗滌心垢,才能使智慧光明再度顯現,而至『無漏』。」

布善法,滌無明

今年四月二十八日,慈濟廣播部於臺中東大志業園區舉辦聽友會,患有先天性罕見疾病的聽友陳先生,二十五歲僅有十歲智能,現場卻對每一位主持人的姓名如數家珍,且「靜思語」琅琅上口,讓聽友們驚呼連連。

陳先生在臺南環保站當志工時收聽到大愛廣播、深深著迷,得知有位聽友的父親生病,他便在廣播聊天室中鼓勵對方「要用心,不要擔心」,把靜思語發揮得淋漓盡致。上人讚歎陳先生將慈濟法語謹記在心,且能用以勸慰他人,很有智慧。

「現在人心隨著媒體起舞,若媒體報導失衡,社會就可能像一艘船失去平衡而翻覆。期待人文志業同仁發願作掘井人,讓清流湧泉源源不絕,淨化人心、洗滌無明,使人人改變習氣。」

大愛網路電臺以廣播傳送清流,也得到許多海內外聽友的善回饋。有監獄受刑人在獄中收聽而受影響,服刑期滿後主動尋找慈濟會所;慈濟人用愛接力陪伴,帶他們走入環保站、參與志工活動,使之徹底戒除習氣、改變人生。

「善法要廣為宣導,不只讓人聽到,還要帶動人人做到。」上人致勉,雖然社會人心偏差、環境濁惡,期待媒體工作者能接引社會人群接觸清流之法,讓人心有機會受洗滌、進而淨化。

菩薩道,修福慧

近九十位臺北文山、新店幹部四日返回精舍向上人報告組隊社區經營,言及新店靜思堂自去年三月啟建以來,志工延續過去帶動臺北慈濟醫院工地人文的經驗,天天準備檸檬水浸泡過的熱毛巾,讓工地朋友擦拭勞動後的汗水,並烹調美味的素餐,照顧他們的營養與健康,讓人深刻感受慈濟人的愛與尊重,而能以感恩心投入工程。

「建醫院是『搶救生命』的道場,靜思堂則是『守護慧命』的道場。」上人感恩大家勇於承擔,「雖然兩面兼顧負擔沈重,但就像早期農人挑扁擔,只有一端負重難以平衡,兩端都負重反而能穩步前進。」

上人強調慈濟不是為社會做慈善而已,慈濟道場是真正的修行道場,期待大家就近看顧,身體力行菩薩道;守護生命與成長慧命平行並進,才能福慧雙修。

護理心,清淨愛

五日早會,上人提及昨日慈濟技術學院舉行護理系加冠典禮,一百九十八位五專二年級同學戴上護士帽、手持心燈,象徵薪火相傳,宣誓用愛守護生命;純真、亮麗的護理形象與真誠的發願,令人感動與感恩。

「身有病痛時到醫院求治,需要有一群如親、如友、如家人般的醫療人員,以愛照顧身心。醫護人員為每一個病患家庭拔苦、為社會負起照顧病苦的責任,若非發大心、立大願,無法承負如此神聖、純潔的使命,值得人人尊重與敬愛。」

上人感嘆,過去人們依隨人倫道理行事,社會平靜純樸,但是隨著時代、社會變化,人心顛倒亂序,不復單純美好,醫病之間也不像過去以愛心、感恩心互動回饋,讓有志從醫者卻步,實非社會人群之福。

「慈濟四大志業秉持慈、悲、喜、捨之精神為社會付出,其中,醫療志業是『大悲』的志業,因為醫療人員是以『同體大悲』——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精神,發揮純潔無私的無量大愛。」

慈濟技術學院曾有不少畢業生自願到偏遠的臺東關山慈濟醫院工作,雖然工作繁忙,她們卻認為能在需要的地方照顧病患,是很快樂的事。

上人表示,醫護人員搶救生命、守護生命,社會大眾要提起感恩、尊重心相待;從事醫療工作者也要自愛、自重。「護理之光如滿月,倘若每一位護理同仁都能在工作中,展現圓滿無缺且溫馨光明的護理精神,就是病患最大的福氣。」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