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美護理生涯不退 四十一載職場謝幕
撰文、攝影‧謝明芳
 |
大林慈濟醫院護理部祕密籌畫歡送會,讓女主角劉英美驚喜又感動。
|
同樣的工作,劉英美護理長做了四十一年,
醫療環境愈趨艱難,護理人員負擔沈重,
她對後輩能做的,就是鼓勵、培育以及愛……
拉炮、噴罐對準了劉英美,緊接,一群人包圍而上。
毫無預警地被一群護理部主管帶往護理部會議室的劉英美,被這如派對般的氣勢嚇著,是驚喜也是感動。
七月四日,是她四十一年護理生涯榮退的大日子,護理部祕密為她籌辦一場溫馨歡送會,各單位護理長齊聚送祝福。
護理長們真情流露,有的獻吻、有的擁抱、有的流下淚水,每一位說出對「英美姊」的感謝,也分享與她結識的因緣。幾乎每人都受過劉英美的照顧,即使沒有直接接觸,也從口耳相傳中知道劉英美的好。
「看到她就像看到自己的媽媽。」
「有什麼好東西,她都會分享給我。」
「她很有學習的精神。」
「很感恩她培養出許多人才。」……
歡送會上,大家輪流說出被劉英美關照的點滴,不約而同要她好好保重身體,退休後以護理精神照顧更多需要她的人們。
米粉湯,牽她入慈濟
一九七六年,劉英美展開護理生涯,於一家醫院服務近二十年;醫院停業後,她進入第二家醫院服務,期間遇上九二一大地震,醫院派出救護車要前往災區,她與同事簡單準備醫藥箱,就跟去南投支援。
忙了一天一夜,劉英美疲憊不堪,此時,慈濟志工端著熱騰騰的米粉湯出現;好吃的米粉湯,令她感動又溫暖。
十八年前,大林慈濟醫院籌備啟業,正在招募人才,茹素的劉英美,想起了「好吃的素食」,就這樣,放下自己有點年紀的擔憂,前來應徵,並前往花蓮慈院觀摩。
甫到大林慈院之初,劉英美進到社區健康照護室服務,擔任糖尿病衛教師,在門診區見到民眾對志工發脾氣,志工不但沒生氣,還安撫對方情緒;也曾見過志工向等待健檢的插隊民眾,彎腰九十度說對不起,勸導插隊行為,在在讓她感到不可思議,志工那分謙柔感染了她,往後對待同仁也如媽媽心。
她從昔日的理直氣壯,如今變得聲色柔和,她說,正是因為醫療志工給了她震撼教育。
投入慈濟人醫會往診的見聞,則是另一大震撼。她與醫護志工探望一位被子女棄養的失智症阿嬤,因長期臥床,身上有壓瘡,床上還爬滿螞蟻;她毫無畏懼地爬上床,協助阿嬤清潔傷口,之後還幫阿嬤按摩。阿嬤若開心,就笑著對她拍拍手;不高興,就大罵或捏她的手,她毫無怨尤。
能如此對待不認識的阿嬤,劉英美反思平日照顧年事已高、身體不好的婆婆,應該好好孝敬,態度不再理直氣壯。
護理部廖慧燕副主任見證她的孝順,「英美姊對婆婆超好的,她會做碗粿、包子、饅頭,也是因為婆婆行動較不便,半夜睡不著覺,英美姊擔心婆婆危險,就陪著她做這個、做那個,自己都沒怎麼睡。」
 |
歡送會中,聆聽護理後輩的不捨、回想在大林慈濟醫院服務十八年的點滴,劉英美的淚水止不住。
|
與同仁,共體時艱
二○○五年五月,七A病房護理人力掀起一波離職潮,劉英美臨時被調接護理長職務。當時七A病房的病人主要來自安養院,大多有插管、壓瘡等問題,有的嚴重到四肢緊縮,僅是埋針就需要一個小時。
劉英美多年來擔任行政職,臨床經驗生疏,包括她在內,單位有近一半是新手,她時常夜半接到同仁慌張的求救電話。
現任五A病房護理長的曾芳玲,當年也是七A病房同仁,回憶與劉英美的點滴相處,斷不了的革命情誼,讓她不禁紅了眼眶。
「她剛來七A當阿長時,面臨人力短缺,她要適應臨床,我們這些資深同仁則幾乎每隔一天就要上大夜班,從晚上八點到隔天早上八點。大家很辛苦,她也很為難,難以向主管開口說關床。」
儘管如此,劉英美不忘培育人才,鼓勵曾芳玲多學習,有半年時間安排她至恢復室、日照中心、健檢中心等單位;曾芳玲進修在職專班的同時,為了支援重症單位,又報名加護病房的訓練課程,可說每日早晚行程滿檔。「為了讓我多學一點,英美姊叫我要忍耐,她一直鼓勵我,辛苦會是值得的。」
在大林慈濟醫院服務至今已十三年,曾芳玲感恩劉英美給她許多鼓舞;去年升任護理長的她,仍不時請教劉英美。「我當副護理長時,她跟我說『帶人要帶心』;當主管真的沒那麼簡單,有她這句叮嚀,支持我走下去。」
曾芳玲說,劉英美用心扮演媳婦、媽媽或主管的角色,「我以前上小夜或大夜班,常看到她半夜十一、二點跑來辦公室睡覺,為了隔日凌晨三、四點出門支援健檢。她也常常進入社區服務、去瑞里醫療站幫忙等;她有時開會打瞌睡,是因為夜裏要陪婆婆;她患有慢性病,以前就常常忘記吃藥……」
七A病房從過往人力短缺的艱困,到後來好不容易來了很多學妹,劉英美又面臨轉調單位的指示。「雖然大家不捨那分情感,不過,不管英美姊到哪裏,她都很會照顧人。」即便當今榮退,曾芳玲說,劉英美的心並未退休。
七A病房資深護理師張金春,也是劉英美當年一起打拚的夥伴。在歡送會上,她不敢望著劉英美,深怕眼淚流不止,「太多話要講了,七A很多同事都在忙,沒有辦法來,可是我們有一致的想法──希望英美姊身體健康,開心做想做的事。」
 |
劉英美的護理生涯已走過四十一年,副院長陳金城與護理主管感恩她的付出。
|
護理荒,百般困難
二○一○年元月,劉英美調至十一A病房擔任護理長;進入新單位對她而言,猶如重建一個家,但有了過去經驗,她步步踏得穩健,運用更多的耐心與溫言暖語來鼓勵同仁。
二○一三年,各醫院普遍面臨護理人員短缺的難題,大林慈院也不例外,護理部主管們嚴肅討論必須暫時關閉病房來因應。
當劉英美接到關閉十一A病房的消息,從護理部走回病房護理站的路,她腳步沈重,走了十五分鐘還走不到;她不捨得護理同仁分散到其他單位,心中不知該怎麼辦,低頭看到名牌夾裏的證嚴上人法相,她彷彿有了一股力量。
她想,如果用抽籤的方式,萬一新進同仁抽到急診,挑戰會非常大;她一邊安撫同仁們的情緒,一邊表明她的用意,她激勵資深同仁至急診接受挑戰,讓新手到性質相似的內科病房。
就算同仁們散布至各單位支援,她依然到各單位關懷同仁們的狀況,並且準備點心給大家補充體力。關閉半年多的十一A病房,在大家努力下,又重新開啟,更難得的是,單位同仁沒有人離職。
在十一A病房,與劉英美共事的失智症中心曹汶龍主任,相當讚歎她,「她帶人,都是自己先做;哪裏有難,就往那裏跑。」
十一A病房護理長陳麗玉說,「講到英美姊,大家都要豎起大拇指。」她從同仁們的身上,感受劉英美帶給他們的影響。幾個月前,醫院接受評鑑,有同仁想到,「每次評委來,英美姊都會泡茶,我們現在沒有茶具怎麼辦?」於是,同仁主動去買茶具並備好茶水,還有同仁自製拿手甜點。
評鑑前,同仁們為了備藥,忙到晚上十一點多,陳麗玉要同仁趕快下班,大家卻決定一定要完成。「我感覺到英美姊對同仁的愛,同仁感受到了,一樣把病房當成自己的家對待,我真的非常感動。」
陳麗玉說:「希望英美姊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路才能走得長遠;不管在哪裏,相信同樣跟著上人的腳步!」
 |
退休前,劉英美(左一)加入大林慈院長照團隊居家關懷,這也將成為她退休後的服務重心。 (攝影╲楊舜斌)
|
護理心,縮小自己
護理部主任陳佳蓉,對於劉英美投入慈濟人醫會往診、社區關懷活動印象深刻,大林慈院積極推動長照服務,於是邀約她協助,「長照服務要跑很遠,英美姊跟我一樣,不太有方向感,可是,她為了要完成任務和使命,很認真學習使用地圖導航。」
劉英美說,長照服務讓她更貼近社會底層。她記起關懷的第一個個案,是一位腦中風臥床、八十歲的老先生;過去,老先生對太太家暴,但病倒後,太太不離不棄照顧他。
老先生輾轉從幾家醫院和服務機構之間轉到慈濟,太太對過往諸多抱怨;劉英美每次探訪時,總是聽她訴苦,肯定她的付出,給予很多正向回饋。
前幾日,劉英美收到他們的女兒傳來訊息:「我的爸爸往生了,很謝謝你們的照顧。有慈濟真好!」短短幾句話,讓劉英美很感動。
她記得上人常說的「膚慰」,亦即感同身受、不捨疼惜,「我對膚慰的體會,是不用多講什麼,就是站在同仁或家屬的角度,坐著陪他、聽他說。」年近一甲子,劉英美始終有學習不盡的人生智慧;閒不下來的她,還要與團隊一起打拚,投入慈濟人醫會及長照中心的服務,幫助更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