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74期
2014-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發現歡喜
  特別報導
  助人線上
  人間問路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阿板薰法香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74期
  心靈交流道

平和心與慈悲心

二○○八年時,我就讀大學三年級,因為家庭條件不好,接受了來自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的助學金。我連續兩年參加三次慈濟舉辦的大學生生活營活動,慈濟志工懷著感恩、尊重的心,來對待我們這群受到資助的孩子;他們不一定都是富有之人,其中也有環衛工人,我們的助學金就是來自他們每月每日攢積下來的。

慈濟人不求我們回報,只想著我們順利完成學業、只想著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那分善念;我想,我這輩子應該追尋的,就是像他們一樣懷抱著平和心與慈悲心;只有守住自己的心,才能給家庭和睦及事業發展奠定基礎。

大學時期,我談不起戀愛,因為一個月生活費才四百塊錢(約新臺幣一千九百元),爸爸媽媽還在家裏面朝黃土背朝天,我實在不忍心花他們的血汗錢去卿卿我我;我認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認真念書,平和地看待自己來自於農村的現實。

大學畢業後,面對嚴峻就業壓力,我們毫無背景甚至還要還讀書貸款,真是有苦自己知;與其他同事相比,我上班只能搭公交車,只能租房子住,第一次進單位沒有爸爸媽媽來送,我也難免心理不平衡,迷茫而煩躁。

但我很快平靜下來,發現只能用堅韌來適應社會,比如早早起床比同事更先到單位開展工作,還有挑大家不願意做、最累的事情迎難而上;從不放棄學習,做自己行業裏面的行家裏手,讓別人無法取代等等。

我和妻子都是宜春人,兩個人的事業剛剛起步,艱辛拚搏。每當週末,累得快趴下時,我們總是安慰自己,這是因為做得還不夠;每當有收穫時,我們感恩上天給予的回報遠遠大於付出,應該更加虔誠地來回饋社會。

二○一二年九月,我碰到一個農村的家庭,爸媽帶著兩姊弟,媽媽得了精神病,長期靠藥物抑制,一家人擠在一個房間做飯、吃飯、睡覺;小女孩今年讀五年級,我承諾一直幫助她到大學畢業。這兩年來,我又和朋友一同資助另一個初三的孩子。

五年前參加慈濟的活動,感受慈濟人文,在我心裏埋下了慈悲種子;慈濟人幫助了我,當我有能力的時候再去幫助別人,形成善緣的迴圈。現在我再次回到了慈濟的家,接受慈濟愛的洗禮,感恩慈濟讓我再次收穫滿滿的愛!

中國江西宜春 袁勇亮

 

下個月,你一定要來

「師兄,你今天喉嚨不舒服嗎?有去看醫生嗎?我的房裏還有好幾瓶新的枇杷膏,我拿一瓶給你帶回去……你要快點好起來,我還要和你聊天的……」

那一天參加敬老院關懷,不經意地連續咳了好幾聲;身旁長者見狀,除了要我多喝溫開水,還直說要拿藥給我吃。

婉拒他的好意之後,我們繼續聊天,他要我保養喉嚨,不讓我說太多,於是他分享了很多,從他兒時開始,直到年少的叛逆,以及在賭桌上如何揮霍從碼頭辛苦搬運貨物掙回來的血汗錢,把畢生積蓄都賠上了,親友一個個離他而去,最後他只能在敬老院棲身……

聆聽這位七旬長者的肺腑之言,他雖不至於老淚縱橫,臉上的表情卻由開心轉為落寞,「人生啊,千萬不能走錯方向,不然註定後悔一生。」哽咽的語音,糾結的情緒,在他人生走到這一步的時候,終於找到可以信賴的傾訴對象,為自己過往的錯誤而懺悔。

這位鼻梁上架著眼鏡的阿公,輕拍我的肩膀說:「師兄,你們每個月都來和我們聊天,還帶食物來,陪我們唱歌,我心裏真的很歡喜。如果有這個機會,我希望能像你們一樣當志工,到處行善。」

記憶裏,自父親離世後,我就不曾和長者這般近距離地分享人生。特別因為求學時期,每天放學回家都會經過敬老院,看到院裏長者們目光呆滯,有的指天畫地、有的喃喃自語,我心生恐懼和不安,腳步加快,盡速遠離,爾後二十年間,我不曾踏足敬老院,雖然了解自己終有年老的一天,但就是不願意面對現實。

多年前進入慈濟當志工,開始為記錄社區感人事蹟執筆,也在大愛電視臺「草根菩提」節目裏,觀摩到和長者們相處的藝術和智慧;再經由資深志工的分享和帶動,我才卸下恐懼,和敬老院的長者們架起互動的橋梁。

自此,在一旁聽他們分享人生歷練的我,彷彿看著一齣又一齣懷舊老電影,掠過眼前的是一幕幕以不同年代為場景、在離鄉背井的艱苦日子裏如何跨越重重障礙的故事。不僅如此,我還深深地體會到長者們漂泊一生之後的最大心願——找回自己的根,以及與家人團聚的那一分期盼。

每次在敬老院關懷,總希望自己能夠帶給長者們心靈上的愉悅;然而,當我在話題裏找到面對人生功課的勇氣時,始發覺長者們給予我的陪伴多於我對他們的關懷。這般角色的對換,是我始料未及的。

「下個月你一定要來,我會早早起身準備。師兄,如果咳嗽還沒有好,回家一定要看醫生,下一次來我要看到您健健康康的喔。」這般叮嚀,來自一位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長者,「付出,是最大的收穫」,頓時在心湖裏泛起陣陣漣漪;真心相待換來的感恩情誼,更接續發酵成為往後自己依時赴約的動力。

離開敬老院的那一刻,腦海泛起了遠在家鄉年邁母親的容顏。那一天,我依時搖了個電話給母親,除了向她報平安,更感恩她給了我健康的身體,讓我得以秉持她的諄諄教誨在菩薩道上行善擴愛;改寫著自己人生劇本的同時,還堅守著那一扇通往「幸福」的門!

馬來西亞巴生 孫福全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