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8期
2010-0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為海地祈福
  特別報導‧莫拉克風災重建
  慈善國際‧馬來西亞
  挑戰生命
  疾風勁草
  發現歡喜‧馬來西亞
  天涯共此情‧菲律賓
  人文教育
  銀髮之愛
  出版書訊‧輕舟已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O九年十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8期
  二十二至二十三日 愛,相信,原諒

 

◆12‧�22~23《農十一月‧初七至初八》

【靜思小語】自愛而能尊重他人,就能開啟無限大愛去愛人。

生老病死,自然法則

歷時十五天的全台行腳,完成第一階段歲末祝福暨慈誠委員授證,上人於昨天傍晚返抵精舍;今日早會以「悲歡無常事多,感動事亦不少」開場。

一路北上,在台北見及資深老委員們自中年投入慈濟,心志始終不移;上人讚歎他們儘管髮白體衰,做志業的熱情、毅力不減,長年無悔付出,令人佩服。而曾經被委員帶來讓「師公」摸頭的幼兒,今已有了下一代,帶來給「師太」摸頭……

「一般人總是為生而歡、為病而苦。例如母親分娩時飽受巨大痛楚,小嬰兒脫離母胎即哇哇大哭,然而同一時間,在產房外等候的家人則開心道喜……只是一門之隔,有人痛、有人哭、有人笑,這就是人生。」

上人慨嘆人生多貌,同一時間,經常接連面對不同心境的訪客,或分享生命的喜悅、或傾訴無常的苦楚……「我都是用同一個心態--祝福每個人平安健康。」

台中資深委員邱雪娥因車禍導致腦部重創昏迷,至今仍在加護病房。師姊的孩子用善解心面對,相信媽媽不會與人計較,故不為難肇事者;且放下工作全心照顧母親,並利用等待探訪的空檔,在院內做志工。上人表示這分心寬念純,令人感動。

生老病死乃人生自然法則,然壯年往生,總令人惋惜。十二月十一日上人行抵大林慈院時,台南李文堂師兄由妻子推著輪椅來見上人。「他一心一意等著見師父。家人說在他昏迷期間,只要看到師父法照,眼睛就會睜大;甚至告訴太太:『我愛師父比愛你深!』」

當日上人提前發予福慧紅包,翌日歲末祝福結束未久,李師兄就往生了。上人嘆言:「悲歡離合的人生,令人不捨卻也得捨。要捨得輕安,祝福快快歸來慈濟道場接棒!」

打開心門,互信互愛

中國國際扶貧中心理事長劉堅等一行人至精舍拜會上人。劉理事長關注老人照護問題,上人表示:「我認為最好的老人院就是家裏,因此鼓勵人人奉養父母。」

而遍布全台的慈濟環保站,也是老人家的「輕安居」,許多人一早即前往做分類。上人指出:「他們開心付出,忘掉一切煩惱,歡喜度過一天;回到家後,還會把從慈濟人口中聽到的好話,跟兒媳分享,變成一位可愛而受尊重的老人。」

有感於當今社會少子化致家長過度寵愛孩子,學校教育又重視課業競爭而忽略「德」之教育,劉理事長肯定慈濟學校把孩子教得有禮;而慈濟各志業體處處展現的人文精神,亦令人印象深刻。

上人認為,不論小學、中學、大學,都要守好教育的軌道,必須尊師重道。「若不尊師,就不會重道,而人生道路一偏,差毫釐則失千里。慈濟是宗教團體,所謂『宗』,是人生的宗旨,人人都應有正確的方向;『教』乃生活、道德與本性的教育。」

複雜而混濁的社會,不免使人迷失其中;上人指出,許多人歷經顛倒人生,在進入慈濟後,有了正確的人生宗旨,自愛而能尊重他人,就能開啟無限大愛去愛人。「慈濟人以『普天三無』自勉--普天下沒有我不愛、不相信、不原諒的人。」

圖個人利益,彼此間存疑而無法互信,就容易起衝突。上人言:「只要打開心胸,互信互愛,就能相處融洽;反之,若關閉心門則無從談起。互信要從自信--『信己無私、信人有愛』開始。」

一般人皆認為,很難去原諒一個曾傷害過自己的人。上人表示,只要觀念一轉就不難。如慈濟在印尼亞齊為海嘯災民興建大愛村,政府軍和反抗軍比鄰而居,放下過去和諧共處。「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只要是對的事,把握當下做就對了;過去是錯的,就要謹記教訓,莫再重蹈覆轍。」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