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6期
2010-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慈濟推動大體捐贈15年】
  人醫之愛
  人醫之愛
  出版書訊
  天涯共此晴
  挑戰生命
  甲仙地震關懷
  【特別報導‧關懷莫拉克風災重建】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八月)
  百川歸海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6期
  六日 感恩心,力量大

 

◆8‧6《農六月‧二十六》
【靜思小語】常懷感恩,激發愛的力量;常存埋怨,滋生無量煩惱。

救人無所求,人傷我痛

參與人文營的志業體同仁列座志工早會,上人致勉應以智慧抉擇,成為時時感恩、人人感恩的人;莫變成時時埋怨、常在人與人之間起煩惱的人。

「人間諸事,無論是歡喜或悲傷,終將隨著時間消逝。若能時時懷抱感恩心,就是一股愛的力量;若是心存埋怨,將不斷產生煩惱。」

慈濟雖是佛教團體,但包容不同宗教,上人鼓勵同仁培養自我信仰。「只要是對人間有益、能調適身心、歡喜自在的宗教,就是最好的信仰。」

慈濟人選擇的信仰方向,即無上大乘《無量義經》。上人表示,若大家日常待人接物,咸合於經文意旨,就能「潤漬眾生諸有善根」。

「人人心中都有一顆種子,心靈大地就是種子滋長的環境;只要有水分滋潤,種子就會生根發芽、從幼苗長成大樹。滋長心靈苗芽的水分,就是法水;法水能堅定自信心,堅志行於自己選擇的道路。菩薩如農夫,不只照顧自心的種子萌芽,還要『布善種子遍功德田』,拓展菩提苗成為菩提林。」

去年莫拉克風災發生,看到大地受毀傷、眾生受苦難,慈濟人心情無比沈痛,於是走出安穩的家、走入風雨中,行在泥濘崎嶇的災區,展開雙手及時膚慰——奉熱食、送物資、助醫藥、建房屋。

上人感言,慈濟人救人的心毫無所求,只因「人傷我痛,人苦我悲」而投入;一如慈濟四十多年來所做,皆是《無量義經》所述之菩薩行。

「慈濟人具足悲心,發願作救人的人,以『無量大悲,救苦眾生』;不只救助生活上的苦難,亦以智慧引導明辨是與非、由迷轉悟,故『是諸眾生真善知識』。」

付出得法喜,最大享受

屏東長治大愛園區將在今天舉行入住儀式,從四月二十六日動土至今,歷時一百零三天。上人感恩屏東志工無分晴雨、晝夜不離,集中力量無私投入,才能在短時間內,協助工程單位建設起穩固優美的永久住宅,讓鄉親在風災周年之際安心入住,徬徨身心有所依靠。

「慈濟人以無私大愛付出,無論對方信仰何宗教,陪伴與愛無處不在。『感恩』就是力量——雖然責任沈重,心靈壓力難免,但是甘願承擔、心懷感恩,即能克服萬難、使命必達。」

即使辛苦付出,慈濟人皆言幸福美滿,上人表示,這就是菩薩德行——「常住快樂,微妙真實」。「而付出之後的法喜,是最歡喜、最真實的人生享受。」

上人期勉同仁敞開心門,了解、探討慈濟事。「慈濟只怕你不來了解,不了解才會產生誤解,能了解自能化開誤解。」

生命被需要,最有價值

「五十年前來到花蓮,對花蓮的第一印象就是『美』!只要站在精舍往前看,可以越過蘇花公路,一直看到大海。每天清晨日出時刻,橘黃色的太陽漸漸浮出海平面,陽光很柔和,可以用眼睛直視;一瞬間,太陽就跳脫海面了……」

志業體同仁人文營圓緣,上人分享甫至花蓮的心情感受,環境雖美,但人口凋零、資源匱乏——青壯人口外移,許多家庭只餘老弱,醫療資源嚴重不足;慈濟四大志業的開展,皆是應社會所需。

上人說,當初因為不忍貧苦人無助而行慈善,又在慈善工作中接觸更多人間苦相,遂逐一開展醫療、教育、人文等志業。「在苦難中長養慈悲,既已起步就不能中斷。花蓮地方需要的、應該做的,做就對了;即使承負巨大壓力與辛苦,仍然堅定步步向前行。」

有聞現今醫學系學生,趨向挑選較不費心力的科別,大眾普遍需要的內、外科已非首選。上人有感而言:「在現今社會風氣下,能體會醫護工作很辛苦。但生命的價值在於『被需要而能付出』。僅求生活清閒,是否真能享受人生?當知人生無常,此生無論長短,都要為人群而生活,非為自己的生活而工作。」

慈濟人都是為付出而生活,不斷付出且滿懷感恩與歡喜。上人舉述方才透過連線所見屏東長治鄉大愛園區鄉親歡慶入住,這段時間日日投入陪伴鄉親的慈濟人,亦服儀整齊與會同歡。

「慈濟人沒有領工資,也沒有休假,人人出錢又出力,絲毫不計較;只要得知何處有需要,即排除萬難無私投入、以愛奉獻。」

上人期許這分感恩、尊重、愛的精神,也存在每位同仁的言語、行動中,讓周圍的人時時感受得到,這樣才是有價值的人生。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