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8期
2010-0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為海地祈福
  特別報導‧莫拉克風災重建
  慈善國際‧馬來西亞
  挑戰生命
  疾風勁草
  發現歡喜‧馬來西亞
  天涯共此情‧菲律賓
  人文教育
  銀髮之愛
  出版書訊‧輕舟已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O九年十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8期
  九至十日 心連心,愛加愛

 

◆12‧9 ~10《農十月‧二十三至二十四》

【靜思小語】人人心力相加,從一而至無量,就能發揮大愛,造無量福。

勇於承擔,相互成就

揮別關渡,經新竹連絡處,近午來到台中分會。

十一月下旬在花蓮舉辦的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進研習,由中區慈濟人承擔工作人員;參與的志工們分享心得時表示,從會前籌備、營隊進行中接變化球,以及會後檢討缺失,是一段自我成長的寶貴學習歷程。

委員、慈誠培訓圓滿、受證,是慈濟每年的大事。海外慈濟人難得返回心靈故鄉,要讓千餘人的起居、活動順暢無礙,讓不同語言、不同生活習慣的海外法親有賓至如歸之感,非常不容易;上人感恩中區「挑大梁」,成就此一大事因緣。

「要將每一件事都做得好,必須費盡心思;然慈濟人發大心、立大願,自度度人,皆是『甘願做』,雖然十分『幸福』,能成就每一位發心立願、志堅精進,粒粒飽滿的海外慈濟種子,是很值得的。」

上人讚歎中區慈濟人勇於承擔,亦在變化中考驗智慧,以身作則,讓海外慈濟人看見典範、得到滋養,滿載法喜與感恩而歸。

而多位大陸慈濟人求法若渴、樸實真切的心,讓上人印象深刻。如福建福鼎黃家喜師兄,平素以製作洗衣板維生,從未穿過正式服裝;自從接觸慈濟、發心立願做環保,生平第一次穿上白長褲、白布鞋,雖然不太習慣,卻引以為榮。

靠著賣洗衣板的微薄收入與女兒的贊助,家喜師兄湊足此次來台的交通費,圓滿貼近上人的心願。上人言:「他的生活是真正地刻苦、克難又克儉。他上台分享時哭著說,平常在福鼎參加志工早會連線,螢幕上的師父今天就近在咫尺,內心非常激動。分享之後,還送給師父三塊他親手做的洗衣板,真是可愛的弟子,擁有純樸的菩薩心。」

上人表示,聽聞海外弟子的誠摯分享、看到他們身體力行的精進心,「雖然與我距離遙遠,然而師徒之情綿長,粒粒都是飽滿的種子。」

早年委員雖然沒有經過受證,但是大家一心一志,不斷接引人行善;現在慈濟隊伍浩蕩長,上人期待人人都守戒、自愛,常存因緣果報觀。

「期望人人嚴守『靜寂清澄,志玄虛漠』的靜思法脈精神,心念『清』而『明』,無私無染,時時反觀自照,在人群中彼此成就,把清淨大愛散播得更廣!」

有心有願,搶救生命

十日來到台中慈濟醫院,聽取醫療報告後,上人肯定醫療團隊盡心「守護生命、守護愛」;亦提醒大家,醫院硬體設備再好,也需要有同心同志願的「有心人」,才能發揮救人良能。

「只有『人』才能救人,有救苦救難的悲心,才能為人拔除病苦。」上人期許慈濟醫療同仁能具有如同佛、菩薩的大慈悲心,救助苦難眾生。

每當海內外發生災難,需要醫療救護,慈院醫護人員皆踴躍報名。上人肯定大家秉持不忍眾生受苦難的佛心、菩薩心,背起行囊勇往直前,投入心力、時間而不以為苦;更希望人人恆持這一念發心,用於平時。

「當初考慮從醫,也是起於一念志願,立志搶救生命。然而這一念救人之心,能否守之不動?」上人敦勉,無論時間過了多久,這一念發心立願都要恆持不變。

「慈濟走過四十三年,對我來說,這四十三年如一日,起始的那一念仍然不變;不同的是,責任愈來愈重、年紀愈來愈大、事情愈來愈多。恆持一念發心,就有突破困難的動力。」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唯有使用儀器的「人」守住一念心,以愛運用儀器,救治傷病,才能發揮最大價值。上人殷囑人人合心,以寬心、毅力凝聚愛心付出,做出慈濟醫療人文典範。

無量大愛,造無量福

台北一位慈誠師兄意外往生,太太依其生前心願為他捐贈器官,孩子長期看著父母做慈濟,耳濡目染,也支持此一決定;所以師兄身上心、肝、腎、皮膚、骨骼等等,嘉惠多人。其中,接受心臟移植的女士在術後恢復良好,她感恩表示,能感受到在自己身體裏面的是一顆「好心」,日後將行善回報。

午後,醫護人員與上人溫馨座談,上人以此事例開示:「病患在慈院獲救重生,知道珍惜、運用新生命回饋社會,表示醫療團隊不只挽救其生命,也讓社會多了一個好人。」

上人期勉同仁心連心、愛加愛,善用良能守護生命、守護愛。「醫療工作要做得好,必須靠每一位同仁心力相加,從一加一直到無量,就有無量大愛;有大愛的醫院就有大福,能救更多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