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10期
2017-09-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親師生‧坦白話
  人文清流
  慈善臺灣.新北市汐止
  寰宇慈濟
  慈善國際.大陸湖南
  慈善國際‧菲律賓
  志為護理‧大林慈濟醫院
  靜思精舍生活禪
  聞思修
  阿板薰法香
  純素生活誌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10期
  阿屘捨不得休息
撰文‧黃筱哲、蔡瑜璇 攝影‧黃筱哲

新北市  林阿屘

在新北市某一棟金融大樓裏,每到晚上六點下班時刻,員工陸續熄燈返家,此時可見一位清潔阿姨戴上手套準備上工打掃。兩小時後,清掃告一段落,整棟大樓早已闃黑寂靜,只剩電梯間的燈光可供照明,阿姨又從每樓層的辦公室裏拖出一袋袋笨重的廢紙,然而這些廢紙不是當垃圾丟棄,而是視為珍貴的回收物,因為她知道,這些紙類可發揮很大的良能。這位替人維護環境整潔的清潔阿姨,就是家住新北市中和區的林阿屘師姑,也是為人人守護大地的環保菩薩。

今年已七十歲的阿屘師姑,這輩子不曾為自己享受過,不管是年輕時為了家庭工作勞碌,還是年老時為了環保勞力付出,她都毫無怨言,反倒覺得很感恩,說活到這把年紀還能動就是福。在我們眼中,她就像一位年輕的老人家,若說活到老學到老,那麼她應該是「活到老動到老」,每天可從早做到晚,一刻也捨不得停歇,只因為一個理由:「我們的地球不斷在暖化,為了下一代,我不做不行!」

 

做環保忘了腳痛

這日,阿屘師姑一如往常地踩著滿載回收物的腳踏車前往雙和環保站。這一踩,是踩了二十五年的歡喜付出,這一踏,是踏出七十老者的生命延展性。

一九九二年,阿屘師姑就開始在社區的環保點協助資源回收分類,也會向鄰居或認識的人邀約做環保。因為師姑的先生身體不好無法外出工作,所以師姑白天在電子公司上班,晚上到餐廳兼職當服務生。師姑看到餐廳常會有盛裝食材的紙箱或紙盒,便視為「寶貝」地整理集中,再由先生騎車載回。雖然一天做兩份工作,十分辛苦,但是一想到能做環保回收,讓師姑感到無比的滿足快樂!

二○一一年,雙和環保站誕生了,從此之後,阿屘師姑將這裏視為新的「上班」地點,每天不懈怠地為環保而行。近年來師姑因為膝關節退化,舉手投足時常會感到痛楚,但她沒有因此停下腳步,反而說:「一整天做環保下來,我也忘記腳在痛。」

 

不可或缺的角色

 

每回在雙和環保站裏遇見阿屘師姑,她總是精神充沛、面帶笑容,很親切地與人互動。師姑每天到環保站報到,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三點半都可以看見她勞動的身影,而她的臉上卻不見一絲疲倦,她很有活力地對我們說:「你們別看我七十歲了,可是愈做愈健康,大家還稱讚阿屘的中氣很有力。」

阿屘師姑的個頭雖小,但做起事來動作敏捷、力氣大,思慮更是清楚,大小雜事都難不倒她。平時她在環保站裏,負責分類電子零件或五金材料等,像是許多電子產品所使用的IC板,上面附著密密麻麻的小零件,師姑常能一眼就辨識出每一塊板的差異,並分置在適合的類別。除此之外,師姑還需負責整理、歸類可用的電器用品、協助準備環保志工的午餐、與回收商接洽等事務。因此,在雙和環保站裏,阿屘師姑早已成為不可或缺的角色!

 

阿屘捨不得休息

 

雖然阿屘師姑與孩子住在同個屋簷下,但個性獨立的她,盡量不要麻煩孩子,生活所需幾乎由自己一手打理。每天下午三點半,師姑從雙和環保站騎腳踏車回到家,已近四點,卻一刻也沒得閒,換個輕便服裝後,就下廚煮晚餐。一盤素菜或前一天的剩菜,再配上一碗白飯就是一頓溫飽。

簡單用完餐,約傍晚五點多就得再出門,前往金融大樓清潔打掃。由於工作地點與住家有段距離,師姑會搭乘公車前往。在公車上,也未見師姑趁機補眠休息,遇上較熟識的人,師姑還會試著和對方大談「環保經」。

在密集跟拍師姑的一日行程後,我們都想趁著空檔喘口氣,阿屘師姑卻完全沒在休息,我們不禁對她的體力與意志力感到歎服,原來師姑做環保做到了最高的境界——不僅是珍惜有形的物資,連無形的時間也一同珍視。捨不得休息的背後是為了珍惜有限的生命,讓還可以動的身軀,分分秒秒發揮無限的價值。

 

為環保不願退休

阿屘師姑在金融大樓打掃兼做資源回收已十來年,事實上在前六年,大樓裏並沒有多餘的空間讓師姑存放回收物,因此她每晚離開時,都得提著大包小包的回收物搭公車回家,隔天再騎腳踏車載至環保站。後來,公司新任主管也認同環保理念,並讓師姑可以將回收物存放在地下室停車場的一角。為了不辜負公司的好意,師姑每天打掃完後,都會再花一小時將回收物歸類好並疊放整齊,當累積到一定的量,再請慈濟環保車載至環保站。

阿屘師姑每天晚上近六點開始工作,結束後回到家經常都九點多了。雖然師姑早已超過退休的年齡,但始終放不下大樓裏的回收物,尤其不要的紙類特別多。師姑聯想到:「紙需要樹木來製成,而土地需要樹來留住水分。若能減少砍伐樹木,將紙類回收再利用的話,豈不是能減輕土地的負擔?」只要想到這點,師姑就算再累也會提起精神將回收做好,因為這才是令她老人家安心的唯一方法!

 

完成最後一步路

阿屘師姑是個道地的宜蘭人,年輕時家裏貧窮,十九歲就離鄉前往臺北工作,結婚後便定居在臺北,先生原在建築工地搭竹鷹架,卻因肺部不適而無法工作,家裏的經濟來源得靠師姑一肩扛起。被迫休養的先生,雖然無法外出工作,卻是師姑最好的後盾,不僅妥善整理家務,也會協助載回收物,還經常鼓勵師姑出去做志工。一九九八年,阿屘師姑受證成為慈濟委員,先生也安然離世了。

阿屘師姑將心裏的不捨化為行動付出,每天早晨,固定在客廳的觀音菩薩像前誦完一部《藥師經》後才展開一天的行動。牆上所掛的每一幅照片,既是師姑人生中最重要的親人,也是她最感恩的人。而他們也同時看著師姑,像是一種祝福、一種期許,應允了師姑每天所祈的願:「希望讓自己能做到最後一口氣,讓這雙腳能完成最後一步路。」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