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6期
2010-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慈濟推動大體捐贈15年】
  人醫之愛
  人醫之愛
  出版書訊
  天涯共此晴
  挑戰生命
  甲仙地震關懷
  【特別報導‧關懷莫拉克風災重建】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八月)
  百川歸海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6期
  三十一日 如日智慧,如月慈悲

 

◆8‧31《農七月‧二十二》
【靜思小語】以智慧、慈悲循循善誘,引導人人開闊心胸,以誠懇大愛付出。

把握因緣,耕耘人心功德田

在太平洋海面上有「南修」、「萊羅克」與「康柏斯」三個颱風形成,正好分布在台灣的北部、南部與東部。早會時間,上人籲眾嚴加防範。「面對難以預期的自然天候變化,唯以戒慎虔誠之心,日日守護心念、多結善緣,才有足夠的力量,以善與愛化解危機。」

上人引《無量義經》經文——「布善種子,遍功德田」,勉慈濟人在普天下廣布善種,且善加耕耘畝畝功德田;「普令一切,發菩提萌」,只要因緣成熟,粒粒菩提種子都能萌芽;緊接著運用智慧,應眾生根機而教育,即「智慧日月,方便時節」。

「如同農人應時節而耕種,欲助人、度人,莫要求對方必須按照自己指示行事,要以如日的智慧、如月的慈悲,悲智雙運、循循善誘,引導人增長智慧、開闊心胸、以愛付出;如此則能『扶疏增長,大乘事業』。」

菲律賓去年凱莎娜風災後,慈濟人在馬利僅那市提供以工代賑,接引不少人培訓成為慈濟志工,從受助者轉為助人者,上人欣見當地「大乘事業」扶疏增長。

在台灣,也有走過災難而能自立助人的實例。七年前的今天——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凌晨,台北縣蘆洲「大囍市」社區發生大火,傷亡慘重,震驚社會。當初悲憤無助的居民,經過慈濟人的關懷、陪伴、鼓勵與帶動,目前社區內共有三位慈誠、三位見習委員、十多位環保志工,將怨懟之心化為「覺有情」之愛。

火災後,社區需重建,管委會希望廖村和先生接下主委;但社區住戶關係冷漠、公共區域的維護有諸多問題,讓他感到困難重重。適逢上人行腳到關渡,蘆洲陳金海師兄邀請大囍市住戶前往聆聽開示。

「願意做人家不敢做、不喜歡做,最困難的事,才是真做事。」廖先生聽到上人這段開示深有感觸,回社區後即接下主委重擔,並投入慈誠培訓。廖師兄在社區以身作則帶動環保,加上義工隊用心維護,如今社區凝聚力大幅提升。

上人稱許廖師兄用愛耕耘社區,最重要是耕耘人心的功德田。「疑心不可有,惡念不能生;只要人人心念調和,就可以化惡為善,祥和人間。」

有宗教情操,莫有宗教情結

午後,與慈濟大學王本榮校長等教育志業體師長座談,上人言及時間飛逝,轉眼來到花蓮已五十年了。

「開始做慈善工作時,本以為可以靠著慈善力量解決許多問題,卻在愈益深入之後,發現更多問題——親見許多家庭因病而貧,又因家貧,使孩子失去接受教育的機會,更沒有希望改善家庭狀況。所以應社會所需,從慈善而醫療至教育,一步一步完成。」

在這五十年中,上人日日分秒不空過,忙碌而毫無空閒,除了在精舍與慈院、學校之間來去,未曾至花蓮其他地區;活動空間狹窄,但是心靈空間寬廣,遍及國際、遍及虛空。

「慈濟人以開闊的心胸,在不同信仰的國家、面對不同種族的民眾,咸以宗教情操,展開雙手膚慰、陪伴苦難人。」

每一個宗教都宣揚博愛、仁愛,而佛陀的愛是普及一切的大愛。上人勉勵在座教授們,對「宗教」要有透徹的認知。

「信仰不應執著,才不會自我設限,被執著宗教的心念綁縛,使心靈受苦。慈濟尊重所有宗教,以開闊的心胸廣納一切,無論是對慈濟學校的師生或是慈善救助對象,絕對不會改變其信仰,只會鼓勵人人提起愛心做好事。」

世間有無數苦難人等待救助,上人叮嚀,要用開闊的心胸,把愛灑向遠方;莫因信仰不同而分隔,這是宗教家應有的襟懷。

「要有宗教情操,不要有宗教情結。如果有宗教情結,會產生心結、受綁縛;有宗教情操者,就擁有開闊的心,無所罣礙。不同宗教間彼此尊重、相互成就,就是真正的宗教情操。」

上人表示,了解慈濟的精神理念,就能坦然對人說慈濟事;若遇學者誤解慈濟,也能挺身解說。「二十多年來,在慈濟教育環境中,從未要求任何一個孩子改變宗教信仰。從這一點可以體會,慈濟的付出絕對沒有條件的互換,只有一念誠懇之心。」

多了解慈濟事,也能開拓國際觀。上人說,自己雖然未曾出國,但是聽聞慈濟人分享在世界各國的志業腳步、風俗民情,也如同親歷其境。

「人生苦短,我不怕老亦無畏死,只怕時間不夠讓我做事。」上人期許志業體同仁有共同的理念、共同的無私大愛,力量相合,就能真正承擔使命。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