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7期
2012-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志為護理
  上布施
  助人線上
  人生練習題
  蔬國人物誌
  大地園丁‧臺南
  大懺悔
  同個屋簷下
  寰宇慈濟
  生命的禮物
  蔬國人物誌‧馬來西亞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二年五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7期
  三日 知足最有福

 

◆5‧3《農四月‧十三》

【靜思小語】心靈知足,人生有福;心不滿足,人生多苦。

清淨心,修十地

「菩薩十地」為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晨語時間,上人以此「十地」勉眾,聽聞佛法而能理解、起歡喜心,才能發大乘心。

「菩薩道是難行道,但是發大乘心者難行能行、不畏路途遙遠。即使遭遇何等挫折磨難,都能『甘願做,歡喜受』;去除無明塵垢,遠離煩惱習氣,才能一心堅持,不使初發心受人我是非影響;心清淨,自然就能啟發智慧,如明亮的光芒照耀心地,不復黑暗無明;心光自照,也能內外朗照,在康莊大道上向前直行。」

上人表示,在「善惡拔河」競賽中,唯以堅定的信力殷勤精進,才能致勝。「既有行菩薩道的殊勝因緣,就要福慧雙修,直至來去自如、行法無礙的最上位『法雲地』,也就是最接近覺悟佛智的境界。」

心甘願,不埋怨

五月一日國際勞動節,沈寂一時的「占領華爾街」運動捲土重來,發起全球串聯示威,抗議金融霸權和經濟不平等。早會時間,上人有感而言:「社會上士、農、工、商皆須平衡發展,尤其務農、做工皆是辛勤付出勞力的勞動者,要感恩、尊重他們供應大眾生活資糧。」

上人說,早期農業社會大家生活不富裕,日日勞動不休息,即使在農作收割後的休耕期,也會外出打零工;人人單純過生活,家庭成員相互照顧、愛護,倫理觀念很自然地存在家庭中。相較之下,現代人雖然生活富裕,心靈卻不快樂,自殺案件不斷增加。

「以前的人懂得尊重生命——尊重自己的生命,再如何辛苦、遭遇磨練,都能心平氣和地度過難關、甘願付出。現在有許多人患心理疾病,不堪壓力,輕視自己的生命,也漠視人倫道德,不僅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讓社會難以平靜,負面效應不斷擴大。」

上人慈示,勞動節要發揚勞動者為社會奉獻的精神,帶動大眾彼此感恩、合和互協,才能有益社會,讓人間更幸福。「貧與富只在於一念心。心靈富裕,人生就有福;心不滿足,生活再如何享受,人生還是苦。」

社會上仍有許多不計辛勞、默默付出的典範,即使生活清貧仍樂於助人。日前大愛新聞報導,臺中黃女士年輕時遠嫁新加坡,後來先生外遇離婚,她帶一對兒女回臺,做生意卻被友人詐騙、損失畢生積蓄;七年來,她以撿拾資源回收物維生,因此更了解街友生活不易之苦而發願助人,雖然生活不富裕,卻仍把撿回來的棉被、衣物清洗乾淨,轉送街友。

臺中大里李德旺師兄早年因病接觸慈濟而發願行善,十多年來,開車穿梭臺中街頭幫人磨菜刀,每天第一筆收入投入竹筒捐給慈濟。磨一把刀要半個小時,賺五十元,耗費大量體力,扣除油費幾乎入不敷出。幸好有大女兒和女婿支持、補貼生活費,今年三月終於圓滿榮董。

「他們生活不富有,甚至需要『磨手皮』勞動維生,卻都甘願而不埋怨,還能開闊心胸,盡己之力付出行善,這是多麼有價值的人生!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只要心平氣和,再艱困的難關都可以度過。」

傳清流,淨人心

佛陀說「四聖諦」,指出世間之「苦」,是由人心的種種無明、煩惱「集」聚而來;若想「滅」苦,就要找尋能從根本處拔除苦難之「道」。

與大愛臺主管座談,上人期待「大愛劇場」製作團隊能編演出「人性之真」,以真實人生示現苦、集、滅、道之理,帶領觀眾了解主角情緒行為背後原因、教育人心。

「人人內心都有善良的一面,只要能將導致人生苦難的習氣徹底改過,都是值得學習的典範。」上人表示,凡夫心皆有貪、瞋、癡等煩惱無明,一旦無明遮蓋智慧,將使人心顛倒而亂序,若有因緣接受宗教引領正確的人生方向,也會有脫迷覺悟、回歸清淨本性的時刻。

「戲劇影響人心至深,要不斷向社會大眾傳遞人倫道德、生活禮儀等人文內涵,以清流洗滌人心。唯有媒體發揮傳播力量,才能引導人人回歸清淨本性。」

上人指出,大愛劇場所呈現的都是真實的人生經典,對現代人而言,能有見賢思齊、自我警惕的教育良能;每一齣大愛戲劇播出後,都有來自全球各地的回響,常聞有憂鬱症病患、想要輕生者,在收看大愛戲劇後得到啟發,振作精神面對現實。

「期待製作團隊以智慧呈現,承擔起傳播清流的責任;還要做掘井人,為人心掘出源源不絕的清流,營造樂觀、明亮的環境,讓人從而帶動起善的影響與效應。」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