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至十五日 和氣足,則人氣足
◆12‧14~15《農十月‧二十八至二十九》
【靜思小語】和氣讓人看得見,互愛讓人感受得到,就能吸引人投入。
心存慈悲,柔和忍辱
即將過去的二○○九年,帶給台灣民眾不可抹滅、不能忘懷的莫拉克風災;上人於台南區歲末祝福時感嘆,氣候變遷已非局限於某些地區,而是全球民眾必須正視的問題。
「災難就發生在眼前,應帶動社區人人提起警世的覺悟;匯合人人善念善行,以破千災。」
在哥本哈根一連舉辦十多天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各國領袖、部長級以上人物聚會,仍無法取得減碳共識。上人感嘆人們追求眼前利益,無法將眼光放遠,為世代子孫設想。
「若人過度膨脹、不願意縮小自己,就會造成空間擁擠,彼此碰撞。只要人人願意縮小,就能騰出空間,行動輕鬆無礙。」
《法華經‧法師品》有云:「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上人期許所有慈濟人「發菩薩心,立菩薩願」,心中充滿慈悲,待人柔和且能忍辱。「人與人之間彼此謙讓,以『感恩、尊重、愛』相待,就能海闊天空。」
佛心師志,須臾莫忘
兩千多年前佛陀曾預言,壞劫來臨時,將因四大不調引發災難,世間一切逐漸壞滅,由壞劫步向空劫。而今眾生共業的災難愈益頻繁,上人憂心呼籲,慈濟人要更積極度化人間。
「招募會員,只是與眾結緣,最重要的是將之『度』進菩薩道場,投入人群付出。人間菩薩能從一而十、十而百,乃至無量無數,善念善行凝聚,就有消弭災難的大力量。」
上人強調,眾生共業,若僅是少數人行善,無法避免災害;唯有廣為度化、接引,讓人人自覺、自愛,落實克勤、克儉的生活,才有希望挽救大地環境。
為台南新委授證後,上人勉人人銘記「佛心師志」--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深入人群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度化尚未度化的眾生。
「受證之後,更要以人群為修行道場,右肩擔起佛陀精神、左肩擔起慈濟形象、胸前呈現個人氣質;真正做到『大慈悲』、『柔和忍辱』,展現度化眾生的典範形象。」
今年歲末祝福會中靜思手語隊「妙手入經藏」單元,獻上新版手語劇,是來自《佛說譬喻經》的故事--獵人經常追捕動物,有一天遭到野獸反撲,緊急時刻見一口枯井,上有樹藤,連忙沿著樹藤垂降入井。沒想到井底有蛇,獵人趕緊攀住樹藤往上爬;就在這時候,上面有隻白老鼠正在啃咬樹藤,到了夜晚,換成黑老鼠,日夜啃咬。眼看著樹藤被咬得愈來愈細,下面還有四條毒蛇虎視眈眈,這時候樹上蜂巢有蜂蜜滴下,獵人忘記一切危險,舔蜜來嚐……
凡夫無明迷失,欲心深重;無常如猛獸追逼,日夜輪轉消磨;而迷茫眾生勞勞碌碌、追求享受,不知無常近逼。上人慨嘆:「生命隨著時日消逝,應自我警惕,莫被外境誘惑、受欲念纏縛;要把握當下、恆持剎那,用心行菩薩道!」
做出「德」,結眾生緣
「凡夫易因愛惡而起分別心,對於投緣者親善,對於無緣者疏離、甚至排斥。」上人教示,在慈濟大家庭中,要不斷用智慧自我調整、與人溝通。
「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有智無慧,會不斷起分別心,懂道理卻做不到;有智有慧,就能平等待人,對所有人皆能以愛關照,無親疏愛憎之別。」
與台南合心組隊談話,上人勉眾不只要盡合心傳承之責,也要接引人入慈濟門,一路陪伴、帶動,成就人人的道心;若平時互動的溫馨感不足,則無法營造出和氣的團體氣氛。
「人氣不足,是因為和氣不足。先結眾生緣,才能成就佛緣。」上人教示,領眾者有「德」,也要有「緣」,要廣結好緣。
「『德』是做出來的,以身作則所蘊涵的『德』,是一股無形的潛在力量,讓人自然受到吸引,願意聽從教導而行。」
上人表示,度人要有方法,應觀機逗教。「於法不可執著,要像水一樣,隨方就圓。師父無法照顧到每一個弟子,需要你們代為照顧;人生短暫無常,要把握當下,多結好緣!」
看見和氣,感受互愛
於和氣組隊會議中,上人殷勉台南慈濟人在此文化古都、高廣莊嚴的菩薩道場,充分發揮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的良能。
「因全球暖化、氣候變遷,部分太平洋島國國土日漸沒入海中。台灣也是海島,期待能將台灣變成菩薩島,不要成為氣候難民。人人把欲望降到最低,克己、克勤、克儉、克難;把愛擴到最大,為普天下人付出。」
每一位慈濟人都是「合心」,上人期待資深者能「總一切法,持一切善」,將詳知的慈濟歷史不斷分享,傳承給新進者,且走入協力組隊,和和氣氣地帶動人。
「團體的和氣,要由人人打從內心的誠懇而凝聚。要做到能讓人看得見和氣、感受得到互愛,才能廣招大眾投入。」
上人表示,人生有做才有得,不做就是損失。「慈濟團體沒有位階,有的是『覺有情』,須悲智雙運--以『慈悲』付出無所求,以『智慧』來規畫推動;勇於承擔、樂於配合,殷勤精進,心無放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