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10期
2017-09-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親師生‧坦白話
  人文清流
  慈善臺灣.新北市汐止
  寰宇慈濟
  慈善國際.大陸湖南
  慈善國際‧菲律賓
  志為護理‧大林慈濟醫院
  靜思精舍生活禪
  聞思修
  阿板薰法香
  純素生活誌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10期
  心靈交流道

向前走的力量

我的女兒罹患罕見疾病,在臺北慈濟醫院的醫護團隊努力下查出病因,接受進一步治療;社工師也為經濟不甚寬裕的我想方設法。

這分溫暖我感受到了,也想盡我的能力幫助別人。十幾年來,負擔家裏的經濟,儘管我也想當上人的弟子、成為慈濟委員,但面對家裏的考驗一個接一個。幸好,在我深感無力的時候,有《慈濟》月刊陪伴我、讓我更有力量面對各種困難,也有了向前走的動力。一切,只有感恩再感恩。

宜蘭 游美月

 

君子量大,小人氣大

小孫女未上幼稚園前,到靜思書軒當小志工,一年來,除了學會整理桌椅、與陌生人互動,也因為閱讀靜思語而認了不少字。

有一回,我和先生言談間互不相讓,先生理虧之下惱羞成怒。一旁的小孫女眼見「阿公欺侮阿嬤」,情急之下大喊了一句靜思語:「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氣大。」阿公訝異之餘,請她再念一遍。這場紛爭就在小孫女解說靜思語的童言童語中,意外地和諧落幕。

教職退休後,我到慈濟天母共修處上課,得知靜思精舍正在招募聽打志工,整理早年上人開示錄音帶,於是我幾乎每個月至少到精舍一週當志工。

有時對某些語句的陌生,加上錄音帶老舊,幾位師姊聽了半天也猜不出所以然,最終還是常住師父接手,一聽即已明白。我也體悟,佛法入耳更要深解其義、身體力行,才能恆存於心。

爾後,我也參與了人文真善美志工,以及《慈濟》月刊「證嚴上人 衲履足跡」專欄的校對。我十分珍惜,當作是老天賜予的機會,以「專注、用心、用功」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開拓自己的知見。

臺北 簡素珠

 

回家

這一年,突然好想「回」靜思精舍。

永靖社區親子成長班的夥伴,居然幫我買到了最難買的花蓮普悠瑪號火車座位,交情好的夥伴也幫我張羅住宿;出發前,颱風將來臨,但我不想放棄,兩天行程縮短為一天。

到了花蓮,騎著租來的摩托車抵達精舍;剛過正午,低頭瞧見手臂已經曬出紅通通的陽光印記,一位師姊親切問候:「先撐把傘遮陽!第一次回來嗎?」我回:「是呀。」

「末學有這個榮幸帶您參觀嗎?」師姊問著。

覺得自己真的太幸運! 繞了一圈,經過導覽也才明白,原來精舍所有建築與花草樹木,處處可見法寶與巧思。

路上遇見的每位師父與法親,總是面帶微笑說著:「歡迎回來!」、「喝杯水,有帶水杯嗎?」、「有空要常回來。」……好像懂了為何大家總說是「回家」。

參觀後,我留在書軒看書,一位師父親切招待,「也是慈濟人嗎?」我回答:「以前是,做了五年。前幾年因為某些因素離場了……」話還沒說完又觸動開關,喉嚨哽住了。

師父招呼我跟在場的志工聊天,「慢慢來,用你今天回來的心,繼續做下去就對了。」師父和老師這樣鼓勵著。

「褪去制服後,我離場了嗎?」我問著自己。

好想把那天下午的一切全部復刻下來 ── 拿著相機走走拍拍、坐在樹蔭下享受自在;適逢午課時間,清脆的法器聲、佛號聲,似乎隔絕出另一個世界,輕闔上眼調整呼吸,感覺內心的祥和與寧靜。

導覽師姊走了過來:「我的工作今天圓滿了,剛剛去整理行李準備回臺北;我們一起去主堂禮佛。」兩人穿越過木頭地板,腳步輕到不能輕,叮嚀著自己跟隨上人「走路怕地痛」的慈悲。虔誠禮佛後,感覺這一趟已經圓滿。

眼前的中央山脈連綿成屏障,山頭盤繞著厚厚的雲層,或許因為天氣即將驟變,有的潔白如雪,有的黑灰不明,陽光穿透雲層將山的稜線照得分明;也許人心亦是如此,只要將心鏡擦亮,便能穿透任何黑與暗,顯現出個明白;心有漏洞,就用陽光來補足。

但願,終有一天,自己能像花蓮的太陽如此靈性。

彰化 葛素萍


邁出行善第一步

為了償還龐大的債務,我曾竊取他人財物,如今回首依然羞愧而無地自容。每週都有位法師來教誨我們改過向善,去年尼伯特風災重創臺東,法師說,慈濟人在第一時間慰問受災戶、致贈祝福金應急;他們見法師獨居又年邁,也立即給予協助。

我也想行善,因此把僅有的存款捐給了政府救災專戶和慈濟,這是我生平第一次捐款。雖然犯了法,身體不自由,但希望藉著慈濟人的手,把心意傳遞到苦難人手中。

今年,我劃撥訂閱《慈濟》月刊,除了深入了解慈濟人平常所做的事,也讓我覺醒以往怨天尤人的無知,世界上還有許多「甘苦人」用汗水討生活、活出一片天。過去的人生迷茫,如今我一定要好好把握慈濟這盞明燈。

臺東泰源技能訓練所 阿男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