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日 利他為先,大愛無私
◆12‧27《農十一月‧十二》
【靜思小語】以利他為先,就是造福;心存無私大愛,即是智慧。
耐磨討喜,深植使命
來自十二個國家的七百位慈青、慈青慈懿會暨學長會的成員,齊聚花蓮靜思堂,展開為期兩天的「全球慈青日」年度盛會。各國慈青依序報告在各居住地推展會務的情形,並從丹麥哥本哈根「氣候變遷高峰會」的會議內容中,探討時代青年的使命。
慈濟大學畢業校友林宗興,將上人叮嚀慈濟人「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的理念,轉化成「內修鐵珠耐磨,外修草莓討喜」一語,與全球慈青共勉;期許接受上人的法之後,應鍛鍊己心為耐磨的鐵珠,而展現於外的形象仍如草莓般討喜。
泰國慈青熊阿明原是慈濟照顧戶,因參與訪貧關懷,發現有比自己更需要幫助的人,見苦知福,啟發慈悲心,主動表示不再接受慈濟幫助,更進一步投入志工行列。他自許將此行見聞所學帶回泰國,讓當地慈青有更好的發展;並發心立願要作上人的手跟腳,隨全球慈濟人度化人間。
戒除肉食,長養慈悲
北區慈青周宜臻分享莫拉克災後入災區清掃時,見路旁有很多死魚發出惡臭,深刻感受到「觀身不淨」之理。去年五月她在學長號召下,加入「為川緬齋戒一個月」吃素行列;剛開始遇到很多誘惑,覺得偶爾吃一下葷食也無妨。後來因母親開刀及自己手被雨傘割破的疼痛,深思人類為何不能降低口欲、減少殺害生命?因此響應上人呼籲,加入齋戒行動。
馬來西亞吉隆坡慈青陳雪需表示,從小母親就以節儉的美德教育孩子;在了解「需要」與「想要」的分別後,再進一步降低自己的貪欲,惜福愛物。而當她知道吃素對環保有益時,即開始隨喜吃素;後來參加慈青營隊發願吃素一個月,發現素食好處很多,持續至今。
圓緣時間,上人蒞會開示,回憶曾到過一座牧場,看到被豢養的牛隻分格緊鄰站立,活動空間極小;且得知乳牛老了無法生產牛乳時,就會被販賣、屠宰。
「有良知的人,還吃得下牛排嗎?」上人說,人若不吃肉,就沒有人會殺牠,也不會有人養牠。「希望人人培養慈悲心,愛護一切生命,不食眾生肉。」
聞及慈青推動素食且力行環保,上人感到相當寬慰。「不要輕視點滴愛心,只要耐心培養,就能成為無量大愛;莫怕力量微薄,只要持續用心做,累積起來就有大影響!」
晨起薰法,開心道場
「一年就快過去,對我而言,過一天就少一天,過一年就少一歲。」時日飛逝,迅如疾矢,上人表示,「來不及」的感覺愈益迫切;而年事漸高,現今最盼望的就是年輕人承擔使命,呵護未來的地球與人群。
不少年輕人熱衷於電腦遊戲「開心農場」,甚至沈迷到廢寢忘食。上人期許慈青要善用分秒利益人群、成長慧命。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要顧好自己的道心,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若晚上十一點半即就寢,早晨五點半『晨鐘起,薰法香』,不只可以聞法、相互勉勵;也因為頭腦清醒,在學業或工作中,分析事理將更睿智敏銳、做事更有魄力。希望大家不要沈迷『開心農場』,而能轉向『開心道場』。」
念念好念則日日好日,上人期勉慈青:「每個動作皆以利他為先,就是造福;心存無私大愛,即是智慧。在慈濟菩薩道上,時時去除煩惱,精進福慧雙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