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世世的承諾
撰文.釋德澡
 |
二○一二年在花蓮舉辦的「法譬如水」經藏演繹,人文真善美志工捕捉彩排畫面,也留下眾人虔誠祈願的身影。
(攝影/王賢煌)
|
上人期許人文真善美志工為慈濟寫大藏經,
筆者從慈濟委員到上人的出家弟子,
初衷未曾或忘 ── 記錄現代菩薩芳蹤,代代相傳,
更要將上人的法傳揚到世界各角落。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諸善男子!於我滅後,誰能受持、讀誦此經,今於佛前,自說誓言。」二○一六年十一月一日,上人講述此段經文,佛陀徵募大家發心立願來持《法華經》,也就是「募持經人」,徵問大家:「有誰願意來弘宣廣化?」「誰有勇氣,勇敢入世弘願?」「到底有幾個人願意來承擔責任?」
佛陀殷切,募心募人。誰能體解佛心?上人相信自己在當時曾經向佛發心立願:「若我自己,應該有說:『佛,我願意。』」
如獲人生至寶
在《慈濟》月刊開闢「靜思精舍生活禪」專欄,已有一年時間。記得上人曾說:「會說話、會寫字,就會寫文章。」上人鼓勵人人都是人文真善美志工,「人文真善美所寫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為後代的法華著述。」
二○○三年至二○○七年間,筆者在社區寫了三百多篇文章,只希望透過無聲說法,啟發人人走向善和正確的道路,同時達到上人的冀望——讓未來的菩薩行者,能依循現代菩薩真實的法華芳蹤,代代相傳,邁向成佛之道。
「為別人寫歷史的人,其本身就是歷史。」上人期待慈濟人為時代做見證、為人類留歷史,為慈濟寫大藏經、立典範,更期許人文真善美志工能有這樣的使命和承擔。
人文真善美志工可說是「走在最前,做到最後」,事前的文書工作、會議記錄等,活動進行的採訪、照相及錄影,到最後的撰寫文稿、圖說和剪輯等。每項工作的完成,無不耗費時間、精神與體力;若沒有傳法藏的使命感和願力,這條路是無法走得長長久久的。
起初,很多人對人文真善美的工作性質並不十分了解。有一次,筆者的父親不以為然地說:「每次活動只看你晃來晃去,也沒看你做些什麼。」一方面擔心筆者的身體,便訓斥一番:「每天『玩』電腦玩到三更半夜,上人是這樣教的嗎?」
筆者只好委屈地解釋:「人文真善美在現場走來走去,其實是在撿寶。」確實是在撿寶,透過採訪、寫稿,筆者走過受訪者人生的坎坷、因利他而自覺並揮灑生命精采的故事,在在豐富了自己的人生閱歷,見苦知福、再造福,進而知因識果,知道追求永恆的慧命,才是究竟的道路。
上人,我願意!
追尋究竟的慧命,來自「佛心師志」的承諾,上人怎麼說,弟子就怎麼做。人文真善美志工這條路雖不好走,但深切地告訴自己「本願不忘」—— 要走的是一條勇於承擔、荷擔法藏的不歸路。
「抽骨為筆,用髓當墨,皮肉為紙也無以回報。」上人每每表示,只有以「法」感恩、回饋慈濟人的無求付出,心心念念:「只願弟子慧命成長。」
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中,上人說:「對法要有『明澈的記憶』;要將漏失掉的趕快回憶回來。」
二○一六年五月,上人在講述《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時開示:「將人人當作阿難,感恩身邊有阿難時時在教育我們、時時為我們付出。」希望自己也能像阿難尊者一樣能護持法藏,傳承宣說。
又,二○一六年七月五日靜思晨語,上人語重心長解說《法華經‧法師品第十》經文:「『則為如來肩所荷擔』,我們學習佛法智慧,如同站在佛的肩膀上;我們也要有責任,肩擔著佛的全身經藏,將佛法布達出去。」
說到「則是荷負諸佛如來大重擔者」時,上人哽咽地幾乎說不出話來:「在背負重叫做荷,在肩叫做擔;擔天下的米籮,不是那麼簡單。很大的擔子擔在身上,很辛苦呢!」
上人數度哽咽述說佛陀「為法求人」的迫切,其實這也是上人最殷切的心聲,聲聲呼喚「有誰願意承擔」。
隨著上人的聲聲呼喚,筆者心中一直在吶喊:「我願意!我願意!」聞法就是為了說法、傳法、行法。從慈濟委員到成為上人的出家弟子,「初衷未曾或忘」——用筆和文字來弘揚佛教正法、弘宣法華精神;用筆和文字寫大藏經、小品故事,將上人的法傳揚到世界各角落,普遍讓世人都知道。
過去所發的菩提心,一歷識田永為道種。承擔的「心念」,不論生世流轉,都在「藏識」中記憶明澈;對「法」的承擔,不管物換星移,永銘心版。因為佛法的種子一旦成熟,歷劫不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