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10期
2017-09-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親師生‧坦白話
  人文清流
  慈善臺灣.新北市汐止
  寰宇慈濟
  慈善國際.大陸湖南
  慈善國際‧菲律賓
  志為護理‧大林慈濟醫院
  靜思精舍生活禪
  聞思修
  阿板薰法香
  純素生活誌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10期
  尊重修
撰文‧林建德(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尊重」象徵著「平等」,
不把主觀認定的好與善,強行加諸他人身上,
而是等量齊觀自己與別人的關係。

 

證嚴上人近來開示經常提到「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尊重修」之「四修」,我搜尋一下《大藏經》(電子版CBETA),得知這應是源自世親菩薩之《阿毘達磨俱舍論》卷二十七〈分別智品〉,原文如下:「初因圓德復有四種:一、無餘修: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修無遺故。二、長時修:經三大劫阿僧企耶修無倦故。三、無間修:精勤勇猛剎那剎那修無廢故。四、尊重修:恭敬所學無所顧惜修無慢故。」

這「四修」大致表示要圓滿佛德之因,必須具備四種修行,第一是累積福慧兩種資糧,沒有絲毫遺漏;第二是經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利益眾生,沒有倦怠;第三是精進勇猛、不空過每分每秒,不間斷、不半途而廢;第四是尊重佛法,以恭敬心求法學法,不起傲慢。

菩薩勤修此四法,在盡未來際無限長的時間中圓滿福慧功德。當中「尊重修」是我感興趣的,如果就漢譯佛典上下文脈,可知「尊重修」即是「恭敬修」;但以今天的白話文理解,「尊重」和「恭敬」兩字的意義有所不同,雖然英文都可譯為respect,尊重而至尊敬、恭敬,但「恭敬」比起「尊重」而言,顯然更正式隆重了。

「尊重」是上人給慈濟人的教導之一,如「感恩、尊重、愛」三者常相提並論。從事國際賑災時,其中一個依循的重要原則即為「尊重」(其餘為「直接、重點、務實、感恩、及時」),這「尊重」背後象徵的是一種「平等」精神,不以自我為中心,而等量齊觀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不把一己主觀認定的好與善,強行加諸他人身上。

慈濟志工付出無所求,倘若這分愛與關懷,別人不接受、不領情,還硬強迫他接受,這樣「以己待人」(用自己認為好的方式來對待別人),已然不是「大愛」。因為愛的背後帶有一定「父權」心態,顯得獨斷、霸道乃至專制,所以上人之強調「尊重」不是沒有道理的。

可知,「尊重」乃是平衡「愛」的重要機制,以一種理性、對等的心境來助人行善,如此情理和諧而圓融,才能實現「悲智雙運」的菩薩行。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