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醫師,也是失智長者的家屬 彰化和美記憶保養班
撰文.楊舜斌 攝影.顏霖沼
|
和美記憶保養班成立後, 許多人慕名而來。 林榮威 (右二) 醫師也是失智者家屬, 因此感同身受他們的苦, 給予適合的建議。
|
父親兩次走失,讓林榮威驚嚇不已,
他想,自己具有醫療專業,
面對失智症的病人都顯得如此無力,
一般民眾又要怎麼辦呢?
在彰化縣和美鎮的糖友里,有一處外觀近似城堡又像教堂的社區活動中心,底下有間已經開業超過十八年的庚新診所。這裏除了是里民們生病時的依靠,也是社區的公共圖書館、糖尿病病友成長團體;從今年二月開始,又多了一個新名稱── 失智症長者的記憶保養班。
在鄰里居民眼中,診所院長林榮威對人親切,也是眾所皆知的孝子。一九九九年,林榮威有感父母年紀漸長,和同樣是醫師的太太結束在北部的工作,回鄉照顧雙親;在開設的診所中,他是內科,太太則是小兒科,扣除急重症,幾乎都能使得上力。
母親罹患糖尿病,林榮威看診時也經常遇到沒有控制血糖而日益嚴重的患者,於是在診所創辦「糖有理工作坊」,除了提供一系列飲食與運動的課程,更自費設計贈送病友外出包,可收納血糖機、糖果、藥袋等重要物品,鼓勵病友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在林榮威的帶動下,病友們交流心得與經驗,對於糖尿病不再恐懼,以正面的心態面對,這個工作坊也多次獲得全國績優獎。
約莫六年前,林榮威八十多歲的父親,慢慢有失智傾向,尤其一次出血性的中風後,病情更急轉直下;從家裏到診所,短短兩百公尺的距離,過往不知走過數千回,不但不記得,還會走失。
「後來發生兩件事情,讓我真的怕到了。」林榮威回憶去年八月,診所員工一起到日本石垣島旅遊,全家搭乘著滿載四千多人的郵輪開心出航,但第一晚凌晨就被大姊急促的敲門聲叫醒,著急地說著:「爸爸不見了……」
心驚膽跳,將心比心
一艘十二層的郵輪,兩側是太平洋,一片漆黑,父親會在哪裏,林榮威不敢再想下去,急忙叫醒三十多位員工與家人,拜託他們逐層搜索。
兩個小時後,終於在第五層找到;父親只穿著內衣內褲,打著赤腳遊蕩。「我只是想出來走走,記得門上面有個『五』,就走到第五層了。」父親的回應,讓林榮威有些哭笑不得。
「那次我是很震撼地嚇到了!」林榮威說,此後家人們再也不敢掉以輕心,父親外出一定有人陪伴;但兩個月後,父親又再次走丟。
母親只是上樓拿一件衣服準備陪父親出門,下樓後就發現人已經不見。大夥從晚上六點找到晚上八點多,除了廣發群組協尋,連和美鎮的慈濟志工也動員起來,幾乎找遍了整個鎮上。
隨著分秒流逝,眾人努力調閱監視器希望找出蛛絲馬跡,突然有人開車載著父親回來。據發現的人描述,他經過伸港鄉福安宮時,看到有老人家走在馬路中間,本來以為是當地人,詢問後發現是要去遠在八公里外的庚新診所,才特地把他載來。
經過兩次刻骨銘心的驚嚇後,林榮威將父親的衣服全繡上名字與電話,手腕也戴上愛心手鍊、GPS定位手環,用手機就能即時掌握父親的位置。
只是這樣還不夠。林榮威想,自己具有醫療專業,面對失智症的病人都顯得如此無力,一般民眾又要怎麼辦呢?
「那時候的驚恐,那時候的無力感,讓我發一個願,我一定要在我們社區做失智長輩的關懷。」在偶然的機緣下,他得知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的記憶保養班,這正是他心目中理想的方式── 不但能直接關懷失智症長者,還具有日間臨托的功能,讓家屬能夠短暫獲得放鬆。
林榮威與失智症中心曹汶龍主任接洽,了解開設記憶保養班的條件後,去年十二月底正式展開保養班的志工培訓。
雙方的第一次見面,就讓曹汶龍印象深刻,因為林榮威與慈濟志工陳國政、葉秀鳳帶了兩部遊覽車的人來到大林慈院受訓;這九十多位志工,有來自慈濟,也有在地的志工團體,還有一位退休的報社記者,因為以往有教職經驗,負責協助課程規畫;培訓當天,就訂下二月十五日開班的目標。
|
面對罹患失智症的父親, 林榮威從一開始的徬徨無措, 到現在已能坦然處之。
|
|
失智症患者容易迷失方向, 避免經常走失而發生危險, 可為之配戴內建GPS的定位手環。 透過手機軟體可追蹤配戴者的移動軌跡, 立即查詢配戴者的所在位置, 及時找到走失的長者。 |
當下開心,就有療效
「曹主任很驚訝我們效率這麼好,因為包含家訪、邀約病人上課,我們都能自己做。」本身也是彰化慈濟人醫會成員的林榮威分享,他與社區中的病人熟識,也能找到需要幫助的長輩,只是不曉得要怎麼安排課程。
他也說明,過往發現有失智傾向的病人,因為和美沒有相關服務團體,只能建議家屬到彰化市的大醫院找另一位慈濟人醫會的醫師幫忙,包含自己的父親也是如此。
在林榮威與志工的奔走下,二月十五日開班,總共來了二十九位長者;經由失智症中心的專業人員檢測,篩選出十四位極輕度到中度的失智長者,成為和美記憶保養班的第一批學員。
為了支持記憶保養班的成立,林榮威利用診所的圖書館「耕心園」做為上課地點,也停掉每週三上午的門診,全心投入活動。
課務團隊參考失智症中心的建議,採用一動一靜的課程設計,每堂課四十分鐘,動態課程安排簡單的體適能運動,例如十巧手,幫助失智長者活動筋骨。
靜態課程則安排剪紙藝術、懷舊治療、樸實藝術、老歌教唱等課程,讓長者在遊戲中訓練腦適能與心適能。課程結束時,還有中寮大庄社區發展協會提供美味的素食午餐,讓家屬可以放心地讓老人家來上課。
一開始,難免有些家屬好奇,這些課程真的有用嗎?高齡八十二歲學員張罕的女兒王榕瑜就說,第一次上課除了吃得很飽,也不記得到底上了什麼課程,母親到底喜不喜歡。
但到了第四週,就感受到母親對於上課的期待,除了笑容變多了,出門還要先化妝才行,回家也會分享這次上課的作品,每週等待星期三的到來;所以家人們也改變態度,再忙也要來陪母親上課。
經過三個多月課程,不只張罕臉上有了笑容,林榮威也發現父親的退化速度減緩,許多家屬明顯感受到家人的進步。
其實除了課程,志工們只有讚美與呵護的態度也是讓長者進步的關鍵。正如曹汶龍主任所說,失智症長者記得的時間只有當下,只要長者當下開心就好,因此營造充滿愉快氣氛的照護環境,就顯得格外重要。
|
由失智症學員組成的 「千歲五月花不老樂團」, 在成果展帶來活潑熱鬧的表演, 他們臉上的笑容就是記憶保養班最好的成果。
|
家屬期待,供不應求
五月三十一日,這些高齡八十、九十歲的阿公、阿嬤,在平常上課的教室舉辦成果展,展示課程裏製作的各項紙藝、繪畫、捏麵人等作品;精細的手工,讓人很難想像出自於這些長輩手中。
學員們還組成「千歲五月花不老樂團」,現場演出閩南語老歌《望春風》,用自製的各項環保道具,如寶特瓶做成的沙鈴,紙筒做的鼓棒,把水桶當成大鼓,在志工的引導下,大家表演得不亦樂乎。
「這個班級我會持續開下去,在高齡失智老人關懷這塊,堅持把它做到最好。」林榮威說,成果發表只是個階段,因為和美鎮缺乏樂智與樂齡的單位,尤其是成果出來後,很多居民都希望家裏的長輩能夠來到這個班級上課,預防與減緩失智發生。
雖然考量空間與志工人力,無法負荷太多學員,但往後會藉著一梯梯的篩檢與規畫,協助症狀較輕微的失智患者轉到病友會,讓症狀較嚴重的長者可以受到記憶保養班直接的幫助。
而病友會的患者也不會被放棄,每個月的第三週,將他們集合起來,帶著他們玩遊戲或戶外踏青,將大家的情感維繫在一起。
談起和美記憶保養班,林榮威心裏還有許許多多藍圖,例如成為政府長照政策的C級據點,為社區長者帶來更好的服務動能;但這些並非一蹴可及。
即便這個團隊匯聚了專業醫護人員、退休老師、志工團體及家屬,大家仍是在每一次與失智長者的互動中找尋更好的方式,為社區長輩打造出一座能幸福終老的堡壘。
|
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個案管理師劉秋滿, 定期為和美記憶保養班的志工上課, 分享其他據點的經驗與課程, 充實團隊的能量。 並每月舉辦一次家屬喘息課程, 讓照顧者宣洩心理壓力。
|
保養記憶, 保養親情
撰文.謝明芳
四年來,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在全臺開闢十四個記憶保養班,將醫療資源與社區資源結合,創造友善的環境,幫助失智症患者與家屬。今年八月八日,大林慈院失智症中心更承接嘉義縣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業務,負責整合社區資源,成為長照2.0計畫重要據點。
曹汶龍主任表示,失智症早期篩檢相當重要,透過用藥與生活型態的調整,可減緩症狀。失智症非抽個血、照X光就能診斷,尤其失智症長者比較不願意出門,就醫普及率並不高。從極早期、輕度、中度到重度,當長輩出現出門走不回家、把廚房燒了、把東西藏在衣櫃裏發臭了等狀況,兒女把長輩帶到醫院來,往往為時已晚。
每一個記憶保養班的開辦,都有著大林慈院失智症團隊奔走的心血。從拜訪村里長、衛生所人員,討論篩檢、開班,培訓志工,舉辦篩檢、臨床失智評估,以及家訪,安排受檢異常者安排至醫院確診。通過失智症專門用藥人數從二○一二年以前的一百一十一人,目前已超過六百多人。
隨著保養班的成立,長者的「潛能」也逐漸開發。有些長者,在家自認最老、最糟糕,變成養尊處優,飯也不會吃,原本三分的失智程度,因環境而養成八分失智;但透過學堂同儕之間的鼓勵、刺激,長者也學會自己來。
「長者今天的狀況是輕度,也許一直是輕度,表示我們照顧得很好;有的時候退了,這也是自然現象,我們要找出他們沒有退化的部分,給予刺激、讚美,他們會得到溫暖。」曹汶龍主任說。
「學員有輕度、中度、重度,輕度的人不會嫌重度,重度的人會跟著別人學習,大家不會排斥,只有相互扶持和包容。」曹汶龍主任說,幫助老人家其實是幫助自己,了解什麼是失智,就不會害怕,「照顧愈多失智長者,當自己發生時,就知道哪些方法可以對治。」
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記憶保養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