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10期
2017-09-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親師生‧坦白話
  人文清流
  慈善臺灣.新北市汐止
  寰宇慈濟
  慈善國際.大陸湖南
  慈善國際‧菲律賓
  志為護理‧大林慈濟醫院
  靜思精舍生活禪
  聞思修
  阿板薰法香
  純素生活誌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10期
  在醫療中看見溫度 大林慈濟醫院長期照顧服務中心
撰文.楊舜斌 攝影.顏霖沼

 

大林慈濟醫院長照中心居服員林芷瑩細心服務獨居長輩。 相對於過往機構型的集體起居, 透過居服員每日到府陪伴, 協助用餐、 沐浴等, 獨居長輩也能在熟悉的環境養老。

 

 

協助虛弱的獨居長輩整理環境、備餐,
或為剛出院返家的老人家清潔身體,
居家照顧服務員和他們密切互動,
更能察覺狀況及時通報醫療系統,給予有溫度的關懷。

 

四十八歲的張雪凰,有著爽朗的笑容,看起來就像是個傻大姊;她是「大林慈濟醫院長期照顧服務中心」的居家照顧服務員,每週一到五,無論晴雨,騎著摩托車,往返在獨居長輩或失能者家中。

張雪凰坦言這工作不太容易,因為除了要替個案洗澡、整理環境,有時候還要督促對方用餐、吃藥,或苦勸他們外出散步,也曾經遇到個案臨時出門,被鎖在門外的窘境。

最忙的時候,一天要服務五個個案,平均每戶停留一至兩小時,視需要提供的項目內容而定;往往早上七點半出門,到晚上六點才結束回家。

今年二月,張雪凰從內科加護病房的護理佐理員轉任居服員,第一次到個案家簽約其實很緊張,雖然有居家服務督導陪伴,但畢竟和以往醫院安全的工作環境不同,而且每個人家中狀況不一,也不熟悉對方個性。

那時候服務的阿嬤,是高齡七十歲的獨居長者,因為跌倒而無法走路;一開始,阿嬤的態度也是冷冰冰的,隨著照顧時間拉長,才慢慢有了話題;阿嬤也在她的訓練及陪伴下,進步到可以拿三腳柺杖走路。

後來,阿嬤家人聘請外籍看護二十四小時照顧,而結束居家服務,但張雪凰還是很懷念阿嬤。

「如果對老人沒有耐心,做這個行業也不太好;只是為了賺錢,做不了多久。」張雪凰語重心長地說,老人家有很多照顧的「眉角」,偶爾還要撐起跟她體重相當的長輩,協助生活起居,讓她每次回到家都累癱,早早十點就寢,才有辦法應付隔天再次的勞力負擔。

張雪凰說,家裏並不缺她這份薪水,先生和孩子都有穩定收入,但她不願賦閒在家,雖然工作有些辛苦,但滿有成就感的,可以與對方建立起像是朋友般的感情。「我喜歡這份工作。完成任務後,有時能跟老人家聊天,而且看到他們的進步,就是最好的回饋,讓我可以繼續做下去。」

居家照顧服務員的工作現場

 


居服員抵案家後首先打卡,服務時數計算開始。離開時亦打卡,時數計算結束。

居服員一邊打掃環境,一邊關心個案是否用餐及喝水。
居服員帶著個案外出散步,避免個案長時間臥床。

居服員前往下一戶案家。每日服務戶數不等,無論晴雨皆準時抵達。

信任關係建立後,個案放心接受洗澡等各項照顧。

居家服務結束後,個案簽章確認工作內容完成。

 



培訓人力迫在眉睫

 

大林慈濟醫院長照中心主任林名男表示,大林慈院是高齡友善醫院,約莫十五年前就已經進入社區建置「健康柑仔店」,定期提供篩檢及各項健康促進活動,為民眾健康把關;如今有國家政策支持,期待能將服務的模式與範圍擴大,照顧更多有需要的鄉親。

林名男補充,要承辦長照政策中社區的A級據點,必須同時具有居家服務及社區日照中心的設置;大林慈院長照中心目前即設有居家服務組、社區發展組、服務發展組,分別處理對應的工作。

目前居家服務組已經正式運作,接受民眾申請;組內編制三位居服督導及十八位居服員,最多可以服務一百八十位需要的鄉親。

「臺灣目前居服員的缺口大概是一萬兩千人,還有很多需要補足。」林名男坦言,即便現在政策和預算都有了,但服務的量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上軌道。

大林慈濟醫院長照中心也舉辦訓練課程,鼓勵有興趣的民眾受訓;取得證照後,可以選擇離家較近或喜歡的單位服務。

 

居家照顧前置評估

 

「重哥,你怎麼坐在這邊?怎麼只穿這樣?」午後,大林慈院長照中心團隊成員楊百文醫師、居家服務督導鄒欣縈、劉英美護理長,開車前往探視一位剛被轉介來長照中心的個案,準備替他頭上的傷口拆線,同時整理環境,好讓居服員接手處理。

這裏距離大林慈院只有十五分鐘車程,卻好像來到另一個世界;重哥赤裸著上身,坐在荒草漫漫的三合院內。

重哥半身癱瘓,不可能獨自從房內走到戶外,鄒欣縈連忙詢問住在隔鄰的親戚,得知重哥昨天深夜從床上跌下來,被送到醫院急診,早上搭計程車回家。

 

重哥 (化名) 半身癱瘓, 大林慈院居服團隊到訪時, 趕緊協助坐在庭院的他洗淨身體、 換上乾淨衣物, 也打掃居住環境;往後將由居服員接手照顧重哥的日常生活。

(攝影/楊舜斌)

 

可以想像,為何計程車司機沒將重哥抱回他的房間,而是從客廳拿了張椅子讓重哥坐在外面。因為重哥平日獨居在房內,大小便都在床上,臭味積累,就算戴著口罩也擋不住。

三個人花了一個下午時間,將沾滿糞便的房間清掃乾淨,換上新床墊;劉英美與鄒欣縈幫他沐浴,更換帶來的新衣服,合力將他抱回房間。

未來,居服員也將提供相同的服務,維持環境整潔與協助沐浴;大林長照中心同時轉介居家復健單位,希望慢慢建立起重哥的自信心,恢復自行如廁的能力。

鄒欣縈回憶第一次拜訪重哥,評估是否收案;即聽到鄰里描述,重哥年輕時不懂得想,沒有好好照顧女兒和太太,所以,女兒並不想背負照顧爸爸的重擔,老年才淪落至此;先前照顧他的居服單位,因為人力吃緊,也無計可施。

鄒欣縈思考,如果不接案,重哥該怎麼辦;況且連居服員都願意嘗試了,更沒有理由拒絕。但沒想到幾天後,重哥的女兒就打電話來指責鄒欣縈,為什麼頻頻打電話給她!

鄒欣縈慢慢解釋,重哥的現況沒辦法獨立生活,長照中心先在慈濟環保站找到適合的新床、輪椅與衣物送去,由於重哥有低收入戶資格,政府補助照護費用,家屬每個月最多只要負擔一千元來買父親的尿布和醫療耗材,日後長照中心也只會在月底才致電家屬。

「真的一千元而已嗎?」女兒鬆了一口氣,而且得知團隊已籌備物資給父親,也願意相信團隊,彼此才達成共識。

鄒欣縈表示,她能體諒家屬的處境,畢竟重哥的女兒也曾經因為照顧壓力而輕生;居家服務照顧的不僅是眼前的老人,有時也必須照顧好家屬的心。

 

醫療與慈善輔助

 

類似重哥這樣的個案,多不勝數,只是被隱藏在某個角落中。以往長照政策宣傳力度及預算不足,造成許多民眾無法使用到相關服務,也不清楚該如何申請;而且申請每項服務都需要填表,複雜的過程往往讓人直接打退堂鼓。

鄒欣縈分析,過去長照比較像是山頭林立的據點,有人做喘息服務、有人做居家服務、有人送餐,但沒有被串聯在一起。

新的長照政策,可以促使各個據點有重新串聯的動力,透過形成A、B、C的網絡進入社區,讓民眾可以擁有更完整的服務。A級據點的照顧管理專員,負責串聯個案需求協助連結B級與C級的長照服務,詳細了解家屬的需求,主動評估、選擇適合的項目,家屬也無須面對複雜的文件;日後如果因為疾病產生新的需求也能直接進行轉介,無須重新等待。

鄒欣縈說,居服員除了維持個案的基本生活品質,當個案發生狀況,也比較能及時處理,「醫院是我們最好的後盾,可以立刻連結醫護及社工的資源提供協助。」

許多人對於擔任居服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安全性;鄒欣縈說,這取決於居服督導的敏感性。當居服員正式與個案簽約前,第一個和個案接觸的就是居服督導,如果發現對方行為異常,或是有家暴傾向,通常會在一開始就排除。

當然,也會有家庭不清楚居服員的工作範圍,做出額外的要求,居服督導江家鳴說,遇到這種狀況會到現場重新評估,與對方溝通,以避免喪失長照的美意。

鄒欣縈也提到,大林慈院的居家服務還有一個特色,當遇到貧困個案家庭環境髒亂、影響健康,慈濟志工往往會挺身而出協助清理,再由居服員接手維持,彼此都能事半功倍。

居服督導 (右二) 有時也會拜訪服務對象, 確認服務內容是否需要調整, 以確實善用社福資源。


成就老人在家的心願

 

長照政策能否成功,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是否願意讓別人進來家裏」。長照中心醫師楊百文說,以往街坊鄰居會相互關心,但現在人與人之間愈來愈疏離,連鄰居都不信任了,何況是讓陌生人來到家裏照顧長輩。

鄒欣縈也提到,臺灣家庭習慣聘請外籍看護,二十四小時同住照顧親人;但漸漸地,也有人善用長照資源,甚至自費申請數小時的服務,讓獨居的家人保有隱私與空間,又有人能協助處理比較困難的部分。

「阿嬤,今天吃你最愛的蒸蛋喔!」負責布袋鎮個案的居服員林芷瑩,趕在中午前抵達陳阿嬤家,替她張羅午、晚餐。

阿嬤的孩子一直希望接她到臺南同住,但阿嬤念舊不願意遷離,因為這棟房子是當初和往生的先生一起胼手胝足蓋出來的。孩子為了讓阿嬤如願和老鄰居共同生活,除了政府核准的長照時數外,也和大林慈院長照中心申請,希望自費延長居家服務時數至每天兩小時,讓居服員有充裕的時間買菜、煮飯、洗衣服,並替阿嬤洗澡。菜錢也是由孩子預先支付,再由居服員依收據核銷。

林芷瑩這天除了準備蒸蛋,還有洋菇瘦肉粥;為了讓老人家好入口,所有食材都切得很細碎但不失食物風味,飯後則準備去籽的葡萄及木瓜。

其實林芷瑩本來不會做蒸蛋,但聽說阿嬤喜歡吃,還特地看食譜學習。看到阿嬤一口接著一口享用,林芷瑩很有成就感。

平日有居服員前來關心,假日孩子則帶阿嬤回家共享天倫;日子雖然平淡,但阿嬤覺得每天都很快樂。

居服督導江家鳴 (右) 和居服員林芷瑩討論, 居服員的功能是維繫照顧對象生活的基本需求, 以此判斷哪些工作應該做, 哪些則必須婉拒。

 

彼此幫忙才能成功

 

「臺灣目前較缺乏的就是『連續性的醫療服務』。」楊百文以過去在衛生所工作的經驗表示,有些病人反覆住院,不一定是生病,有可能是照護時的拍痰方式不對、餵食技巧不好,造成長者咀嚼功能很差。還有,居住在偏僻鄉鎮的病人,在手術後返家,也缺乏資源進行復健。

楊百文說,理想的狀況是,提升居服員照護的量能,引導家屬和病人熟悉正確的技巧;雖然要達成這個目標還很遙遠,但已經有很多單位在這方面努力。

大林慈院連結地方診所設立社區醫療群,如果有個案需要專業的協助,醫院將會轉介病人,讓診所提供在宅服務。

有位阿嬤原本很健康,但因為一場車禍,喪失行動能力,連帶喪志;也因為傷及腦部,經常大吼大叫,造成家屬很大的壓力。

家屬輪班照顧,原先所申請的居服單位人力飽和,每週僅能提供兩次居家服務;當大林慈院長照團隊第一次拜訪時,感覺家屬瀕臨崩潰狀態;團隊評估居家照顧可以週一到週五、每天四小時的延續性服務,讓家屬在這段時間得以完整的喘息。

同時,團隊也幫他們連結居家復健資源,週六則是安排到醫院復健。漸漸地,老人家偶爾會露出笑容;家屬也因為有可供自己運用的時間與空間,能夠堅持下去。

長照中心主任林名男表示,長期照顧服務必須根據服務對象的嚴重程度不同,來提供一系列的服務,急性在醫院,隨著急性期過去,服務漸漸由醫療過度為照護為主,由亞急性病房、慢性病房、社區據點,以至於居家,甚至到病人末期的社區安寧,更可結合在地基層的醫療人員協助。

「我們要給的是溫度,不能說只是接了個服務的案子。」對大林慈院長照中心來說,「長期照護」這名詞,代表的是從接案的這一刻起,就承接起案家的難題,期待未來是個大家願意相互幫助、建構出長者能安心在家終老的社會。
 

面對需要長期照顧的長輩

1.冷靜思考,了解病程的現在與未來

長輩需要他人照顧的程度,會隨著年紀的增長和疾病變化有不同的需求。可以藉由詢問醫療人員,或是參與相關的病友團體,清楚了解長輩未來疾病變化的樣貌、學習對應的照顧技巧,建立照顧的藍圖。

2.盤點資源,自身、家裏、社區到政府資源

從照顧者自身狀況開始,家庭人力、經濟、時間和習得的照顧技巧,以及社區鄰里到政府政策之下所提供的照護資源,皆須列入考量。

3.尋求協助,照顧者更需要勇於發問

善加利用盤點所知的資源,還可諮詢專業社工。

長照專線1966/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

4.隨時充電,增強照顧者的能量

照顧者時常忙碌奔波,更需要懂得適時放鬆、好好照顧自己,才能把長輩照顧得更好。

5.支持彼此,善用以「我……」為開頭的字句

每個照顧者面對的照顧情況都不同,責備、批判與命令的語句容易加重照顧者的負擔。時常給自己或照顧者溫暖的掌聲與支持十分重要,可善用「我……」為開頭的字句表達真誠感受。例如:「我就在你身邊,我很關心你。」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