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以安樂眾生拔自我迷障
◎何日生
凡人都是為「求什麼」而活,因「缺什麼」而努力。以此心態,再怎麼追求,再怎麼獲得,永遠都是一個「缺」與「求」的心,而「缺與求」的心永遠是苦。
佛陀的智慧要我們去除這種虛妄的追求,而引領我們認識自身本自具有無比的能量,何假外求?何來匱缺?
要如何認識自身的能量是充滿、無限與自足呢?證嚴上人引領我們以利益、服務他人,認識自身的能量是具足的、是無缺的、是無限量的。
花蓮慈濟醫院長期志工蘇足師姊,在醫院服務病患超過二十年。每日晨間四點鐘即起,做早課、薰法香;參加志工早會,聽醫師與志工分享心得;然後到醫院照顧病人,關懷醫師、護理人員;晚間七點半,與其他醫院志工繼續分享當日心得,幾乎終年無休。如同顏惠美師姊等慈濟醫院的常住志工一樣,蘇足的日常作息幾乎與出家修行者沒有兩樣。
個性爽朗豪氣的蘇足過去是在菜市場賣豬肉。她在基隆市場名氣很大,個頭不高,長得秀氣,但嗓門很大,十足像個大姊頭。市場的生意非常好,她善於與人交往,回到家又極盡做好妻子的角色,照顧丈夫無微不至。
她的丈夫沒有工作,家庭收入與日常生活起居都是靠蘇足在打理。這樣的太太應該很難尋覓,應該很滿足、很珍惜。可惜蘇足的先生風流成性,外緣不斷。蘇足氣不過,光是當場逮個正著就有十幾次(其實蘇足是用「抓猴」這個字眼)。
每次捉到先生的外緣,先生都很溫柔地告訴蘇足,「我最愛的人是你,要不然我怎麼會每天都回家。」蘇足每一次哭一哭,被哄一哄,就原諒先生了。但是情況從來沒有改善,在無數次逮個正著之後,蘇足的心碎了,她幾次試圖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最絕望的時候,蘇足認識了慈濟,見到證嚴上人。她問上人,「我到底錯在哪裏?為什麼老公這樣對我?」證嚴上人聽了蘇足的痛苦後,頓了一下雙手,堅定地對她說:「不是你有錯,是他沒有福!」
證嚴上人要蘇足到慈濟醫院當志工,去照顧病人,給病人關愛。在醫院中,蘇足看到生、老、病、死,看到各種絕望的病人,本來就很有義氣的她,積極地付出她的愛給那些在生死病痛中掙扎、徘徊的病人與家屬。
蘇足逐漸成為許多病人的依靠,也成為許多醫師學習的對象。醫師們在面對最難纏的病人時,總會求助於她。
在慈濟醫院裏,蘇足是一個愛人也被愛的人。她在給予別人愛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原來自己有這麼多的愛,為什麼老是企盼先生那一點點小愛呢?
慈濟的大愛,化解她心中的無明、迷障。自性清淨,自性有無比的能量,自性是大水庫,卻要自困囚在小小的污水灘裏,企求汲取一點點污水。照顧病苦,是蘇足覺悟的開始與契機。這契機就是在慈濟實踐道場裏,以利益眾生,求得自身清淨的智慧。
雖然蘇足並沒有尋回她先生的愛,但是她尋回自我生命更大的力量,她發揮了更巨大、恆久的無私大愛。這好像一個人遺失了一分錢,本來找的很辛苦,當她放棄不再滿地找那遺失的一分小錢,卻得到數以萬億元,獲致無價之寶。
其所求,仍是具足完滿的得到。而這得到,必須從拔除業障所纏開始。人被「情與欲」綑綁纏繞,不得出離,才是真苦。藥師如來大願首先要我們從情欲的綑綁中脫離,才能得到大歡喜與大自由。
慈濟宗門就是以這種實踐的利他法門,體現藥師佛的大願「為拔業障,所纏有情」,然後還「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蘇足的歷程也是諸多慈濟醫院志工的共同歷程。只有通過利益眾生,才能拔除自我迷障。不是覺悟再去度眾生,而是度眾生才能覺悟,才能去除自我的迷障。迷障既除,又更深入地濟度眾生。
證嚴上人是慈濟第一位志工。從創立慈濟開始,他親自帶領資深志工們訪貧、濟貧,辦義診,照顧病人。上人將佛陀「拔苦與樂」的智慧,在利他的實踐中,直接讓弟子們耳濡目染地薰習,讓弟子在利他實踐中,體會佛陀的教導,確立自性清淨、本來具足的大智慧。
(本文作者為慈濟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慈濟基金會人文志業發展處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