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74期
2014-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發現歡喜
  特別報導
  助人線上
  人間問路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阿板薰法香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74期
  張嫦嬪 善聽、善解、善待
◎撰文‧鄭雅嬬 攝影‧林炎煌

人生歷程:1958年出生,1996年參與慈濟,1997年受證慈濟委員
訪視資歷:17年
訪視祕訣:訪視不只是以話語關懷對方,還要能夠傾聽;不僅傾聽,還要學習適時地安靜。
志工心得:一次次目睹天災人禍生離死別的過程,深刻感受到,生活少欲,簡單就是福。

 

高雄石化氣爆事故發生後,慈濟志工張嫦嬪整個上半夜,頻繁與社區志工和花蓮本會通電話,先確認大家都平安,交代志工準備前往鄰近災區的醫院和殯儀館陪伴關懷。

凌晨四點,終於有片刻空檔,她忽然想起先生晚上十一點出門值大夜班,前往公司的時間和行經路線似乎都與氣爆發生的時間、地點相符合,急忙打電話確認先生的安危,卻遲遲聯絡不到。

「時針整整繞過一圈,隔天接近中午,我和孩子才聯絡上他。」張嫦嬪鬆了一口氣之餘,也忍不住唸了先生:「你怎麼沒想過家人會擔心?」

這虛驚一場的經歷,讓張嫦嬪有了深刻的換位思考,「那些在醫院找尋生死未卜的親人、還有在殯儀館接獲親人死訊的家屬,心情肯定更難受。」

擔任合心訪視幹事逾八年的她,知道災情影響廣泛,慈濟必定會投入大規模救災,八月份她向公司請了長假,與其他八位合心團隊幹部,隨同社區志工、社服同仁,在災區、醫院、殯儀館等地展開長期的協助與陪伴。

事情細雜繁多,第二週她就染上風寒,但是她遇到任務就接手執行並全力以赴的個性,總能將事情處理妥貼;也因為心念單純,付出的過程不衍生出心理負擔,於是換得夜夜好眠,身體的不適很快就恢復。

「別想太多,就是去做!」這是張嫦嬪從一九九六年投入慈善以後就心存的信念;同時也是穩固的定錨,讓她一路在急難關懷和個案訪視中忙碌奔波,還能腳步穩健、持續成長。

二○○九年莫拉克風災後,張嫦嬪和志工走訪重災區之一桃源區建山村,關懷居民的身心狀況。(相片提供/張嫦嬪)

堅強足供依靠

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是甫加入慈濟三年的張嫦嬪,第一次投入重大災難的慈善支援。

重災區雖然位在中臺灣,但是往生者眾多,需要高雄市殯葬管理處協助安置和整理遺體;殯儀館座落在張嫦嬪居住所在地的三民區本館路,她與社區志工自然當仁不讓,成為支援的一分子。

清晨,她被通知前去「接靈」,身著慈濟委員旗袍,站在後車門旁邊,合十迎接一具具由南投送過來的罹難者。剛開始人數不多,身形也還完整,沒想到連日來一直增加,最後還動用貨櫃車送來,遺體層層疊疊的,身形愈來愈不完整,味道也愈來愈重。

「人數最多的時候,接靈流程超過三小時以上,那個場面太震撼、也很考驗體力……」連續十天,她日日清晨出門,獨自合掌念佛迎接遺體,全程靠著意志力撐住,「一直激勵自己,我是代表慈濟,不能倒。」

回想起來,張嫦嬪自覺當年的膽識和能力都還不足,但這段經驗卻成了印象深刻的回憶,更是她踏上慈善助人領域的重要起步。

二○○六年,張嫦嬪接任合心訪視幹事,先後投入了二○○六年高雄市鼎金國小校外教學車禍事故、二○○八年卡玫基風災、二○○九年高雄市漁人製藥廠失火,和二○○九年莫拉克風災等重大事故的慈善關懷行列,從實務中愈來愈了解慈濟在災難發生時的運作步調,也能穩健面對。

在高雄氣爆發生前,張嫦嬪才將七月二十三日復興航空澎湖空難急難關懷工作告一段落;短短十天內接觸兩次重大災難,感受生離死別的苦,她與志工互勉,陪伴家屬時,過與不及的關懷都不恰當,然而陪伴的方法沒有標準流程,都要視現場情況彈性拿捏;有時資深者與資淺志工相偕同行關懷,一邊調整方法和腳步,以期真正雪中送炭。

張嫦嬪設身處地了解照顧戶的需求,身受病苦就趕緊安排就醫、子女就學有困難便評估補助,案家如果無力自我照顧,就幫忙整理環境。(攝影/蔡素杏)

做中學學中覺

一九五八年在高雄出生的張嫦嬪,是家中長女,家裏經濟差強人意,放學後她主動幫父母分擔家務和照顧弟妹。

她的統籌和執行能力佳,高中時期連任五學期的班長和模範生,大至參加校慶的籌畫、班級集會的主持,小至經營班級、收管班費等,都能井然有序處理妥貼。

這些領導管理能力,就像內建在她體內的設計,總能如魚得水的發揮。「我的個性有點雞婆,喜歡幫助別人,同學繳不起班費不敢跟老師說,我就會幫他把狀況轉達讓老師知道。」

高中畢業後,張嫦嬪在經濟部所屬的中華工程人事處任職,這份穩定的工作陪伴她經歷結婚和生子,一待就是二十三個寒暑。

生活漸漸不虞匱乏,但是古道熱腸的個性,卻直到加入慈濟之後,才有更多的發揮空間。一九九七年培訓委員期間,她僅看過兩次個案,隔年受證並回歸社區後,在資深志工的邀約下參與訪視。「拿到厚厚的一疊案家資料,我都傻了!完全沒有經驗,不清楚訪視該做什麼。」

她開始每週勤走案家關懷個案,在密集的探訪過程中,逐一領略訪視的內涵和方法。隨著時代的變遷,個案的問題愈來愈複雜化。她解釋,從前多數案家只是單純的經濟困難,經由補助,情況就會有顯著的改善,「近幾年來,精神疾病的個案變多,除了關懷案主,我們還要擴及到關懷整個案家成員。」

一九九八年,她投入了慈濟與高雄凱旋醫院合作的「和風關懷計畫」,與醫護人員一同進社區拜訪精神疾病的個案。她發現醫護人員家訪時,話都不多,除了問個案有沒有按時吃藥,幾乎就是將時間留給對方,等待他們開口說話。

「可是個案就是不說話呀!這種安靜的狀況我看了很不自在,心裏常想,你們怎麼都不說話?我好想要講話啊……」後來她才知道,醫護人員放慢說話的節奏,特意安靜一陣子,是想讓個案表達想說的話。

對於一生順遂、鮮少挫折的張嫦嬪而言,同理精神疾病的個案並不容易。她的個性直爽,太多留白的空檔,總會按捺不住說話的衝動。她反思:「想藉由講話把時間填滿的舉動,並不是在同理個案,而是在同理自己,想把自己的想法套在個案身上。」

從「不懂為什麼有人會憂鬱」,到如今可以與團隊合作陪伴社區的憂鬱症個案十餘年,她在傾聽案主的故事過程中逐漸明白,形成憂鬱症的因子,可能來自家庭或社會。

「那個因子,可能是家人重男輕女、人際關係不好、工作壓力大、身體有疾病……」有些在旁人看來無關痛癢的事件,都可能是心理疾病的溫床;「現在我就能了解,這次氣爆事件後為什麼需要即時關懷那些受到驚嚇的民眾,恐懼、擔心、睡不好,久而久之都可能會釀成精神壓力。」

高雄市石化氣爆災區主要位於苓雅區和前鎮區,全高雄區的志工一起來承擔受災個案複評的任務;這天,張嫦嬪與三民區的志工再次回訪受到驚嚇的住戶,關心他們的生活和情緒是否回到常軌。

好事要及時做

十四年前,張嫦嬪離開中華工程,因緣際會投入保險業;在這個行業中,儘管也有機會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但是她認為參與訪視的深度與收穫,遠超過在職場所能體驗。

莫拉克風災那年,她抱著可能工作不保的心情,請了四十五天的長假陪伴關懷,「事情有輕重緩急,當下我覺得慈濟的事情非做不可,所以很自然就把工作擺在慈濟之後。」沒想到這樣的決定獲得諒解,還有同事主動捐款,讓她覺得既欣慰又感恩。

投入慈善以後,她更清楚看見自己擁有甚多,物質欲望開始降低。從前生活寬裕,她一週去兩、三趟美髮院洗頭梳造型,也可以在百貨公司換季大拍賣時,搶便宜購入數件同款多色的衣服。「現在到百貨公司跟會員收完善款,我也能夠克制欲望,不再逗留!」

今年八十一歲、身體硬朗的母親,是張嫦嬪致力慈善的重要靠山。每次大型災難發生,她忙得團團轉,都是住在鄰近的母親幫忙照料生活起居。「莫拉克風災後,我每天早出晚歸,忙到沒時間洗衣服,都是媽媽定期幫我洗;孩子何時入伍當兵,也都是我媽媽最清楚,所以他們都喜歡去阿嬤家吃飯勝過在家吃!」

二十多歲的時候,張嫦嬪便開始親近佛教,當時她就有來去輕安自在的想法;父親逝世後,她決定將之火化,此舉一度讓家中長輩不諒解,「阿嬤反彈最大,最後同意了。後來有機會我也不斷地跟她解釋,阿嬤離世前也主動提出火化。」

轉瞬間,一架飛機失事墜毀或一場無預警的石化氣爆,生前所珍惜的肉身、所追求的光鮮亮麗,旋即化為烏有。

在一次次目睹生離死別的過程中,張嫦嬪學會刪去生活中的「想要」,並深刻感受到,生活少欲簡單就是福。

張嫦嬪與同年一起受證慈濟委員的媽媽張吳金鵝感情深厚;八十一歲的媽媽身體健康、精神敏睿,是張嫦嬪投入慈善關懷的重要後盾。

Q&A為天下人做天下事

臺灣有很多愛心人,有機會一起共事,
要彼此欣賞、相互尊重,心量要更寬廣、更積極。

問:重大災難的現場難免混亂,如何能亂中有序地進行支援?

答:災難現場總會湧進媒體、警察、醫護人員、慈善單位等等,就連醫院、殯儀館也可能會有類似的情況。大家都想盡一分力幫忙,但如果缺乏組織,很容易像無頭蒼蠅一樣,不曉得能做些什麼;原本該是祝福罹難者或傷患、安慰家屬,卻受氣氛喧嘩吵雜影響,而無法安撫人心。

九二一地震後,我第一次投入大型災難的協助,在高雄殯葬所時,慈濟志工先整好隊伍,部分在外圍陪伴家屬,讓他們的心情能夠穩定下來;部分則投入助念,現場若有法師帶領,那就相互配合,跟著法師動作。我們先有秩序地動起來,無形之中也產生了帶動的作用,大家對於自己該做的事情比較有方向,亂烘烘的情況慢慢地就會不見。

急難事件發生時,當地的慈濟志工會成立協調中心,並以花蓮本會作為總指揮中心,展開各功能組的彙整和統籌,這樣的運作模式已經行之有年,架構很清楚,志工做事的步調就會一致,我想這也是慈濟的整齊之美。

每個災害事件的發生,都會產生不同的狀況,造就不同內容和步驟的關懷;這次高雄氣爆,除了陪伴受災民眾和家屬,照料他們的飲食,也要安撫那些受到驚嚇的民眾情緒,同時進行房屋損害的評估和祝福金發放;孩子要開學了,志工也要實際走訪家戶,了解需要助學補助的數量和狀況等等。

做多少?怎麼做?志工聽從總指揮中心、協調中心的指示,安心、安身、安生、安學就是這樣一步步展開。

問:無論是大型事故現場或是社區個案陪伴,常可以看到各式慈善單位注入協助,慈善團體之間如何合作?

答:臺灣有很多人想做好事,天下的事情由天下人一起來做,有機會共事,最重要的就是彼此欣賞、互相尊重。

我們曾經接到一名泰國看護的個案,她來臺灣工作不到三個月就生重病,雇主安排她就醫;為避免她被遣送回國而耽誤治療,雇主另請臺灣看護照顧家中長者,仲介也從中幫助許多。

善心人士不僅如此,看護後來到養護之家調養,養護之家的老闆讓她住單人房,當她回醫院治療期間,不僅不計費,還為她保留房間,再由慈濟來幫忙支付養護之家的費用。

四個月後,她的療程結束,雇主、醫院社工和我們都去送機,我們將這個案例轉介給泰國慈濟,由當地志工繼續關懷。

從個人到團體,大家都存好心做善事,幫助這位看護;僅僅是盡棉薄之力,也是值得學習。這就是良善的為善競爭!

慈濟成立快五十年了,雖然已是有經驗的NGO組織,但是我們不能夠因此自我滿足,心量要更寬廣、更積極,多向其他團體學習優點,不能停下腳步。

問:「同理心」說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特別是面對傷者或罹難者的家屬,陪伴者如何表達關心?

答:這次的高雄氣爆與澎湖復興航空空難一樣,都是無預警的意外。面臨突發狀況,家屬所承受的心理負擔,不會比面對家中患有重病或絕症的親人來得小,反而可能因為沒有心理準備和建設的時間,而有更大的悲傷。

陪伴經歷重大事故的傷者家屬,我們要理解到,這時候絕對不可能要對方不要傷心、不要哭,也不要特意講到無常等話題;透過肢體上的握手或搭肩,給予膚慰和支持,並且觀察對方的反應,同時簡短地向對方自我介紹。

在殯葬所也是,事情已成定局,家屬正傷痛,再多的安慰和話語,這時候都是多餘,我們就是安靜地陪在旁邊;然而,家屬若是回憶起往者生前的故事,我們就需要同理的回應,不要打斷他,更不要說別再想了等話語。

若這時候對方不需要陪伴,就要給予尊重;我們會提醒志工切勿過度堅持或熱情,要視情況讓對方有獨處的時間。

但是我們處在同一個空間,遇到了還是要打個招呼,送餐時也順道問對方需不需要等等。這個距離的拿捏,都是要看當下的狀況,真的很考驗第一線的志工的敏銳度;但如果我們的態度是謙卑柔軟的,人家也會觀察和感受到的。

其實陪伴不是一時而是長期的,時間會療傷,人有韌性也會慢慢地復元;在當下,我們只需要安靜的讓他們依靠。

高雄石化氣爆造成人員傷亡,志工趕緊準備慰問信與祝福金,以盡快送達傷患和家屬手上。張嫦嬪(右一)不僅投入院訪,回到高雄靜思堂也一起包裝相關文件。
(攝影/莊慧貞)

Q&A勇於承擔與主動補位

慈濟慈善落實社區,平常時敦親睦鄰,
急難時各就各位,以及時提供幫助。

問:慈濟的慈善志業希望做到「落實社區、人人慈善」,急難時志工如何展開運作?

答:落實社區的好處,是志工平日可以敦親睦鄰,急難事件發生時,各區志工會很有默契,知道什麼時候要趕快出動、什麼時候該待命支援。

以七月二十三日晚間復興航空從高雄飛往澎湖發生空難為例,事件發生後,除了澎湖志工第一時間投入協助之外,鄰近高雄小港機場的小港區志工也都自覺地動員;該站在哪些崗位待命,大家都很清楚。而高雄氣爆發生後,殯葬所就在三民區,所以罹難者與家人的關懷,就由三民區志工就近支援。

氣爆災區主要分布在苓雅區和前鎮區,志工趕緊確認彼此是否平安,就出門救災;但由於災情嚴重,所以高雄各區幾乎全體動員;特別是急難救助後,要展開追蹤和複評的個案數量很多,在這個時候就必須全體動員、人人投入慈善訪視,由全高雄三十九個和氣區域主動分工承擔,希望盡快了解事發至今居民生活的變化,及時提供幫忙。

問:志工有志一同關懷受災戶,但做事方式難免不同,該如何相互包容與合作?

答:志工出門拜訪受災戶,每趟的目的和任務其實都很清楚,可能是致贈祝福禮、祝福金或是關懷膚慰等等;出發前會行前叮嚀,分享關懷時應注意事項,也會建議小組要行前討論,建立默契。

例如,家訪時遇到對方婉拒祝福禮或祝福金,怎麼做比較妥當;如果事前沒有共識,有人覺得對方很客氣,所以說服對方收下,有的人則是主張不要勉強,要尊重對方的意願。試想,對方面對志工不同的意見,該怎麼應對?如果處理不恰當,間接造成他們的困擾,那麼此行祝福的意義,就可能打折扣了。

大家想做好事的心態都是一樣的,即使彼此做事方法不同,也應當依照團隊的共識執行,才不枉行善的一番美意。

二○○八年汶川大地震後,慈濟志工接力前往陪伴,張嫦嬪帶著多年慈善經驗,關懷頓失家園或親人的鄉親們。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