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7期
2012-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志為護理
  上布施
  助人線上
  人生練習題
  蔬國人物誌
  大地園丁‧臺南
  大懺悔
  同個屋簷下
  寰宇慈濟
  生命的禮物
  蔬國人物誌‧馬來西亞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二年五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7期
  二日 好事多一點

 

◆5‧2《農四月‧十二》

【靜思小語】生活平淡一點、勤勞一點、節省一點,人間有愛、天地平安。

聞法修行,自我用功

「每當描述佛陀覺悟的遼闊心境,我的心也同感開闊、歡喜;但每天為許多世間事而擔憂,此等開闊明朗的感覺無法長久……」晨語時間,上人以「把握當下,恆持剎那」與眾共勉,應時時自我提醒去除雜念,讓內心的大圓明鏡保持清淨。

聞法修行、自我用功的體會與法喜,只有自心能知;既了解法的意義,上人教眾要信受奉行,才能讓自心佛性顯現,通徹萬理而使智慧如湧泉。

「人人心靈本質清淨,但凡夫長久以來在人、事、物中熏染無明、養成習氣。應努力改除習氣,讓煩惱不斷減輕,才能逐漸脫離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及地獄等『六凡』世界,進入佛、菩薩、緣覺、聲聞的『四聖』階段。」

上人表示,「十法界」都在人人的一念心,放下執著,才能減少煩惱。

知足守分,人間平安

臺中楊先生平時開計程車為業,三十五歲那年因糖尿病右腳截肢,隨後接受心臟手術並洗腎,生活困頓下求助慈濟。為感恩慈濟人長年的關懷與幫助,現在他每載一趟客人,就投部分收入到撲滿裏,日日布施愛心。

上人稱歎楊先生雖身有殘疾但心靈健全,即使生活清貧仍堅持行善。在緬甸,也有許多農人生活清苦、或是負債,卻仍日日投「米撲滿」,捐助更需要幫助的人——

五十七歲農民烏閔壽是礁旦鎮烏櫻村人,二○○八年納吉斯風災後,房屋毀壞、借不到錢修屋、耕作,困窘之際得到慈濟幫助;聽聞志工分享「竹筒歲月」精神,因稻米收成之前實在沒餘錢可捐,便以「日存一把米」響應,這就是緬甸「米撲滿」的起源。

今年四月,慈濟人再訪烏閔壽,見他即使近兩年收成不好而負債,卻仍持續存米;「米撲滿」的事蹟也傳到全球,由各地志工加以運用發揮,帶動善效應。上人有感而言,每人每天起善念、做好事,家庭氣氛祥和,「家和萬事興」,社會也能日趨祥和。

「面對能源危機與天地氣候惡化,期待人人生活平淡一點、勤勞一點、節省一點,落實節能減碳。克勤克儉、樂於付出,就能培養豐富的愛心,人間有愛,則天地平安。」

慈善帶動,互愛互助

慈發處同仁報告社區總體營造等事務。上人重申,「不同於一般社會慈善組織、人道團體,慈濟志業不能脫離宗教精神,四大志業必須與慈濟的宗教觀緊密結合。」

上人說明,並非要求受助者信仰佛教,而是要將正確宗教精神落實在人間。「世間宗教本皆提倡無私大愛,慈濟所秉持的宗教觀念,就是人性本善,希望人人互愛互助。」

「慈濟四十多年來所做,已讓不同宗教信仰者感受無私、無分別的大愛精神。」上人舉菲律賓本土志工為例,他們大多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卻也和慈濟人共同虔誠朝山;又如緬甸農民則是以感恩心回饋社會,存米撲滿救助比自己更困苦的民眾。

「宗教信仰偏差、激進,就會危害社會。佛教明言人人皆有與佛同等的『真如』本性,善良、清淨而光明,若能啟發內蘊的智慧,就能明辨是非而和諧共處。」

環境健康,方能永續

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潘崇良博士、江永棉師兄、慈善農業陳俊德、陳振耕以及碳權團隊黃顯凱博士等專家來訪,上人肯定幾位專家有心協助海內外糧食耕作,期待能推廣有機農業,以照顧受傷的大地。

上人憶及早年在慈雲寺隨常住耕作時,土地很肥沃,一年可種三季莊稼。「現在的大環境與農耕習慣已經不同,人們不斷在大地之母身上取用資源。要讓她有休息、補充體力的機會。」

大林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日前報告,今年醫院要在附近承租十甲農地耕種,計畫邀請當地的老農民指導種植;如此老人家不只能將長年累積的豐富農耕經驗傳承給年輕一輩,也藉以勞動筋骨,不因休耕而閒暇無事,反而多病多痛。

上人感嘆,臺灣每年有二十萬公頃農地休耕,其中隱含農業傳承中斷、農地消失的危機。人口不斷增加,農地卻愈益減少,將來糧食倚靠進口,國際情勢稍有波動,即可能中斷糧食供應;或是即使有農地,也沒有農業人才,優質的臺灣農耕經驗亦將失傳,令人憂心。

「讓醫療同仁跟著老農一起耕作,也可以從中建立感情,帶動中生代投入農耕,感受土地就是生活的來源,加以疼惜、用心照顧。」

農漁業只講求量產,將對大地環境產生不好的影響;上人言,凡事應適可而止,希望在維持生計與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維持環境健康,才能永續經營。

耐勞耐磨,文武平行

「慈濟教育人文是可以讓人『用眼睛聽、用耳朵看』的,要讓人從大家的言語、行動中有所感受。」與慈濟技術學院羅文瑞校長等主管談話,上人表示慈濟教育要「文武平行」,訓練孩子的耐力與韌力。

「現在許多年輕人徒有高學歷卻禁不起壓力,患有憂鬱症等心理疾病,動輒輕生、自殘,受傷最深的還是父母。教育的成果不能只看孩子的學業成績,有好成績卻自傷傷人,是教育的損失,也是社會的損失。」

上人期待師長們用心引領,穩定學生的心靈方向,並且培養其耐力——既耐勞也耐磨;如此才能以健康的心態,堅定行走正確的人生路。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