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8期
2010-0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為海地祈福
  特別報導‧莫拉克風災重建
  慈善國際‧馬來西亞
  挑戰生命
  疾風勁草
  發現歡喜‧馬來西亞
  天涯共此情‧菲律賓
  人文教育
  銀髮之愛
  出版書訊‧輕舟已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O九年十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8期
  十一至十三日 有心就不難

 

◆12‧11~13《農十月‧二十五至二十七�》

【靜思小語】有心而能力行,天下無難事。

克己減碳,有心不難

「環保站如輕安居,社區裏的老菩薩日日歡喜共聚,為老年生活創造價值,也為保護大地付出一分力量。」上人於雲林環保志工歲末祝福會上,讚歎大家走過踏實人生,尚能為全球環境貢獻心力。

環保志工回收寶特瓶所做的毛毯,早已在國際間發揮良能;上人指出,遠方苦難人所披覆的溫暖毛毯,就是大家用心、用手所做。

「為了減緩暖化,世界各國一再聚會研討,仍難彰顯其效。但是對環保志工來說,是『有心就不難』--有心而能力行,就不困難。只要克制欲念、簡單生活,即能減碳。」

環保蘊含大學問,許多人在投入過程中,了解深奧道理,愈做愈歡喜。上人期待環保觀念能進入人人的心,共同為大地付出,用愛撫平天下災難。

入群處眾,修福增慧

雲林歲末祝福典禮中,上人勉勵慈濟人將道場當成「家」,彼此都是家人,慈濟家務事就是天下眾生事。

「家,是最溫馨、讓人身心安住之處。人人各自有小家庭,每一地區的聯絡處就是一個中家庭,慈濟人的家則是天下一大家。」

上人言,道場人氣旺盛,歸功於人人都「出力」。「如天冷時,出力動作能讓身體產生熱能,如果不出力會愈感孤寒;人人出力投入,不僅能加強體力,人與人之間也愈增溫暖。」

在道場中凝聚精神與力量,才能向外付出。上人強調:「慈濟不只是社會慈善團體,慈濟人也不只是到寺院拜拜的佛教徒,而是學習佛陀精神、力行佛陀教育。佛陀教眾慈、悲、喜、捨,要懷抱無私大愛,伸出雙手幫助苦難人站穩、再向前走。」

修行重在修心,上人指出,修心方法不離《三十七助道品》;其中最重要的是「八正道」,教導心正意誠。「要時時反省,今天待人是否虔誠?為人做事,是否守信用?所走道路是否正而不偏?所說是否正語、正法?所行之事是否為正業?走的每一步路都要正確,穩穩邁步。」

上人提醒人人照顧好心念,落實誠正信實,進而在人群中奉行慈悲喜捨,福慧雙修。

提升慈悲,鍛鍊智慧

「佛心靜寂清澄,清淨無染。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清淨智慧心,只要明心見性,即能顯現。」上人教示,靜思弟子須時時保持「靜寂清澄、志玄虛漠」的胸襟,力行誠正信實。

「靜思弟子以師志為己志,應守『志』不動--不只是一時衝動而發心,更要持之以恆。」

佛法不離人間法,人間,就是人與人之間;慈濟人以佛心師志走入人群,在人與人之間閱讀一部部人生經典。「每個人都是一部經,若能用心觀察了解,則『無量法門,悉現在前』。」

莫拉克風災發生迄今,慈濟人在救災、重建歷程中,遭遇許多困難,上人嘆言,一路走來實步步艱難。

「有時難免受挫而有無力感,然而只要想到仍在苦難中的人們,即自我勉勵『長養慈悲』--慈悲心必須再成長;此外,在種種變化中,正是考驗智慧之時,要提起智慧面對考驗。人人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就能發揮悲智雙運的良能。」

減緩暖化,從己做起

「或許有人覺得:自己沒有做壞事,為什麼天災人禍與我有關?其實是『間接』無關,卻『直接』相關--每一個人從出生直到生命最後一刻,每天都在消耗大地資源、呼吸排洩,造成環境負擔。」

於雲林聯絡處與雲嘉四合一幹部及功能組座談,上人指出,日常用物皆來自工業製造,消耗大地資源;若能惜福愛物、資源回收再利用,就能降低對環境的傷害。

「原本優美的大自然,因人心欲門大開,造成污染、破壞,使天下眾生不得平安。減碳要從個人改變心念做起。」上人呼籲大家減少浪費,克己、克勤、克儉、克難,並且盡量素食;人人少欲知足,自然能發揮節能減碳的大力量。

勤播善種,承擔使命

台南李文堂師兄十一日在大林慈院接獲上人福慧紅包,堅定發願生生世世跟隨師父,次日即安詳往生。上人引此事勉眾:「生生死死是人生自然法則,重要的是,應知此生方向是否正確?肯定所選擇的是正確方向,就要將這一條人生道路鋪好、把心念照顧好;再來的人生就是美好人生。」

難得有緣行菩薩道,上人殷囑,不能稍遇挫折就鬆懈、退轉,要顧好自己的慧命。「擔任幹部非施權,而要施責--施行自己的責任、使命。慈濟人的責任就是擔負如來家業,度化眾生。」

上人表示,「人間菩薩招生」方法無他,只在於勤--勤於「說慈濟、做慈濟」,身、口、意的表達讓人感動,自然樂意了解、進而投入。

每過一天,生命就少了一天,上人期勉大家自我警惕,慧命一定要與日俱增。「『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要把握投入慈濟的殊勝因緣,將善種存於心田,自度度人,提起使命感、責任感,為人間造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