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74期
2014-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發現歡喜
  特別報導
  助人線上
  人間問路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阿板薰法香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74期
  祖德流芳
◎撰文‧林美容(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祖先不僅是血脈的源頭,
更重要是「祖德流芳」,恩澤後代,
也給予子孫祭祀的意義。

在臺灣傳統三合院民宅的祖廳或是獨立的宗祠與家廟裏,常看到「俎豆馨香」或「祖德流芳」這樣的字句。「俎豆馨香」是希望對祖先的祭祀永遠不斷,常有馨香的花果等供品,可以祭祀祖先。

但是祖先不只是血脈的源頭,更重要的還是「祖德流芳」這一句。先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以建家業,聚族而居,兒孫滿堂,後代繁衍,培育子孫,功成業就,子孝孫賢,里閭咸慶……這些恩澤都是子孫祭祀的意義,也是紀念祖先的精神重點。

許多先人不僅有恩於後代,更會造橋鋪路,濟貧救難,保家衛國,功名顯赫,德澤遍布……受到他姓的後人感念;因此許多宗祠的祭祖活動,常會邀約他姓代表參加,便是這個道理。

祖先祭祀是臺灣人很重視的事,但是不見得大家都能體會我們與祖先的關係。很多人也許見過阿公、阿嬤、阿祖等,甚至從小被他們帶大,所以當這些長輩走了以後,會懷念、紀念他們。但是對於從未謀面的祖先,就只是「尪架桌頂」的「公媽牌」如此很具體的存在,但是很抽象卻又很遙遠,好像於己無涉。

然而,「俎豆馨香」或「祖德流芳」所蘊藏的一些價值觀,在民俗的概念裏看似傳統,卻仍有值得現代人思考與借鏡之處。

祖先之所以有祖德,乃是他們在世時做了對人們有益的事。「祖德流芳」不只是自家的後代子孫說了算,還得有某種程度的社會公認。祖先要有祖德才能庇蔭後代,就如同神明的神威主要取決於祂的神德神能。漢人對於祖先和神明這樣高超的、超越人世間的超自然存在,常賦予崇高的道德標準。

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也是世人感念神明德澤的用語。當今學佛者眾,能否成就,要看個人的福德因緣,連自性都是有德,謂之性德;學佛者看上師、看高僧,重視的也是他們的德行,連相貌莊嚴都是德行的顯現。這個德字的超越性,不表自明。

沒有子孫,便沒有祖先;沒有祖先,也不會有後代的子孫。祖先看重的是後代子孫,子孫的好壞也和祖德有密切關聯。就像佛與眾生相關,沒有眾生的煩惱,就對照不出佛的菩提;沒有佛的覺悟,也對照不出眾生的迷妄。然則眾生的佛性,說不定可以在照見眾生苦、眾生病、眾生煩惱的當下,有一個初發的起始。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