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無遺憾
◎黃明月(大林慈濟醫院志工)
不久前,一位資深的護理同仁,很傷心地到辦公室來找我求助。她說:「我爸爸已經是肺癌末期了,雖然有些事都交代好了,可是感覺他沒有把心放開,我很期待他走的時候,是帶著開朗、帶著愉悅、帶著從容的心,儘管離別會很難過,但我們都有心理準備,只是爸爸若這樣離開,我會很不捨。」
跟她聊的過程中,知道爸爸在左鄰右舍或兄弟姊妹眼中,是一個大好人、一個孝子。於是建議她,既然爸爸一路走來,有這麼多美好的事,應該找機會回顧一下他的生命歷程,從童年到青少年到壯年到創業再到助人的過程,然後肯定他、感恩他這輩子存在的價值。
有一天,我去病房探望時,剛好同仁和家人都在。得知爸爸較不放心的是她的大哥,我跟他們分享,慈濟有很多人是從迷轉悟,只要有人引導,路不會一直走偏,請爸爸安心祝福他。
聊著聊著,話題聊到親子之間,爸爸突然興致一來,告訴我們:「以前,鄰居有個媽媽,已經七、八十歲了,辛苦打拚了一輩子,等財產分給三個兒子之後,就開始輪流到三個人家用餐,且不是按月而是按餐,早餐在大兒子家,午餐在二兒子家,晚餐在三兒子家,媽媽吃完這餐就得趕赴下一餐,每天這樣走來走去,連我看了都覺得很傷感,就跟她說:『阿姆,我載您去!』」
往後,只要爸爸看到鄰居阿姆,就會載她到兒子家,這是在他四、五十歲發生的事。
說完這個例子,爸爸突然眼睛一睜,又說:「前幾天,我在急診留觀待床時,一個八十多歲的爺爺從安養院被送來,因為骨頭跌斷了。染了一頭金髮的兒子趕到時,醫師向他解釋病情,表示要趕快開刀,不然爺爺會很不舒服。
兒子竟然說:『救了!會活嗎?如果不會活,救有什麼用,就讓他死了!』留觀區的人都很驚訝地看著這個兒子,兒子卻繼續說:『已經躺床躺那麼久了,救了有用嗎?還不都是死路一條,那幹麻開刀浪費錢……』」
「如果養到這種兒子也是艱苦,確實是不需要為兒女煩惱太多。」不過,爸爸也提出這個兒子的解釋:「他說:『爸爸年輕時也不顧家啊!現在為什麼要照顧他!』」
回顧生命歷程時,引導爸爸說出心中的想法,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每次家人和爸爸談過去,若想到不好的部分,也會安慰他說,這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學會、還要再學習。
最後,爸爸真的是了無遺憾地走完他的一生。辦完喪事,同仁回來跟我說:「太感恩了!叔叔、伯伯、左鄰右舍來醫院探望爸爸時,都聊到以前大家在一起歡喜、有趣的事!所以辦喪事這段期間,大家想到的也都是爸爸燦爛的笑容,看見爸爸笑瞇瞇的遺容,不知不覺竟發現,爸爸的離去不再是悲傷,而是多了一分安心的祝福。」
(謝瑞琴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