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10期
2017-09-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親師生‧坦白話
  人文清流
  慈善臺灣.新北市汐止
  寰宇慈濟
  慈善國際.大陸湖南
  慈善國際‧菲律賓
  志為護理‧大林慈濟醫院
  靜思精舍生活禪
  聞思修
  阿板薰法香
  純素生活誌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10期
  慈濟月刊 五十周年特展
撰文‧胡淑惠 攝影‧蕭耀華

臺北慈院趙有誠院長(右六)、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副執行長葉樹姍(左七)與志工、月刊同仁等人,共同為月刊五十周年特展揭幕。

 

 

今年八月,《慈濟》月刊邁入第五十一個年頭,
這本雜誌是無數志工用半世紀撰寫的生命故事,讀者遍布海內外;
邀您親身走進現場,穿越今昔,看見最初的感動。


往來人潮駐足在攤開的立體大書前,寬敞長廊兩側,從黑白到彩色,一幀幀圖片故事鋪展。八月二日,「慈濟月刊五十周年特展」首展,在臺北慈濟醫院二樓人文走廊展開。

展場結合科技影音,呈現一個快門的背後,潛藏多少人生辛酸血淚史;一則感人報導,又是多少慈濟人甘冒風雨、踏著泥濘,用愛、用生命所鋪寫。

「站在這裏很感動,」臺北慈院趙有誠院長表示:「慈濟志業的美善,是臺灣最重要的資產,月刊記載許多的人事與妙法,也詳實呈現慈濟如何善用大德善款救苦濟貧的點滴。儘管我們每個人在慈濟世界都只是一個小逗號,但是力量的匯聚能成就感動。期望未來歲月中,大家能繼續共同努力,讓《慈濟》月刊篇章更豐富。」

早期月刊以徵信為主,詳列委會員的點滴捐款,「你們慈濟不識字嗎?其他道場也有刊物,怎麼你們的刊物都寫得這麼簡單?」娓娓訴說自己與月刊因緣的紀靜暘師姊回憶,當年將朋友所說的話請示上人。上人回答說:「走多少路、做多少事,才有多少話可說,多少故事可以寫。」

早期在月刊開闢「佛心流泉」專欄的靜暘師姊,謙稱自己不會寫文章,幸而有月刊編輯潤稿。「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物』,我自己的無子西瓜故事,即是自己體悟到要將心靈的污染(西瓜籽)去掉,聲色柔和,然後才能言之有『悟』,拿著一本本月刊向會眾募心,成就慈濟救人的工作。」

 

一字一句,益於人群

 

從當初的鉛字印刷單張報紙,如今《慈濟》月刊早已是專業媒體,五十年發行總量初估超過七千五百萬本,並延伸電子書、網路。

月刊發刊辭闡釋:「我們絕不浪費一字一行,說那無益於人、無利於世的話,今後也絕不違背主旨與用意,去做那無關潛移默化,無關『慈悲』、『濟世』的事。」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副執行長葉樹姍引述這段話,表示:「大愛臺也將屆二十年,不論平面、電子、廣播、網路,人文志業的媒體,時時刻刻想到上人的殷殷教誨。五十年來,《慈濟》月刊做到了,媒體同仁也做到了。」

創刊半世紀,編輯群隱身幕後,緊密聯繫海內外志工蒐羅精彩故事,資深記者黃秀花帶領眾人導覽月刊歷史,「這份刊物從徵信起步,當時的兩個主題分別是救濟貧病個案及捐款交代;剛脫離美援的時代,能創辦一本刊物非常不簡單,但隨著慈濟建院等脈動發展,逐步豐富了月刊報導。」她指出,因為有前人的披荊斬棘,才讓這份雜誌成為正向的發聲管道。

月刊攝影記者黃筱哲為民眾導覽特展,述說感動。

 

值得用一輩子記錄的好事

 

特展中,《慈濟》月刊三位攝影記者共精選五十張作品,以各自系列呈現主題特色;攝影記者黃筱哲的母親是環保志工,他長期記錄環保志工的故事,四年前與文字志工蔡瑜璇在月刊開闢〈大地保母〉專欄。

特展中,黃筱哲挑出十六位環保老菩薩的身影,都是早年從事勞力工作,用雙手負擔家計,即使年邁仍投入環保志工行列;他也在開展現場,為民眾導覽。

其中,臺南翁春子阿嬤的故事最讓他感動。早年捕魚維生,受到證嚴上人的感召,「她不捕魚了、也吃素了,每天利用捕魚竹筏,打撈釣客丟棄與上游流下的垃圾。有次遇到很難打撈的垃圾,她念念有辭地說,要乖乖地讓我撈起來……」

黃筱哲感動地說:「為了土地、為了子孫,環保志工發揮良能,用心用力去回收資源,他們值得我用一輩子時間記錄。」

觸控平臺,將歷年月刊一本本依序排列,翻動每個書櫃,可以點開所選的月刊看見放大版內容。(攝影/許金福)

 


彈指閱讀六○九本月刊


在半人高的觸控螢幕前,伸手一點,旋轉雜誌架,點開一本月刊,放大的頁面隨著手指翻動;早期,上人在委會員聯誼會的談話清晰呈現眼前。

統籌布展團隊的駱純美師姊表示,北區人文真善美志工團隊與月刊合作,展場雖然有限,僅能呈現月刊圖文史料的一小部分,但透過巧思讓讀者利用觸控螢幕「滑」出六百多期月刊,「感恩林木德跟黃子軒,善用科技讓讀者點選進入時光隧道,知道慈濟五十年來的史蹟和大愛。」

志工黃子軒專長為通訊專業,待月刊各期資料蒐羅完整,只剩下一個月工作期,於是利用下班與休假時間趕製。年輕的他不說辛苦,「希望民眾能從月刊看到慈濟過往的史蹟,也期許月刊能愈辦愈好,走向下一個五十年。」

民眾林育如點選數本月刊後說:「工程很浩大,需要很多人力,才可以呈現電子化,這不是很容易的事。」她也發現,以往的月刊有許多文稿由法師撰寫,是很好的文化資源,也期待更多人來參訪、閱覽。

 

風雨前夕,眾志成城

 

特展布置前夕,正值尼莎中颱逼近陸地,傍晚又發布海棠輕颱海上警報,雙颱夾擊。慈院二樓人文走廊絲毫未感受急驟的風雨,四十位志工在各個角落緊鑼密鼓忙碌著;回首慈濟人一路走來,不也是頂著風雨、踩著泥濘,才能鋪寫五十年的藏經史蹟?

布置展場時,不時聽到志工喊著:「昌華師姊來一下,這要怎麼貼?」楊昌華對著雙鬢斑白的師兄幽默地說:「這位少年ㄟ,不要站太高;布展只要貼正、貼好,我都沒意見!」

楊昌華以前從事櫥窗空間設計,她構思以一本「翻開的月刊」作為主題,將早期報紙型態、老文物用品與現今月刊做對應,並以十片菩提葉「誠正信實、慈悲喜捨」為理念,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為行願,引導會眾往展場參訪。楊昌華說,特展將巡迴展出,最大挑戰是撤展時,「翻開的月刊」大書一塊塊木作需完好拆解,與所有物件、海報收妥,讓下次展覽能循環再利用。

月刊創刊以來首次舉辦周年紀念展。特展策展人楊舜斌在編採團隊與北區人文真善美團隊間擔任連接橋梁,幫助靜態的月刊首度以展場方式接觸讀者。

「最困難的地方,還是在於如何將累積五十年的圖文,在有限的展覽空間中呈現。」他說明,許多人看到《慈濟》月刊,很容易聯想到這是本佛教雜誌,如果對慈濟、佛教沒有興趣了解的人,可能就不會翻閱。但其實《慈濟》月刊內容多元,除了具有國際視野,也探討社會議題、環保議題甚至關心心靈成長等面向,「藉由五十年周年難得的機會,將這樣一本好的刊物讓更多人認識。」

 

節能巧思,用心即專業

 

慈善海報前兩位志工蹲在地上,用放大版的底片繞著海報架,呈現回首慈濟史蹟過往的意境。

志工周家薇說:「年輕人較少看過底片,我們利用回收硬紙捲,上下兩端用奶瓶蓋蓋住作成捲軸;用輸出的燈片模擬幻燈片膠捲,材質全部都是回收的。」

大圓柱前,志工圍攏貼著圖片海報,先沿著大理石接縫處貼雙面膠,測量圓柱:「平面一七○公分、底部一五○公分!」眾人合力,由數人扶穩大海報、一位站在板凳上黏貼,下方有人用木條、有人徒手,小心推貼著,看似簡單卻不時聽到:「這樣不齊、有空氣、重撕再來……」趨近完成時,接縫處上下還是相差一公分,大家求好心切,再重來!

大圓柱張貼的海報是一九七○年冬令發放前,志工訪視時乘坐的巴士陷在花蓮溪河床中,幾位婦女脫鞋赤腳推車的照片;因為有這張早年歷史的影像,大家才能回首體會,慈濟是如何艱辛走過草創期,才有了今天。

 

 

熙來攘往的人潮,不時有人停下腳步,端詳著照片與故事;半世紀的歲月,也許在駐足間無法盡說,但是「說我所做,做我所說」的真實感動,不會隨著歲月改變,一頁頁可以在更多的心靈間激起漣漪,邀請讀者一起共賞「慈濟月刊五十周年特展」。

(資料提供╲廖唯晴)

慈濟月刊五十周年特展
  
首展時間:2017.8.2~2017.10.27
展出地點:臺北慈濟醫院二樓人文走廊(新北市新店區建國路289號)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