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自主的老年
二○○三年,八十歲的文學家齊邦媛獨自坐上計程車,到桃園龜山探看興建中的養生村。在荒涼的工地上,司機忍不住問:何以不住兒子家,卻想來住這裏?她答道:「我還有自己的生活要過。」六年後,她出版了回憶錄《巨流河》,在華文世界激起廣泛迴響。
司機的問詢,彰顯華人文化對「老年」的想像,即老者是身心退化的被照顧者。在傳統的孝道思維中,「照顧父母」是家庭私領域中人子的天職。
相對於歐美福利國家,臺灣短時間內面臨少子化、高齡化的衝擊,「老年照護」缺乏公部門資源的挹注,已是明顯的社會問題。尤其當老者體弱多病時,「照顧」無疑是親屬未知終點的沈重負擔。
即使是醫療專業人士,在照料需要就醫的長輩時,都得經歷一番學習。本期主題報導中,臺中慈濟醫院社區健康中心高專賴怡伶返鄉照顧父母,一方面增加家裏的安全設施,另一方面讓他們保持生活上的自主。儘管母親經歷過三個重大疾病,仍保持在「無障礙菜園」勞動的習慣,心境始終安處在生活日常中。
內科醫師林榮威和妻子回到家鄉彰化和美鎮執業,以便照顧年邁的父母。在一次旅遊中,出現失智傾向的父親在遠洋郵輪上走失。
這一番刻骨銘心的驚嚇,讓林榮威反思:自己身為醫師,面對父親失能尚且如此無力,一般民眾該怎麼辦?他於是號召在地鄉親,前往大林慈院接受失智照顧者的培訓課程,在自家診所開辦有日間托老功能的記憶保養班,加強當地老年照護網絡。
臺中慈院副院長莊淑婷談及日本推行的「減法照顧」,即鼓勵長者在能力範圍內打理自己的生活,延緩進入長期臥床的階段。這同時也是慈濟「護理之家」的照顧重點,目的在讓功能退化的長者仍可以出院返家。
對應政府推動長照政策,除慈濟醫院提供醫療及居服員培訓之外,慈濟基金會也結合社區的力量,營造社區關懷據點,鼓勵老者踏出家門活動,在日常熟悉的社區裏保有活動能力和尊嚴。
齊邦媛教授當年自主選擇晚年的生活方式,埋首完成回顧生命的時代鉅著,相當啟發人心。明年臺灣將進入高齡社會,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超過總人口數的百分之十四。如何迎接自主的老年,是許多人必須思量、預做準備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