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燒柴火邊看書
每當蹲在灶旁煮開水,我習慣隨手找一本書,
邊看邊注意柴火,
阿嬤看見了就笑我:「哪有查某囝仔嫁尪後還在看書的?」
文賓的阿嬤綁小腳,她的身子在生下我公公後就變差,因此沒有再生育;老年以後,她還是操持家務,只是躺在床上休息的時間愈來愈多,平時很少出門。
兩老高興著終於把孫子帶大,孫媳婦娶進門了,阿嬤天天帶著我到附近寺廟拜拜,感謝神佛保佑並祈求家運。我們走得不遠,阿嬤難得穿街過巷的身影被鄰居親友看見了,大家顯得很熱絡;阿嬤逢人便介紹我,大家也說她愈來愈好命,她更加歡喜了。
從上班族變作家庭主婦,我的工作不再是記帳管理金錢進出,而是打掃、洗衣和煮飯。那時,煮飯使用大灶燒柴,木柴會有人砍好送來,我必須站在柴堆前用膝蓋將樹枝折短,再一截截綑好備用。木頭堆容易長蟲蟻,每次我去整理,雙腳總被叮咬,卡桑知道了,就請家裏的傭人來幫我的忙,畢竟這些粗活我從來沒做過。
每當蹲在灶旁煮開水,反正只是等著水滾開。我習慣隨手找一本書,邊看邊注意柴火,阿嬤看見了就笑我:「哪有查某囝仔嫁尪後還在看書的?」
戰後物資相當缺乏,喜歡縫紉和打毛線的我,看見家中櫥櫃尚留有文賓兄弟小時候穿過的舊毛衣,不禁覺得可惜;我將它們全部拆掉、洗過,重新整理再織成一件件可愛的小毛衣。那時我還沒有小孩,自然是送去給剛滿周歲的四叔穿,婆婆默默收下了。
對我來說,真正困難的家事是學煮菜。阿嬤知道我根本不會,她很有耐心一一教我。一開始,我連菜刀都拿不好,雖然我很小心,還是被菜刀切到手指。我緊緊按住流血的地方,不敢告訴阿嬤;久久放開後,看見血又迅速流出,我感覺一陣頭暈,雙腳發軟。
「啊,翠微,怎麼暈倒了?」阿嬤趕緊到我身邊,她顯得很焦急,也驚動了其他人。
在我小時候,隔壁就是外科診所,我們家很大,那位醫師後來也租我們客廳一角當作診療處。一天中午,我從學校回家吃飯,診所裏的人拿了一根斷掉的小指頭在我面前晃,說是裏面那個人被機器絞斷的手指。這簡直嚇壞我了!我從家裏飛奔出去,心裏怦怦跳,直到天色暗下還不敢回家呢!
我知道我這個見血就昏倒的媳婦,大概會變成街坊鄰居的笑話,但看著阿嬤還是一臉擔心,我安慰她說:「阿嬤失禮啦,我真沒用!」
每逢假日,在上班的文賓和兩個還在念書的小叔文波、文淞比較有空,我們就讓阿嬤休息,由文賓和我、兩位小叔分成兩組輪流煮菜。廚房有了大廚、二廚,做菜變得很熱鬧,我們的笑聲傳到阿嬤房裏,害得她經常忍不住從床上起身探個究竟呢!
那時的鹿港,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口井,也有人把井鑿在外牆邊與鄰居共用。我每天早上起來煮飯、洗衣,必須先在天井汲取井水。那個汲筒是一條長長的繩子吊著一個鉛桶,無論我如何嘗試,都很難控制那個空吊桶傾側一邊順利注水,經常滿頭大汗地倚在井邊,一臉無助。文淞知道後,他一有空就會把水汲好,放在旁邊供我使用。
文淞因為年紀最小,跟我們住在家裏的時間比較久。後來文賓到外地念書,而文淞去當兵,放假回來看我要洗一大堆衣服,就偷偷將衣服送洗,等我有空準備去洗衣服卻到處找不到時,他才笑說:「阿嫂,我跟阿嬤講過,衣服已經送去給人家洗了。」他這個人就是這麼體貼。
農曆七月結婚的我,正好遇上鹿港年度盛事——普度。鹿港過去非常繁華富裕,各個「角頭」會輪流設道場普度,並大肆宴客,一連三十三天直到農曆八月三日才結束。這是乞丐最歡喜的月份。
「初一放水燈、初二普王宮、初三米巿街、初四文武廟、初五城隍宮……(註)」文賓自小阿嬤就教他唱〈普度歌〉,我們居住的村落叫做宮後,也就是天后宮後面,排在第二十四天。普度拜拜必須準備三十五樣祭品,擺得滿滿一大桌才行。阿嬤告訴我除了牲禮,也可以準備乾貨充數,例如糕點麻粩、香菇、木耳等。
而一向「男主外」的安公在這一天也進廚房,可見長輩對普度大拜拜的重視。他看了看沒說什麼就走出去了,應該是認為我準備得還可以吧?到了傍晚安公回來,後面跟了幾位朋友。
「翠微,我們要吃飯,酒也準備一下。」安公吩咐。
這麼多人突然要到家裏吃飯?怎麼安公事先都沒講?顧不得緊張,我想著如何盡快「出酒菜」開席,才不讓安公漏氣。
終於,菜餚一一上桌。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客人們藉助酒興聊得愉快,似乎還沒有要離去的樣子,眼看酒菜又快見底,我只好從後門向鄰居天喜姆討救兵。沒想到,天喜姆把當天拜拜的一隻雞也切好端過來。
就在天喜姆慷慨借雞的情況下,賓主盡歡,結束了我第一次在家煮菜宴客;而鹿港這種持續三十三天大普度的習俗,也隨著臺灣光復不再盛況空前,成為我人生中又一件「絕無僅有」的事,深深留在記憶中。
至於阿嬤教唱的〈普度歌〉,文賓現在應該忘了怎麼唱,可他幾年前還憑著印象努力回想,試圖記錄在筆記本裏,只留下了幾處空白。
(註)【鹿港普度歌】
初一放水燈(地藏王廟開鬼門,各戶樹燈篙和放水燈引導鬼魂)。初二普王宮(昔萬春宮,今老人會)。初三米巿街(今美巿街,昔為米攤販集中地)。初四文武廟。初五城隍宮(即城隍廟)。初六土城(清代水師游擊署所在地,於今中山路南端,已不存在)。初七七娘生(民間拜七娘媽、床母)。初八新宮邊(新祖宮)。初九興化媽祖宮口(興安宮)。初十港底(指龍山寺之南邊,清時為小碼頭,乃船舶最遠可達之地)。十一菜園(今菜園里,鹿港國小旁)。十二龍山寺。十三衙門(普北路理番同知署,今鹿港國小內,已不存在)。十四飫鬼埕(城隍廟前之點心巿場)。十五舊宮(天后宮)。十六東石(屬北頭漁村三里之一)。十七郭厝(同上註記)。十八營盤地(位於天后宮左前方,及昔駐軍之處)。十九杉林街(以往木材店、手工藝品和家具製造地區)。二十後寮仔(今復興路、鹿草路交叉口,昔漁民居處)。二十一後車站(今後車巷,昔乃鴉片館、藝旦間、賭場聚集處)。二十二船仔頭(今北頭福德祠東側,昔乃船舶停泊處)。二十三街尾(今中山路南端)。二十四宮後(天后宮後面東側)。二十五許厝埔(街區東北方)。二十六牛墟頭(許厝埔之西,大街之東,原為牛隻之定期巿場)。二十七安平鎮(今鹿港民俗文物館前)。二十八泊仔寮(今文開國小後面)。二十九通港普(全鹿港於前二十八天未普者,在今日補普)。三十龜粿店(指所有糕餅店)。(八月)初一豬砧(豬肉攤)。初二米粉寮(米粉業者)。初三乞食寮(指乞丐)。初四乞食食無餚(普度結束,乞丐再也無處可吃拜拜了)。
——摘自《鹿港》臺灣深度旅遊手冊7(遠流出版)
【品味人生】
生命充滿苦難和考驗,千萬別沮喪,反而要為身處崎嶇路,使耐性增長而高興。當耐性磨練到另一個階段,就能承受任何挑戰。人不能缺乏耐性。——文賓摘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