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日 法親關懷
7.4《農六月‧十一》
【靜思小語】面對境界,用法平伏;菩薩作伴,穩固道心。
會合願力
與臺中慈濟醫院醫療團隊談話,上人有感而言,生、老、病、死都是自然法則,唯有醫療能拔除病苦。
「無論籌建慈院、維持慈院運作,遭遇多少困難阻礙,對於醫療同仁,內心唯有感恩── 只要看見病人得救、慈院醫療品質提升,就是最大的安慰!」
上人表示,常聽到慈濟人說以「和」供養師父,也看到他們的合和互協,所以很感恩、很知足。
「弟子為了師父的目標,不顧一切地投入,我覺得我這輩子很好命、很滿足。這群弟子都很有智慧,很受教;如果自認聰明,就容易計較利益,追求『利』,『害』也隨之而來;計較得愈多、『利』求得愈多,『害』就累積得愈大。」
上人說,靜思精舍常住除了自力更生,還要承擔海內外慈濟人返回心靈故鄉的起居生活,為了這個天下大家庭而天天勞碌,卻做得很歡喜,「因為他們感覺這就是修行的目標,是為自己所發的『願』而努力,所以感受『甘』甜。從事醫療工作,也是為了搶救生命而發願,只要達成志願、達到目標,就會感到歡喜。」
上人勉勵在座主管,事在人為,只要心量開闊,彼此能夠坦誠而和諧地互動,就能把向心力帶動、凝聚起來。「不輕視一點一滴,要重視每一個人的那一分愛,將能量會合起來,四大志業都能穩步邁進;有向心力,再辛苦都會做得很甘願。」
看見苦諦
與中區醫療志工座談,上人叮嚀要當醫病拱橋:「這一座拱橋,聯繫起醫病關係。愛護醫護同仁,也與病人建立感情,志工之間更要合和互協。」
「在慈濟醫院,人人有志一同,不是以利害得失建立關係,而是並肩合齊,為病人付出;雖然醫療工作很辛苦,但是同仁們一心要減輕病患的苦痛、悉心治療,志工菩薩就要作為醫療團隊的後盾,協助他們讓病患安心。」
臺中慈院的院址,早期稱為「潭子新田」,上人勉眾,人間菩薩如農夫,要殷勤耕耘這畝福慧田。
「在醫院裏看盡生老病死、悲歡離合,能深刻感受到佛陀所說的『苦諦』。種種人生現象,都在闡釋無常 ── 也許昨天還歡歡喜喜,今天突然病倒,苦難總在瞬息之間。面對無常的心理衝擊與苦痛,需要菩薩為之拔除,讓人看見希望,並且引法入心,讓他們了解道理、不再執著,還能轉化心境、無私付出。」
上人感恩大家承擔,也勉勵持續精進,「志工不能『加減做』,慧命由不得『加減』,而是要認真努力;聞法力行,以真實的體會為眾生說法。」
清淨之愛
與豐原慈濟人談話時,上人強調,慈濟道場是菩薩道場,課程開設、活動舉辦或場地出借,都要守菩薩規戒、把握慈濟原則,不能涉入政治。慈濟人秉持靜思法脈精神,而靜思法脈源自於佛法;守護慈濟的特色,就不能失去宗教的方向。
「菩薩擴大愛、拉長情,平等視眾生;對於同行菩薩道的法親,則要珍惜因緣,如同一家親。」上人肯定法親相互關懷與扶持,是一分很珍貴的清淨之愛;彼此親和互動,會讓人感覺到這是一個很和睦的團體。
「慈濟人不只是做社會的慈善工作,向外發揮『無緣大慈』之心,對內也要有『同體大悲』之情。」上人表示,大家都是從凡夫地學做菩薩,難免還有習氣,有各自的因緣業力,會遇到不同的人生境界、無常苦痛。「面對境界,要懂得用法平伏;也需要菩薩來陪伴,讓道心更為穩固,這就是法親關懷的重要性。」
志工分享沿街宣導靜思語的「大愛一條街」行動,上人勉勵,善用科技工具,藉大愛臺、網路傳達慈濟訊息,讓民眾了解慈濟所做,「不論他們是開門或開窗,都要把握機會讓他們透視慈濟;或是主動牽引他們進來,經常與慈濟人互動,才能將善法留在心裏。」
上人表示,讓人感覺到慈濟人為自己帶來祥和歡喜,願意接受邀約一起行善,鄰里中都有慈濟人、社會更平安,就是成功的行動。
「千秋萬世的菩薩道路,要由現在認真鋪展,讓人人都能走進慈濟大門,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人人都可成佛,大家都要進步!」
時時惜情
臺中市慈濟人齊聚臺中靜思堂,與上人座談,分享聞法運用的法喜。
上人開示,待人接物,難免遭遇不如意事,「聞法入心,知曉諸法不生不滅,人生無常苦空、如夢如幻,沒有什麼好計較的,不需要執著。」
上人說,昨天在南投,看見志工照顧年長、生病的法親,長期而貼心的關懷與陪伴,真正做到「長照」。雖然不捨資深者年老、凋零,還是要用佛法自我開解:平時要惜情,珍惜法親之間的菩薩情;逝去的喚不回,要給予誠摯祝福。
「把握身在菩薩團體的好因緣,與法親心連心、手牽手,付出、再付出,心中只有感恩與歡喜。對於人生自然法則,平靜以對、真誠祝福,如此聞法修行,才有辦法解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