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奔波追蹤烏腳病
文賓診治烏腳病患者,
研究團隊還找出致病原因是飲用井水含砷過量,
促成政府在該區裝設自來水管線,
從此杜絕了這項殘酷的地區流行疾病。
一九五八年,文賓加入由臺大醫學院所組成的「烏腳病」研究團隊,跟隨公衛、臨床與病理科的陳拱北、陳萬裕、葉曙三位教授,在臺南學甲、北門,以及嘉義布袋、義竹等地展開疾病的診治與調查。
這是發生在臺灣西南部沿海地區的一種「怪病」,在日治時期就有,到了五○年代才被稱作「烏腳病大發生」,引起社會矚目,醫學界也開始展開調查,希望早日獲得醫學上的解釋,從根源著手。
「好像是在活人身上進行『分屍』的凶手!」文賓親眼見到烏腳病患者後,用這句話來形容這個可怕的疾病。他說,患者的四肢末端不知何故發生病變,先是膚色變黑,接著壞死、乾掉,像一條死去的蛇爬上他們的患肢,繼續向上蔓延,因此被稱作「烏乾蛇」。
患者因疼痛、不良於行,終日躲在陰暗的草房裏哀號,最終命運是被截肢、痛苦地死亡。烏腳病連小孩都不放過,文賓心疼所見過的一名孩童,三歲時手指潰爛,四歲侵犯到一隻腳,五歲另一隻腳也爛掉,雙腳截肢後又因肺炎而死。
我們也做人父母,最小的雙胞胎才上小學,每天蹦蹦跳跳去上學;見到如此悲慘的人間景況,文賓怎能不挺身而出?我知道他將會更忙碌、辛苦,卻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
已經患病的民眾,醫療能給予的協助很有限;研究團隊希望找出致病原因,杜絕這項疾病,免於更多人受害。
著手研究的第一年,文賓每個月在南部停留一週,第二年則是每兩個月去一趟。到南部前,他必須先與同事調班、補班,壓縮自己的工作時間,每週工作時數長達十個半天。
那時沒有飛機可搭乘,坐車從北到南一趟路實在很遙遠。文賓經常在下班後搭夜車南下,抵達新營火車站時正好快天亮;他在車站等候清晨六點的第一班新營客運前往鹽水,再轉興南客運到學甲,有時又換臺南客運到北門。
若在嘉義縣義竹、布袋鎮做調查,他們也搭客運車前往;還曾經從義竹乘坐竹筏沿著八掌溪流下,來到臺南沿海的北門,再由在地衛生所人員以機車接駁,載到廟口或病人家中訪視與診療,每天馬不停蹄地奔波。
他們當年在西南沿海所拍攝的照片,居民大多住在茅草屋,室內沒有電燈,必須將病人揹到戶外,先為他們洗腳,再藉著天光診治。
雖然在地衛生所人員事先通知病人讓醫師檢查,但是有些患者,特別是年輕人,由於不願病情曝光而拒絕就醫。文賓他們一開始還曾被病家用掃帚趕出來。
文賓能體諒那些患者或家屬是因為自卑而產生排斥,他們封閉自己、拒絕接受診治,內心其實很苦。雖然被用掃帚趕出來,醫療人員還是用誠意,讓患者與家屬打開心門。
文賓在團隊的主要工作,是篩檢與初步的傷口治療;臺大醫院外科也專為烏腳病患者,開設六張免費治療病床,藉此蒐集截肢患者的患肢進行病理研究。
那時,文賓還沒有升主治醫師,手上也有博士論文在進行,這兩項研究計畫重疊,工作相當吃重;不過,他還是欣然投入烏腳病研究團隊,顧不得同事中有人笑他傻。
在那個年代,進行醫療研究相當辛苦,實驗室沒有研究助理,文賓所養的兔子,不論餵飼料、飲水、清理大小便都靠他自己處理;為了研究居民飲用水與疾病的關係,他們在南部也養了好幾頭羊,每天請人給牠們喝同樣的井水以便觀察。
當時沒有電腦和網路,任何觀察發現都得靠手寫,一筆筆記下;他們所能接觸到的國外醫學期刊少之又少,做研究大多靠自己慢慢摸索方法;那是沒有電子計算機的時代,家裏有一臺類似削鉛筆機形狀的手動計算機,文賓要在一筆筆資料中得出各項數據,必須花費很多時間。
我無法形容文賓的忙碌,可是他對人有感情,就不覺得做研究很辛苦。他完全沒有時間顧到家裏的事,反倒是孩子們放寒、暑假時,會幫他抄寫資料、進行核算。
要不是文賓很有耐心,也沒辦法完成那麼辛苦的研究。一九六六年、一九八九年,文賓分別發表兩篇有關烏腳病的研究論文。這兩篇論文後來被許多國家衛生研究單位引用,文賓最津津樂道的是,全世界有關於砷的研究,恐怕還沒有他當年調查得那麼完整。
他後來還應邀到美國發表論文,並當場播放臺灣烏腳病患者因飲用水導致癌症的幻燈片,美方研究單位組團前來考察,並取回井水研究,結果跟文賓所發表的差不多,這才真正認定他的研究報告。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臺大醫學院這方面提出的報告,一九六六年,政府在西南沿海裝設自來水管線,徹底解決飲用水含砷量過高的問題,也大大減低烏腳病罹患率,使得這項一度盛行的地區流行病從此絕跡。
 |
文賓(左一)與研究團隊乘坐竹筏在西南沿海行醫,在岸邊脫去泥濘的鞋子,個個成了「赤腳」醫師。 |
烏腳病絕跡,臺南縣北門鄉後來成立「臺灣烏腳病醫療歷史紀念館」;而文賓所蒐集有關烏腳病的研究與報導,也分門別類保留在他的辦公室裏,像是曾經平息戰火的利器。
救人,是醫師的天職。文賓如果只是單純看病,所結的緣僅止於診間病人;沒想到投入研究一旦得出結果發表,對人類的貢獻更大、結緣更廣。文賓常說,當年能夠堅持下去並得出研究結果,這都要感謝南部在地居民以及衛生所人員的協助,他們也因此而培養出兄弟般的情誼。
這些年陸續還有媒體、醫學生來訪問,文賓往往根據對方傳真來的一紙薄薄的訪談大綱,便熱切準備一大疊資料供對方參考。看著他到了這把年紀還認真翻閱資料,希望提供有用資訊給別人,在那一疊疊逐年不太曝光的資料中,它們似乎還保有人情的溫度。
原來是那些身患疾苦的人!醫學研究的迷人之處就在這裏,也難怪能讓文賓一路忘卻辛勞。
 |
患者因不良於行甚至截肢,內心自卑而封閉,文賓用真誠打開他們的心門。 |
【品味人生】
經過三十七年的追蹤,共蒐集一千八百八十一例烏腳病病例,找出致病原因加以改善。我用毅力和熱忱把冷門熬成了熱門。——文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