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63期
2013-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人間問路
  草根菩提‧馬來西亞
  見證人生真善美
  會心一刻
  發現歡喜‧緬甸
  發現歡喜
  寰宇慈濟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九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馬來西亞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63期
  捨我其誰

◎撰文‧袁瑤瑤   攝影‧阮義忠 


【捨我其誰】

國際慈濟人醫會的年度大會於二○一三年九月十七到二十日在花蓮靜思堂展開,重頭戲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二十周年慶活動。除了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主持的骨髓捐贈論壇,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也話說從頭,將建立骨髓資料庫的緣起娓娓道來。

一九九二年,罹患白血病的美籍華人溫文玲返臺,在有識之士的協助下,共同呼籲、推動開放非親屬捐贈骨髓。法條終於通過,但民風未開,普遍以為捐骨髓對健康傷害極大。在那樣的社會氛圍之下,上人眾望所歸,挑起了骨髓資料庫的成立、宣導、募集等重責大任。

「捐髓救人,無損己身。」「上人絕對不會為了救一個人而傷害另一個人。」全臺慈濟人投入捐髓勸募,一件件的感人事蹟如今都成了慈濟史。被津津樂道的人物包括把宣導看板掛在身上遊街的「三明治師兄」、上菜市場喊救人的老菩薩,以及在路邊沒人理睬,靈機一動上公車勸募的師姊……碧玉師姊如數家珍,身旁「捨我其誰」的四個大字,道盡了所有追隨上人做慈濟的弟子心聲。

慈濟骨髓捐贈志業於一九九三年啟動,二十年間歷經風雨,累積的骨髓資料達三十七萬筆,配對成功的案例有三千三百例,涵蓋二十八個國家地區。科學研究證明,骨髓移植除了能拯救血癌病患,還可用來治療許多其他的疾病。

林俊龍感恩地表示,骨髓資料庫的建立,除了上人的指導,還有許多人的協助與成全,其中包括保羅‧寺崎教授(Dr.Paul Terasaki)、剛本真一郎教授(Dr. Shinichiro Okamoto)以及臺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教授。

正如閻校長所言,《無量義經》記載,佛菩薩有「頭目髓腦悉施人」的德行:「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不只執行骨髓配對與捐贈,更把捐者和受者的心連在一起。」


【無法衡量的幸福感】

「人間苦難,但慈濟人有愛。在遙遠的地方,即使是窮人、苦難人,只要他有生命,就可以為大地、人群發揮一分的力量。」

來自二十一個國家地區、五百多位國際慈濟人醫會成員共聚一堂,既呈現各地義診活動,也分享個人的心靈成長。來自北加州的牟善竹護理師參加人醫已三年多,深深感覺,從利他主義出發,收穫最多的其實是自己。付出後的滿足感與幸福感,絕非金錢可以衡量。

大會還安排了「相見歡」,讓造血幹細胞捐贈者與受贈者會面。三十五位不同種族、膚色、國家的受贈者在颱風天來到現場,有的還搭了三十六小時的飛機。他們無一例外,每一位的性命都曾掌握在茫茫人海的陌生人手中,能在配對成功率只有兩千分之一至一億分之一的情況下獲得重生,怎能不感恩,怎麼不盼望見見救命恩人!

受贈者在配偶、父母、甚至全家總動員的陪伴下向捐髓者感恩,一幕幕擁抱、鞠躬、下跪的場景讓臺下的人紅了眼、溼了手帕。因此奇緣,有人得以讓雙親不再以淚洗面,看到自己健康成長;有的人得以存活、生育,看到自己的下一代;有人則是血型改變後,連性情也轉而開朗。

他們能如此幸福,除了捐髓者的慷慨,慈濟骨髓捐贈關懷小組的辛勞也不能不提。透過八號分機尋覓配對成功卻已搬家的捐贈者、幫捐髓者燉補湯、照顧小孩、搬貨的大有人在;遇到捐贈者臨時打退堂鼓,志工忍辱負重、每天徘徊於捐贈者的門口伺機勸導,最久長達一個月。

妙的是,每位捐贈者的相貌都是福氣滿滿。看許瓊文笑得多開心啊,不說話也讓人一目了然——救人的感覺真好!可知道,她除了捐髓給大陸的張紅梅,還救過另一位遠在韓國的病患呢!


【恭送無語良師】

年會期間,除了跨國醫療人文交流,還有慈濟大學主辦的「無語良師模擬手術術式連線研習」,包括臺大、榮總、長庚、三軍總醫院等各大醫院的七十一位醫師參與了模擬手術,且至少參加了一項慈濟人文活動,其中包括大體老師家訪、行儀介紹、啟用典禮、著衣入殮、送靈儀式、追思會、入龕典禮等等。

談到無語良師,上人的款款深情令人動容:「他們有些是師父的弟子,在生前付出,最後功成身退。我對他們的尊敬,對他們的疼惜、感動、不捨、感恩,無法用言語表達……」

恭送大體老師的醫學生正在為許榮華老師獻花,享年五十七歲的他,生前除了投入骨髓捐贈宣導,也經常在環保站整理回收資源、將故障小家電修理得像新的那麼好用,再送給有需要的朋友們。每當回到靜思精舍,他便仔細檢查房舍水電問題,盡力修護,並為了進一步節省水電費支出,而與精舍師父討論作出節省水電的電路設計。

大眾懷著無比虔敬的心送大體老師一程,感恩他們不但教育了手術臺上的醫師,也啟發了我們。無論男女老少、貧富貴賤都免不了一死,從闔眼的那一刻開始,一切都化為虛空。

看著眼前的一切,我不禁猜想,若是老師們的靈魂也在場,是否會看著唏噓的人們感嘆:「我已繳完了這一世的作業,其餘的就看你們了。我不是沒有遺憾,但已來不及彌補了。你們還有機會,在剩下的日子裏,別再自陷於貪、瞋、癡、慢、疑的輪迴裏了。跳開苦惱與自私吧,把自己的小世界理好,多多關心周遭的人吧!」

 

【這就是行菩薩道】

受贈者劉元浩的父親特地在北京請人寫了兩幅字帶來,一幅「德恩浩蕩,大愛無疆」送給捐贈者張亦翔,一幅「佛光普照,慈濟眾生」送給上人,感恩他老人家不屈不撓堅持二十年,讓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徹底發揮功能,挽救性命、拯救家庭。

上人卻在大會圓緣開示時強調,他什麼都沒做,只是於一九九三年行腳時提到,很想做這樣的事;弟子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骨髓捐贈,只因信任師父,做師父要做的事,便火力全開、推展工作。

回憶當年,上人不禁莞爾:「知識分子想得很多,說這是非常困難的事。企業家也勸阻,說這件事很花錢,我們沒有經濟能力,更何況不懂:「碰到我這個又不懂醫術、又不懂經濟的人,只有一個心念:能救人,為什麼不做?無知比較好做事,然後又碰到什麼都一無所知的婆婆媽媽們。我開始行腳,在臺東、屏東輕輕一說,她們雖然都上了年紀,卻是忠心耿耿,也不知道什麼是骨髓,師父要做我們就做。」

說做就做。來到臺中,弟子們知道臺東、屏東、高雄都要做,也不退縮,建議兩天後在彰化八卦山的遊園會中擺一個攤位。「就這麼簡單,第一梯次,八百多人捲起袖子抽血。相信他們也不太了解,只是一念心,慈濟要做的一定是好事。」

在開示的最後,上人慇慇叮嚀,要定下心來行菩薩道,才能真正體會到,在人世間要如何處世、如何出世。不要聽到需要無量億劫的時間才能成佛,就停下了精進的腳步。其實,很長的時間可以縮短為很短的時間、一念間:「把握當下,在剎那間、聽下去的那一刻開始,堅持地往前走就對了。這就是行菩薩道。」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