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74期
2014-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發現歡喜
  特別報導
  助人線上
  人間問路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阿板薰法香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74期
  自利修慧 利他修福

 畫作/周寶秀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講於二○一四年九月一日至十七日

 

追逐人、事、物帶來的短暫快樂,
患得患失,難免痛苦;
追求真理、力行善道,無得失煩惱,
減一分習氣,多一分德香。

自利修慧,利他修福,
在付出中體悟真理,做到打從內心歡喜,
恭敬每個人、祝福每個人,
全身細胞健康快樂。

人世間,生命最寶貴,病痛最苦;病痛來磨時,再多的財寶都可捨棄,只求換回健康。因此,人世間最大的福田,莫過於醫療救病;醫、護、藥、檢等專業人員共同為病患拔苦予樂,是人間不可或缺的行業。

醫療工作者把「救人」視為使命,發心如初,以生命走入生命,致力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這就是慈濟的醫療人文──不只醫病,還要醫心,在病人惶恐苦痛時用心用愛撫慰,讓他感覺生命依然有希望;即使必須面臨死亡,有醫護人員在身旁,心靈上也會有分扎實寧靜,而能放下苦,感受愛。

「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九月上旬在花蓮舉辦,今年有十九個國家地區、近五百位人醫會成員回來團圓。他們平時在各自居住地,與當地慈濟志工會合愛的力量,到偏遠地方義診;每年中秋節齊聚臺灣慈濟發祥地,彼此交流、相互勉勵,回去後更加強對窮困者的服務。

病苦者走不出來,人醫菩薩們就會走進去。從各國人醫會的簡報中,看到他們跋山涉水、無畏辛勞,陪伴貧困、孤老、殘疾家庭,如慈母慈父,呵護病中人;有些老人家視力、聽力都不好,就用盡方法甚至畫圖,來提醒他們自我照護、按時服藥。

慈濟大型義診可以當場做假牙,也能進行外科手術。看到白內障病人摸索著、或被攙扶著走進來,經過手術後重見光明,看得見周遭、也看到了親愛的家人,那畫面實在令人感動!醫護團隊有志一同,付出無所求,能改變病人的人生。

人生的黑夜,需要明月來照路。中秋月明一年只有一次,期待人人日日時時,心中都有一輪慈悲、明亮又圓滿的明月,為每一個黑暗角落裏的眾生,帶來光明與希望。

九月,有二十位無語良師獻身模擬手術、慈濟大學大體解剖教學。

其中,宜蘭許克明居士是資深慈濟人,去年底發現罹患癌症時,已經到末期;但他很樂觀也很勇敢,跟我說:「跟隨師父這麼久了,不擔心什麼,只希望往生後能當個老師,來教育孩子們。」身後仍志在付出,真正是人間菩薩!

李仁宗醫師是中區人醫會成員,父親是中醫師,他幼年經常看到病患苦著臉進來,經過父親治療後帶著笑容回家,決定未來也要成為醫師,做他人「生命中的貴人」。他後來成為牙醫師,受證為慈濟委員、慈誠隊員後,對慈濟事總是盡力付出,即使接受化療、住院時,還是到病房區走動,以醫師、病患、志工身分,關懷、教導病人做復健。他分秒不空過,真正是人間勇者、人間菩薩,也是人間典範!

他們在身體健康時,用心用力走入苦難,將愛的能量給予社會人群;往生後仍無所求付出,讓醫學生解開人體奧妙。他們的人生沒有空過,分秒扎扎實實,很有價值!

愛心清淨、身行高貴,
足以莊嚴大地眾生。
行善付出、誠意歡喜,
為「生命銀行」存款。

貧窮的非洲國家莫三比克,這兩、三年間與慈濟人結下因緣——從臺灣遠嫁莫三比克的蔡岱霖,溫柔善順,不捨當地人的苦難,接觸慈濟後深感認同,決定在當地推動慈善。她來到貧鄉一戶戶探訪關懷,雙手奉上物資;這分充盈慈濟人文的真誠,讓村民們從懷疑轉而相信,進而學習以尊重心,關懷、服務比自己更窮困的人。

誠意要發揮在行動中。蔡岱霖傳承善法,漸漸帶動出本土志工投入慈善訪視、冬令發放。他們接受佛教「因緣果報」的觀念,認為此生的苦難,是過去在生命銀行中沒有存款,現在行善付出、打從內心快樂,正是在生命銀行存款。

在一次訪視中,志工們將生病的老奶奶全身清理乾淨,老奶奶認同慈濟理念,歡喜地要捐出五毛錢銅板。志工跪著雙手接受,告訴奶奶:「這個五毛錢,和很多人的五毛錢會合起來,就可以救人。您不窮、您很富有了!」

儘管當地盛行巫教,蔡岱霖在今年農曆七月舉辦「吉祥月」活動,帶動齋戒以及「行孝、行善不能等」。年輕人與孩子們演繹「一念之間」,傳達天地萬物共生息,莫為口欲殺生的理念;也安排孩子為父母浴足、奉茶。小朋友就地取材,親自摘採椰子,恭敬地為長輩奉上新鮮椰子水,讓父母開懷地綻放笑容。

發放白米時,多位當地企業家受邀參加;看到本土志工和來領取物資的居民,整齊有秩序,施者與受者皆伸出雙手、彎下腰相互感恩,這分慈善人文感動了他們。其中一位企業家說,過去曾因行善遭受誤解,對布施心灰意冷,直到蔡岱霖分享要「以愛化礙」,決定參加此次活動;感受到親手付出的感動,很難忘,要領取竹筒撲滿帶回家,提醒自己每天發善念救人。

這群志工會合在黃土大地上,以智慧「濟貧教富」、「教富濟貧」,他們愛心清淨、慈悲等觀、身行高潔,真正是「淨行高潔寂清澄」;不只莊嚴了道場,也莊嚴了大地眾生。

莫三比克本土志工們雖然貧困,當愛心啟發了,轉埋怨為知足感恩付出,也就「轉貧為富」。慈濟人以佛法為種子,耕耘出希望和曙光,化沙漠為綠洲;相信這分光明亮麗的愛,可以普遍在人間。

把握時間、空間,
在人間修「淨因善緣」,
不輕己能,精進不懈,
菩提道上相互成就。

佛典中有一段記載——

佛陀有次遊化到南方山間一處聚落,村人正在飲酒作樂,酒醉酩酊中發現大火延燒到屋舍,惶恐之際發現佛陀就在面前,大聲呼喊眾人趕快虔誠祈求,請佛陀帶領逃離危難。

佛陀對驚逃大眾開示,人生也有三種火——貪欲、瞋怒、愚癡之火。貪欲一起,星火足以燎原;癡迷的心,會引火上身;瞋心狂妄,則如火種。這三種心火,足以毀滅一切。眾人靜靜聆聽佛說法,不知不覺中大火熄滅,遂歡喜向佛禮拜皈依。

隨行的弟子敬佩佛陀短短數語,能平撫眾人身心、熄滅內外在之火,實在不可思議。佛陀告訴弟子,久遠劫前,有一隻鸚鵡飛過失火的竹林,眼見裏面飛禽走獸十分惶恐,於是用翅膀沾水,來來回回滅火。帝釋天看到了,問牠:「此林廣大,數千萬里,汝之翅羽所取之水,不過數滴,何以能滅如此大火?」鸚鵡回答:「我心弘曠,精懃不懈,必當滅火;若盡此身,不能滅者,更受來身,誓必滅之。」帝釋天深受感動,降下大雨熄滅大火。

佛陀說,過去世他就是那隻鸚鵡,村落裏的酒醉者即為竹林中的鳥獸;曾以一念真誠解救,而今也以一片真誠,感化他們受持五戒。

佛菩薩是生生世世發大心、立大願,來人間救度眾生。學佛修行,也要「不輕己能」,從初發心那一刻開始,就要精進不懈;以恆久的時間、開闊的空間為道場,謹慎開口動舌、舉手投足,在人與人之間結好緣。

從凡夫要入聖人境域,這條路漫長遙遠;如果總想著:還要多久才能到達?就會起疲倦心。既然已經踏上菩薩道,也走了一段路程,要有堅定的信心——「信為先導」,對準菩提大道精進向前,踏一步、就進一步。

佛陀是「兩足尊」,福慧具足——自利是修慧,利他是修福;學佛,就要在日常生活中福慧並行。要時時自問:今天有沒有聽到哪一句好話而受用?時時以法消滅煩惱,以信心堅定願心,才能穩步走在菩提道上。

迷於物欲,追逐人、事、物短暫的快樂,患得患失,難免煩惱痛苦。追求真理,沒有得失煩惱——對法一時不理解,沒關係,明天繼續聽;多受用一句法,就能減一分習氣、多一分德香。

凡夫生生世世的煩惱,埋覆了清淨本性,要用心將煩惱一層層剝開——就像考古學家掘出千百年前的遺址,要努力不懈,找到深埋內心的真如本性。期待人人時時薰習善法,去除煩惱因,謹慎身、口、意;在日常生活中廣結善緣,累積福德,以「淨因善緣」走在菩薩道上,向成佛目標邁進。

波斯匿王有天靜坐時,回首年輕時在宮廷裏享盡榮華富貴,而今老邁衰弱,隨時會老死;他深感:「世有三法:一者可憎,二不可愛,三不可追念。何謂可憎?所謂老也。何謂不可愛?所謂病也。何謂不可追念,所謂死也。」遂向佛陀表白此心境。

佛陀言,確實如此,任何人都逃不過老、病、死;更可惜的是,凡夫在老、病、死中卻不自覺,不斷產生煩惱、造作業力。

世俗人不斷追求,或執著所擁有的財富,或受情愛繩索束縛,深怕被侵奪。人人都厭惡老、病、死,但,沒有人能逃得過,一旦死亡來臨,一切財物、情愛都帶不走,唯有「覺道恆常存,出世法財無倫比」。

既然老、病、死是人生自然法則,不要擔心未來;要打開心門,走入人群付出,把握時間「做」就對了。平常就要訓練身體的細胞開懷地笑,恭敬每個人、時時祝福每個人;做到打從內心歡喜,讓細胞時時健康快樂。

法入心,增長慧命;天天心寬念純,輕安自在,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有福。

請大家多用心!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