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紙條
◎趙有誠(臺北慈濟醫院院長)
有天,看診看到一半,忽然有人遞了一張紙條,上頭寫著:「我們的父親是胰臟癌末期,待會兒能否請您不要在他面前討論得太直接。」
輪到看診時,子女推著坐在輪椅上的爸爸進來,也帶來很多先前檢查的資料。這位爸爸八十一歲,病了一段時間,常常吃不下,已瘦了十五公斤,而且有很明顯的黃疸症狀。
得知前一家醫院診斷的結果後,子女們又帶爸爸來到臺北慈院,希望聽聽我們的意見。
參考先前的診斷資料,癌症腫瘤指數、黃疸指數都相當高,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片子上,也發現胰臟頂部確實有陰影,因此被判定只剩一、兩個月的生命。
數據和診斷書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但子女們焦急、期待的眼神,讓我當下不停地思索著可以如何為病人做治療?
一邊看著片子,我突然想起剛畢業時,曾遇過類似案例,按照老師教的方式診斷,大家都認為患者只能活一個月;沒想到幾個月後,患者卻西裝筆挺地回來複診。
因為這個疾病還有另一種可能──有千分之一的機會,是因為病人過去大量酗酒,而造成胰臟腫脹,進而壓迫膽管,膽汁不暢通,就會引起黃疸,甚至被誤判為「癌指數不斷升高」。
平時若醫師問病人的子女:「他過去是不是有大量喝酒習慣?」子女都閃爍其詞,就像酒駕怕被法官抓到一樣……但他們聽到我說有這樣的可能性時,都很歡喜地趕緊說:「對、對、對!爸爸平時就會大量喝酒。」
我跟他們說,也許有這個可能,所以不要求偏方,也不必吃特別的藥,只要靜養,而且不能再喝酒。若是喝酒引起的,一個月後抽血檢查,腫瘤指數應該就會下降,但如果真的是癌症,狀況會相當糟糕。
一個月後,抽血檢查結果出爐,癌指數從五千降到五百,黃疸也全部退掉,病人已能在家進食,精神也好多了。
這件事讓我覺得孝順會讓好運站在身邊。醫師看診時,就像鑰匙開鎖一樣,比對很久後,找到正確的鑰匙,就能解開所有的疑惑;所以,當病人有身體上的困擾或不適時,千萬不要相信偏方,讓醫師為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比較恰當的。
(邱蘭嵐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