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6期
2010-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慈濟推動大體捐贈15年】
  人醫之愛
  人醫之愛
  出版書訊
  天涯共此晴
  挑戰生命
  甲仙地震關懷
  【特別報導‧關懷莫拉克風災重建】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八月)
  百川歸海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6期
  十一日 淨心第一,利他為上

 

◆8‧11《農七月‧初二》
【靜思小語】思想污染,將造罪、造業;思想正向,能造福、立功德。

提升悲智,救倒懸
  
《佛說盂蘭盆經》中,佛陀教眾「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早會時間,上人講述佛陀說《盂蘭盆經》之因緣——

目犍連尊者修行有成,感恩佛陀教誨,讓他斷除煩惱、了解生命的奧祕;從而想及生命來自於父母,感念母親懷胎、養育之恩。然母親往生之後,究竟輪迴何處?回顧其生前行為,極可能墮落惡道;尊者遂現神通來到地獄,果然看到母親在餓鬼道。

母親懺悔生時不知因果,因貪欲而殺生,吞食無數生命、浪費物資;又因欠缺慈悲心,對別人的苦難視而不見。自墮惡趣以來,日日受夜叉惡鬼刑罰,苦無盡時……

尊者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見母親受苦,心如刀割,遂運用神通變現一缽飯食。其母接過這缽飯,張口欲食,口中卻吐出火燄,把整缽飯燒得焦黑。尊者見狀,哀痛不已,立即來到佛前,祈請佛陀救拔母親。

佛陀告訴目犍連尊者,其母罪根深結,非一人之力所能救拔,「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囑尊者在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為每一位修行者奉上最虔誠的供養,請僧團大眾以三個月精進潛修的德行,為母親祝福。

七月十五日這天,目犍連尊者恭敬捧著一盆盆清水與毛巾,到每一位出家人面前,讓人人淨手後,再一一奉上佳餚,虔誠供佛、供僧。僧團大眾人人一念虔誠,為尊者的母親祝福、祈禱,虔誠心聲直徹地獄,不只尊者的母親得救,同時間在惡道受「倒懸」之苦的眾生,也都解脫了。

「《盂蘭盆經》這一段典故,即『救倒懸』真義。『倒懸』形容三惡道眾生之苦,像是被倒吊懸掛一般。時至今日,農曆七月民間盛行『普度』,不但沒有『救倒懸』,反而以祭祀之名,讓生靈因此受屠戮、受火燒水煮之殘殺,正如經典所言地獄之苦!」

上人表示,過去人們生活普遍貧窮,逢年過節才有魚肉可吃,所以託祭祀之名以享口腹之欲;而今生活水準普遍提升,大部分人營養過剩,當改變此不好的「文化」,提起慈悲、智慧、道德,樹立「人文」。

「真正的普度,是要『普』遍『度』化一切生靈。期待人人少吃、不吃肉類,從心靈環保擴及生理環保,以行動護大地、救倒懸。如此讓動物得到安寧、讓人類提升悲智——時時開闊心胸,普愛天下人、度苦難眾生。」

不忍不捨,施法藥

「天下事,匹夫有責,何況是荷擔如來家業的修行者,更要有使命感——以赤子之心與人相處,處事要有駱駝的耐力;而為了天下事,要發揮獅子的勇猛心,扛負重任。」

沒有正法的人間,未來不堪設想;對精舍出家眾開示,上人致勉要真正做到「護正法住世」。

「雖言『菩薩遊戲人間』,對於人間事相要以超脫的心看待而不執著;然而天下災難頻生,眾生受苦無助,『覺有情』的菩薩不忍、不捨眾生身心受苦,總是設法救拔——予以延續生命的資糧,同時施以解救心靈的法藥,讓眾生徹底離苦得樂。」

上人請大家莫執著,要明辨是非、發揮無私大愛,悲智雙運積極去做對的事,如此才能使慧命增長。

內自淨心,外利他

佛陀比喻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如同火宅,宅邸在熊熊大火中即將傾頹,但是眾生身處其中不知不覺,甚至以玩火為樂;必須以種種利益引誘出離。

與志工談話,上人解說「三界」並非縹緲不可見的世界,而是在每個人的生活中。

「凡夫多欲念,貪欲致使人心無明、不斷造業。探究貪欲的起因,乃名、色等物相引發,讓人起分別、比較心——如見己不如人,心不平衡,遂滋生無明、煩惱。」

思想、觀念雖然看不到、摸不著,然而一旦偏差,錯誤的想法起於行動,將導致人間苦難;故上人常言「天災起於人禍」,觀念偏差,是為惡的業因。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了解因緣果報,就要自淨其心;如上印下順師公上人的叮嚀——『淨心第一,利他為上』,自淨心靈的同時,也要向外利他,也就是四攝法中的『利行』。」

在座不少志工將赴大陸進行人文教育交流,上人囑眾帶著師父的心,向當地「知音人」道感恩。「相識滿天下,知音有幾人?即使他們不曾來台,但是求法之心懇切,透過大愛台或網路視訊,將師父的話聽進心坎,把握當下,在當地落實濟貧、義診、環保;都是師父的『知音』,很貼心!」

上人鄭重託付大家,帶著師父的身、口、意前往,說師父要說的話、疼惜師父想要疼惜的人,發揮淨化人心的良能。「讓人間處處都是菩薩道場,才能『來得及』應對愈來愈頻繁的人間災難!」

三界無安,如火宅

與志業體主管談話,上人再言「三界無安如火宅」。「佛陀在《法華經‧譬喻品》中形容的現象,已在今世顯現;因為人心貪婪無度,對大地、空氣造成破壞、污染,致使四大不調,災難頻生。」

人心充滿欲念、煩惱,分別你我、好惡而親近或疏遠,是因為顯於外的形象,使人接觸後引起愛欲煩惱;反之,美好的形象也能度人。

「慈濟整體之美,來自於每一個個體皆是溫和善順、開心歡喜;心清淨,自然能夠輕安歡喜、聲色柔和。在這樣的團體環境中,就能攝住人心,這就是『色界』——從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形象,讓人起歡喜心。」

「無色界,就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思想;有的人笑容滿面,內心卻隱藏著怨憤。雖然思想、見解無形無色,但若受污染,將造罪、造業;思想能朝正向,也能造福、立功德。」

上人進一步說明,娑婆世界的「五濁」中,即有「見濁」,若見解偏差、一意孤行,將造作惡業。「慈濟人要自我淨心、於團體中合和互協,才能將清淨無染的大愛廣布世間。」

淨心,要在日常生活下功夫。上人教示,要經常自我反省——起了一個念頭,是否含藏雜質?「企盼慈濟團體不僅不含雜質,人人也能去除習氣,真正做到『淨心第一、利他為上』。」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