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入苦難深處 林元清傳承良醫之愛
◎撰文‧涂心怡 相片提供‧林元清、花蓮本會
他是美國知名骨科醫師,
擔任八家連鎖醫院院長,還擔任過市長與議員。
自稱「小醫師」的他,每月固定回台灣東部小鎮醫院支援,
走訪偏遠部落巡迴醫療;義診身影更無處不在——
西藏、斯里蘭卡、台灣九二一和莫拉克災區、海地……
「過五十歲生日時,我覺得自己好老,
現在六十四歲,卻覺得愈活愈年輕。
我要把握有限的生命,能做就盡量去做!」
他,是旅美三十七年的骨科醫師,在美國擁有八家連鎖醫院,醫療足跡遍布中國大陸、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小島等地。
他,在台灣長大,如今年過六十,海外事業有成,卻每月固定飛回台灣,到東部玉里、關山兩間小醫院值勤;假日跟隨醫療團隊走訪山區偏遠部落,進行巡迴醫療。台灣經歷九二一大地震、莫拉克風災等災難,也都可以看到他穿梭災區義診的身影。
他,總是謙稱自己是小醫師,但這位小醫師卻曾擔任美國加州聖馬力諾市(San Marino)市長與議員。相較於事業成就,他的行善足跡跨得更大步……
●
今年二月,林元清從海地回來,談起這個加勒比海島國,心中有許多感嘆與不捨。
一月十二日,海地遭逢兩百年來最強烈的地震,機場、港口等設施皆震損,首都太子港一片狼藉。
美國慈濟人醫會醫療團隊於災後第四週抵達。林元清回憶,當時街道兩旁盡是斷垣殘壁,廢墟瓦礫中仍可見往生者外露的頭髮、手腳,「倖存居民徒手挖掘親人遺體,夜裏就在廢墟旁搭帳棚安身……」
災區哀鴻遍野,一座臨時醫療站湧入超過四千位病患。聽聞許多人因為缺乏醫療而截肢,甚至失去生命,身為骨科醫師的林元清無限遺憾,「很抱歉,來晚了……」
從電腦點取一張隨手拍下的照片——腐鏽的鐵門縫隙中,伸進一隻迫切的手;那是一隻渴求分得一點食糧,讓多日未進食的家人獲得溫飽的手。嘆口氣,林元清無奈地說:「這是我每次出門賑災,最感到挫折、困難的地方。」
海地是全球發展最緩慢的國家之一,人民普遍窮困。雖然林元清的醫療所長可以照顧病患,但是看見民眾急需物資,自己卻無法普遍給予,這分無能為力之感,深深刺痛他的心。
然而,除了痛心,林元清也有感動。
有一天,三位修女前來慈濟義診站求診,林元清仔細幫修女將骨折的手固定包紮後,好奇問她來自哪裏、在海地服務多久?「那位修女二十幾歲就從義大利來到海地,服務超過五十五年;當年她遠離富庶祖國來到貧瘠之地,大災難過後仍留下來付出,多麼令人感動!」
相對於這三位修女,林元清說自己顯得無地自容。「當年我也是離鄉,卻是從台灣到更富庶的美國,過著那麼好的生活,卻什麼善事都沒做……」
意外之旅,義診啟蒙
三十七年前,林元清醫學院畢業後即從台灣前往美國洛杉磯執業,之後陸續開設八家醫院;第八家醫院以父親在台灣的診所為名。對他來說,父親是醫療悲心的最佳典範。
父親十三歲成為孤兒,之後前往祖父朋友開設的診所擔任四、五年的學徒,再到廈門尋求發展。聽說當地要招考醫師,便以在診所實習的資格前往報考,如願考上後念了五年書,取得醫師資格,在廈門監獄擔任駐診醫師。
當時監獄環境差,許多受刑人入監後常熬不過三個月,「不是餓死就是病死。我父親每個月拿到薪水,就去買米回來磨成米麩,再一包包分送給受刑人當作營養補給品。」
父親後來自行開設診所,仍不改對貧苦病患的慈悲,看診時病歷總分成兩疊,一疊是收費的,另一疊則是免費醫治的貧苦病患。
父親的身教對林元清有深遠影響,但他行醫後並沒有如法炮製。每逢假日,他總帶著相機飛往各處旅行,拍攝美麗的風景、遊覽驚奇壯觀的景致,也挑戰登山的樂趣。
四十七歲那年,他偕同友人挑戰為期三週的西藏自助旅行,「當時覺得人生很順遂,應該到陌生的地方自我考驗。」
他們帶齊吃、穿與露營用品,也備妥外科手術器材、眼科用具及藥品,以防在山上突發急病。第一個晚上,躺在河邊「百星級」飯店,相當詩情畫意。「第二天打開帳棚,一陣白讓我們眼睛睜不開;定眼一看,原來是被三、四百名身著白衣的藏人給包圍了。」
林元清和友人強裝鎮定,內心卻極度恐懼,憂心是否無意間侵犯藏族禁忌。但等藏民們開口說話,語氣比他們預想的還溫柔,「聽說兩位美國醫師在這裏,可以替我們看病嗎?」
十多年前這場誤打誤撞的義診,林元清記憶猶新,「一位母親抱著雙眼腫脹的女兒前來就診,女童的眼睛被玻璃劃傷導致細菌感染,膿包大如球。我們趕緊替她清洗、點眼藥水。下山時再去看她,幸好救回了一雙眼睛。」
這群藏民生活普遍貧窮,他們平時仰賴的醫療資源,僅是村內一間四坪不到的醫務室,八瓶藥罐就是全村人的救命仙丹,其中有七瓶已經空空如也。
醫務室醫師看到林元清,立即掀起衣服請他看診,「他心臟衰竭還有肝硬化……」林元清感嘆,同樣身為醫師、執醫年數相同、年紀也一樣,但一個在物資缺乏的喜馬拉雅山腳下,一個卻在富庶的洛杉磯,人生際遇竟相差如此巨大!
「當時我才明白何謂『窮苦』,也才知道我有多富足。」那趟旅程後,他開始投入義診、接濟貧戶,並照顧無力就學的學童及癌症患者;甚至走訪非洲致贈書籍,讓孤童們能有機會與世界接軌。
義診環境普遍克難,有時連晚上休息的地方都相當簡陋。「在斯里蘭卡義診,人家我問我住得還好嗎?我都說好極了,住宿的地方樣樣不缺——有蟑螂、螞蟻、老鼠跟跳蚤。」
出外義診,他總是放下身段,以助人願力克服環境艱難;他也喜歡帶著醫學生同行,「看到苦,將來他們行醫時會更具悲心;不少學生回到學校,更努力也更認真學習。」
雞婆醫師,支援偏遠
林元清認為,醫療資源不足的地方往往伴隨著經濟的匱乏,要做到深入且有意義的援助,不是少數人可以成就。「如果環境不改變、衛教不加強、經濟不提升,義診只能救少數人性命,無法救助所有個案。」
唯有醫療與關懷雙管齊下,才能為受助者提供更好的服務。這也是過慣優渥生活、熱愛自由的他,積極投入慈濟義診的原因之一。
「慈濟的龐大志工體系,是醫師最強而有力的後盾。看似簡單的義診,同時提供衛教、帶動人文,志工深入了解對方需求,給予最適切的協助,關懷是全面性的。」
投入慈濟人醫會後,林元清走訪的地方更遠也更廣,責任也更多、更重,「上人給我的法號是『濟愽』,有人笑說取得真好,因為我的個性很『雞婆』。」
三年來,他不辭路遠每月前往玉里、關山兩家慈濟醫院駐診。一次,他看到兩位院長的班表,二話不說拿起筆修改,填上「林元清」三個字。
「院長一個月有二十幾天的診,每次我去幫忙值班,讓他們都沒有討論的空間。」林元清露出俏皮笑容說:「我專程從美國回來,怎麼可以沒做事、吃三頓飯就走?總要給我表現的機會啊!所以我都直接對張玉麟院長說:『今天我值班,你不要來。』」
話說得逗趣,其實是不捨兩位院長夜以繼日看診的辛勞,「關山慈院潘永謙院長,曾有一百零八個小時連續看診不間斷的紀錄,太辛苦了!」
林元清認為,偏遠地區醫療人力不足,不只醫護辛苦,病患也很無奈,「醫護缺乏、病床數不足,一遇重症,病人還是得迢迢到花蓮就診。」因為心疼,促使他想做更多,有時他也會從美國招募醫師前來支援或為醫護人員上課。
他也配合醫療團隊,到南部橫貫公路做山地巡迴醫療。為了和原住民更親近互動,培養醫病關係與醫療默契,他甚至還學起原住民語;這分親切,讓他不像個醫師,反而像是個會醫術的「朋友」。
診間開心果,救人第一
身為美國八間醫院的院長,林元清的醫療技術與品質有目共睹,再加上為人和善謙卑,他在加州聖馬力諾市相當受喜愛與信賴,「當年我會當選市長,其實都是病患投票支持。」
回顧學醫過程,林元清也是經過一番努力才有今日成就。大學時雖就讀醫學系,但朋友總笑他是體育系的學生——足球、橄欖球、柔道通通難不倒他,各項體育競賽總是囊括前三名;而「正職」的醫學學業,常常都是低空飛過。
「大四那年的足球教練正巧是病理學教授,我怕功課太差被他踢出球隊,開始拚學業。」他每天熬夜念書,若隔天有手術,還得到解剖室請出大體老師反覆練習;曾經一個晚上解剖十七隻手臂,將關節、肌肉、血管、神經等都深印腦海,才放心離開解剖室。
林元清說,當年的努力都反應在現今的醫學專業上,「後來我專攻骨科,所有的切片都可以自己分析。」
從大體老師身上學到的基礎,讓他日後行醫能做出果斷又明確的診治;而三十幾年第一線的醫療經驗,則教會他看診時須綜觀全面。
「我通常從患處之外開始檢查。」林元清說,若只檢查患處,容易忽略其他病兆。「曾有位肋骨斷裂的病患送來急診室,X光片清清楚楚顯示,患者除了多根肋骨斷裂,肺部還有一大塊癌細胞,現場卻沒人任何一位醫師看到、指出。」
這個經驗讓林元清體悟到:「看診時要很小心,一點小疏忽可能延遲黃金治療時期,讓病患賠上一條寶貴性命。」
「義診時則要把握分秒,慢一步,病人就要多受苦。」林元清記得十一年前九二一大地震過後,他回台支援義診,正在中部醫院靠著發電機執行手術,突然接到山區緊急求援電話;術後,他立即背起醫療器材和藥品,跳上直升機直奔山裏。
個性衝衝衝的他,總在接到義診任務後,立即安排好工作、收拾簡單行囊便出發;這樣的個性,卻不曾造成醫護之間的緊張。
一次在執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護士因為太緊張,竟讓人工關節掉落。「當時她自責得都快哭了,我跟她說:『不要緊,拿去洗一洗再消毒就好。』」總是笑瞇瞇的林元清認為,人和人之間要相互體諒,「開刀時大家都比較緊張,其實輕鬆一下,工作品質會更好,太緊張反而容易出錯。」
所以他也樂得當開心果。一回手術,他捧著剛取出的脂肪瘤,問大家說:「你們喜歡小孩嗎?看,他長得好美!」
●
林元清的父母生前都是慈濟人,即使移居美國二十七年,卻沒有中斷參與各項慈濟會務和環保回收活動。
「母親生前每週都會搭公車到慈濟會所的佛堂供花。她往生那天,看到佛堂上母親親手供奉的兩株蘭花還充滿生命力地綻放,我內心很感嘆。」
兩年前,林元清的父親以一百歲高齡往生,遺體經過兩千度大火化成了灰,但父親手腕位置卻閃著八顆慈濟念珠。
「真的很不可思議,那念珠超過攝氏四百度就會融化。」大姊林幸惠將念珠帶回台灣,呈給上人。「上人說,這或許是父親希望子女能傳承的意思。」
林元清以前覺得做慈濟是老人家的事,「現在回想起來,我認為做慈濟、做善事是父母留給我最好的禮物,每一次義診都讓我體悟很多。」
「過五十歲生日時,我覺得自己好老,現在卻覺得愈活愈年輕。」六十四歲的林元清,在志工服務中得到歡喜與快樂,「我要把握有限的生命,現在能做什麼就去做,要一直做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