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63期
2013-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人間問路
  草根菩提‧馬來西亞
  見證人生真善美
  會心一刻
  發現歡喜‧緬甸
  發現歡喜
  寰宇慈濟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九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馬來西亞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63期
  盡本分得本事 曾碧玲步步有情

◎撰文‧李委煌|攝影‧林炎煌


[圖說]獨居的洪老伯天性樂觀,雖然目盲肢殘,但栽種、綑綁甘蔗難不倒他,並將販賣所得捐助救人;曾碧玲關懷老人家,也當他是人生老師

志工人物速描
人生歷程:1955年出生,1993年受證慈濟委員
助人資歷:20年
助人祕訣:助人路上不可能沒有挫折,但如果一直困在委屈的心情中就會停滯;自問有無盡全力、盡本分,然後想方設法提升自己愛的能量,擦乾眼淚繼續出發。
志工心得:一步一腳印累積會有所成長,也就是上人所說的「盡多少本分,得多少本事」。


一九五五年的一天中午,曾碧玲自母胎呱呱落地,來到人世間。「又是個女的。」曾碧玲的爺爺看了一眼,「哼」的一聲轉身離去,女娃的母親在一旁號啕哭泣。

幾年後的一個凌晨,弟弟出世了;待朝陽乍現、公雞初啼之際,爺爺叫伯父在村裏敲鑼報喜,好不歡欣……

家中長輩極度重男輕女,曾碧玲在缺愛的環境中成長。或天性之故、或環境使然,她寡言封閉,內心易感。

幫母親抓著雞隻等候宰殺,她總會難過地說:「媽,雞流了血會疼呢!」一刀下去鮮血飛濺,曾碧玲連忙鬆手,母親只得追捕亂竄的雞隻。到戲院看武俠片,眼見打打殺殺,她也嚇得滾落椅子下,害怕地哭了起來。

曾經在回外婆家路上,一家五人搭著人力三輪車,才三足歲的曾碧玲蹲坐踏板上,望著汗流浹背的車伕,心生不忍,便偷偷溜到車後幫忙推著;「我可是有付他錢呢!」母親發現後,給這傻女兒重重敲了頭……

母親當年因為嫁妝太少,在妯娌間沒有地位,婚後並不快樂,所以她告訴曾碧玲,女人的嫁妝遠比學歷重要。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曾碧玲內心深處沈鬱,感受不到身為女人的尊嚴和價值;即便是婚後依然不開心,公公的債務、經濟的壓力、婆媳的相處、夫妻的磨合……她也曾經想不開,幸好都讓人及時攔了下來。

儘管如此,她只要從報章得知急難、建廟、放生相關訊息,都會匯款幫忙;只因她自年幼即發願,多做好事、多積功德,來生要當男人,不要再做女人受苦。


五次車禍的警示

曾碧玲在纖維廠化驗室工作,一九八八年在公司成立「愛心社」,一百多位同事固定捐款,幫助貧病個案、癌症病童與燒燙傷患者,好多同事也跟著她一起成為慈濟會員。

一九九一年,曾碧玲騎機車載著一雙兒女返家,距家門就剩一百公尺了,她左顧右盼確定沒車,便往巷內緩緩騎進去,不知怎地,硬是被急駛而過的車給撞上……曾碧玲失去意識,母子三人同被送往醫院,她因為腦震盪住院十二天,女兒大腿骨折,小兒子耳朵受傷;康復之後,她由衷慶幸:「活著真好!」

〔圖說〕憑著單純的傻勁加拚勁,曾碧玲宣導骨髓捐贈的殷勤身影與招牌笑容,二十年來頻頻出現在新竹的街頭巷尾。(相片提供/曾碧玲)

之後,為了安全她改為駕駛汽車,不意在同一年內,憨膽的她又陸續發生四次車禍;所幸車內人平安無恙,只是花錢消災。

一年五次車禍,讓曾碧玲有了極強烈的無常感,深切體悟上人所言「生命不過在呼吸間」,若真有心行善,就要及時把握。儘管當年小兒子才兩歲,她甚至還有份全職的忙碌工作,生平第一次違逆先生,決定參加慈濟志工。

先生勉強答應,讓她參與訪視、做環保,但聽到她要推動骨髓捐贈,極力反對:「去回收人家不要的垃圾就算了,身體內的骨髓你也要人捐出?小心你會將朋友都得罪光!」

她跟志工們宣導骨髓捐贈,曾經早晨到學校的朝會,傍晚再跑去漁港,晚上則趕赴地方文化中心,無孔不入地在街頭、市區、學校、營區等地呼籲。

身為骨髓捐贈關懷小組志工,她努力聯繫配對成功的捐贈者,盡全力勸說救人意義。慰訪受髓病患及其家庭,儘管化療過程與等候捐髓流程極其折騰,但見到病患奮力求生,或者親人賣屋搶救血癌患者的心意,總令她覺得再辛苦也值得。

自許作為捐、受髓者的生命「橋梁」,曾碧玲看盡橋下生老病死,時而為無常後的生機喜悅,時又為一絲希望後的幻滅哀傷,都同樣令她禁不住淚水。

這項志業,她一做就是二十年,像是因願力而有了雙壯翅,忘卻曾有的失意輕生,還興起對生命的感恩之情。


再給生命一次機會

據統計,臺灣平均每兩個多小時便有人選擇以自殺結束生命。這樣的現象,看在努力搶救生命的曾碧玲眼裏,也感覺荒謬。

有鑑於年輕人抗壓力小,稍不如意就走絕路,曾碧玲邀請過兩位志工路上結識的朋友,與中學生分享。

新竹洪老伯,幼時因為意外被炸斷左臂、雙眼全盲,右手也僅剩三指;獨居的他,以種植、販賣甘蔗營生,三隻指頭加上嘴巴,他就可以綑綁甘蔗。曾碧玲十餘年前認識他時,他是接受慈濟經濟補助的照顧戶,如今是不定期捐款助人的慈濟會員。

洪老伯不因殘疾而自暴自棄,現身說法時讓學生了解生命有無限潛能。「有的孩子不懂事,也經不起壓力,甚至只是嫌自己長得不夠好就發脾氣……」曾碧玲感慨說。

〔圖說〕康復後的受髓者怡伶(右)落落大方,不吝跟人分享抗癌重生路,也是志工宣導骨髓捐贈的最好見證者。(相片提供/曾碧玲)

曾碧玲也邀請怡伶來到校園分享。她在大學二年級時罹患白血病,受盡病苦與治療折磨;當捐贈者的骨髓液透過點滴植入體內時,她望向點滴瓶默想:「我一定要好起來,我一定要珍惜生命,因為那才是對辛苦陪伴的父母、對無償捐髓的陌生人、對日夜醫治我的醫護人員最好的回報!」

怡伶無法忘懷,臨床另一位同齡的女孩,獲知她配對成功時,那既羨慕又失落的眼神……話鋒一轉,怡伶忍不住叮嚀同學:「千萬不要因感情不順、課業受挫就想不開。自殺無法解決問題,最痛心的仍是父母。」她嚴肅問大家:「母親懷胎十月,得到的回報竟是如此嗎?」她鼓勵同學,若有任何問題,可以找輔導老師諮詢,不然就找慈濟志工聊聊。

多少罹患重病的患者,不捨放棄一絲生機,卻也有健康的人因為一時失意寧可走向絕路,臺下的曾碧玲也紅了眼眶……


健康不是理所當然

一年二、三十天的特別休假,不夠曾碧玲做志工使用;一九九七年,服務年資屆滿二十五年,她辦理退休。許多人笑她太單純,因為當年的她不過四十三歲,若再多服務五年,退休金可能是倍增。曾碧玲聽畢笑笑,毫無眷戀。

先生從反對到支持,如今全家人都加入志願捐髓者行列;而她與先生、孩子三人,也分別圓滿了慈濟榮董。

她還記得二十年前受證為慈濟委員後,有次前往教養院關懷,她負責餵食的那個孩子雙手被綁著,不知情的志工將他鬆綁後,只見他不斷衝牆撞地,大家才知道這孩子有自虐傾向。

曾碧玲邊餵他吃飯邊流著眼淚,心疼著這麼年輕的生命;活動之後,她撥電話給母親,感恩母親將她生得肢體健全、五官良好,自由自在。

謹記著靜思語:「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曾碧玲知道勸人珍惜生命,要從珍惜自己生命做起;因為懂得珍惜,所以樂意付出,如今她的人生況味,彷彿倒吃甘蔗愈來愈甜美。

 

Q&A
生死觀
採訪整理‧李委煌

無常總是會來,
只有「現在」能夠把握,
只要有心,每個人都可以付出,
這就是真正的「尊重生命」。

問:人生中幾次與生死交關,對您有什麼影響?

答:無常、無常,平時用講的,真的沒那麼深刻感受;三十六歲那年發生五次車禍,我覺得是閻羅王給我的五封「警告信」,每次都在提醒我要善用人生。

家人說我做志工很衝、很拚,好像在做什麼大事業;其實,是因為我深切體會到,我們對這個身體終究只有使用權而已,並無法永遠擁有它。當身體還好好的時候,為什麼不把握「現在」?無常總是會來,所以我常有「來不及」的感覺;特別是後來陪伴血癌患者,有些人「等不及」配對移植而離世。生命只在呼吸間,我不願再蹉跎時光。

當然,我也見證許多病患受髓後重生,知道他們再踏入社會,或是收到他們送來的善款,讓我嘗到為生命奔波後的甘甜,更感覺要「尊重生命」。

問:非親屬間骨髓捐贈的推動與促成,攸關生死大事。您如何避免讓這分使命的「承擔」變成心靈的「負擔」?

答:過去還在上班時,我在公司組織愛心社,沒想到後來副社長竟然自殺往生……我那時整整哭了有六、七天,我很內疚,覺得自己很無能,無法分攤她壓抑的心結,更沒能力救她。我連好朋友都救不了,怎麼有辦法去幫助其他人呢?我感覺愧對剛受證慈濟委員的這個身分,甚至想要退回證件。

後來,我從上人的著作中看到,即使是佛陀也沒法度盡所有苦難眾生;我漸漸釋懷,心念跟著轉換,決定要多充實自己,多提升愛心能量,才有更大的條件和力量助人。

剛投入骨髓捐贈關懷小組的前幾年,有時被配對上的捐贈者拒絕了,或是家人將捐贈者藏起來不讓我們接觸時,我會很挫折,只要想到因為這個人無法捐髓,那一位病患和家人就失去希望,我就會升起強烈的不捨,心情很難受。

遇到壓力,通常我回家就會哭,把內心的委屈釋放出來;再拿起上人的書來「充電」,以法語解除困擾與疑惑。我體悟到,重要的是自問有無盡全力、盡本分,而不是一直困在挫折感當中。再遇到同樣的境界時,我會反省:「是不是我哪裏講得不好?」「會不會有哪部分做得還不夠?」我一直強化蒐集骨髓捐贈的相關數據與資訊,希望自己更專業;或是邀請捐過骨髓的人來分享印證,以增加配對者的信心。

我過去曾學日語、插花、烹飪、電腦等,都是三分鐘熱度;但慈濟志工竟一做就二十多年,我自己也覺得是很奇妙的因緣。

這二十多年來,我做環保回收流汗流最多,推動骨髓捐贈則流淚流最多;但無論是流汗或流淚,都是很好的紓解方式,能夠釋放負面能量。

把焦點放在被拒絕或受挫的感受上,往前行的動力就會停滯,不如想方設法來增強力量。能量充足了,眼淚擦乾了,愈挫愈勇,再繼續出發!

問:一般人生活單純,但慈善工作接觸社會萬象、形形色色,如何保有正面能量、持續付出?

答:在慈濟當志工,就像在社會大學一般,可以學習很多;像洪老伯,他總是讓我心頭很溫暖,雖說是我們去關懷他,但他也用生命鼓勵了我們。

當老伯申請到政府中度殘障補助後,便主動要求慈濟中止濟助,但希望志工仍能常來看看他,因為他已是慈濟的老朋友了。

老伯看不見,我們送給他收音機,他在聽了「慈濟世界」廣播節目後,得知慈濟濟貧經費來自點滴愛心捐款,於是他開始在屋旁空地栽種甘蔗,並將販賣的所得行善布施、回饋社會。

每逢過年、中秋、端午等佳節,我會去探望他;我們相約訪視貧病案家,也曾遠赴花蓮參訪慈濟;有次他上臺分享後,上人還對眾讚歎他:「老人家的雙眼與肢體雖不健全,但卻能發揮生命良能,以種甘蔗換來的錢回饋社會,真是大家的模範啊。」

〔圖說〕曾碧玲全心投入志工事務,做環保是疼惜物命,推動骨髓捐贈是搶救生命;前者讓她勞動流汗,後者則常令她悲欣交集。

這樣想法健康的老人家,讓我體會到只要有心,每個人都有能力付出。反之,愈是自我封閉,只想著自己有多苦,會讓生命陷溺更深。

我曾為了重男輕女的爸媽不給我升學,或因為婆婆誤解我而感到委屈想輕生;婚後和先生白手起家,努力付出還被長輩誤解,當下只衝動覺得:那就不要做您們家媳婦了!

後來接觸到受髓者和家庭堅強求生的故事,還有許多人因為一場白血病,全家人都跟著捲進悲傷困頓中。讓我覺得,千萬別為了很小的事情而想不開,畢竟,生命很珍貴,輕生是很不孝的。

我曾關懷因負債而想輕生的個案,當頭棒喝他,只要全家人合心,拚一下也能分期付款還清債務;但自殺卻一併傷害到父母或孩子啊!熟輕熟重,這樣看來就很清楚了。

親眼見證到社會上許多人為貧病所苦,我們「見苦知福」;也要把這樣的體會帶給其他深陷心結的案家,鼓勵他們走出來服務他人,擅長廚藝的可以幫忙煮東西義賣,動動手做環保,就不會專注在難題上。多讚美他們,多給他們愛的能量,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能付出其實是很有福報的。


Q&A
軟實力
採訪整理‧李委煌

女人的自省自覺,
不是成為「女強人」;
最有力量的,是善體人意的「軟實力」,
不僅利益他人也能圓滿家庭。

問:在男尊女卑的家庭觀念下成長,年近六十,您仍會發願「來生不再做女人」嗎?

答:我現在當然不這麼想了,不管男人或女人,我要「生生世世做慈濟人」!

五個兄弟姊妹中,我從小就最愛發問,總被父母認為是「猴嘴」,漸漸地在家裏我就不問了,因為不但沒答案還常被數落或被教訓。投入慈濟大家庭後,我感受到對生命的感恩、尊重和愛,我想學習的、想求知的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答案。

猶記早年接受媒體採訪分享志工心得時,我很怕爸媽知道。他們常叮嚀我,「女人家,別太出風頭」,別牽著孩子到處跑,因為做女人最重要的是要將先生、孩子給顧緊。

我在傳統家庭中成長,但我也是有能力付出的現代女性,只是並非女強人;我有自己的想法,不代表就要給人壓力。我認為,女人的自省自覺不是就要「強」,最有力量的反而應該是一種善體人意的「軟實力」,這特質在助人服務上很重要,因為會讓人感覺溫暖。

過去我講話很直率,凡事直直地跟人家碰撞,不圓滿也不圓融;後來慢慢學會對人溫言鼓勵,給予正向肯定,就是上人所說的「口吐蓮花」。

我們要有志氣、自信,但不要自傲,然後不斷地學習成長;年紀漸長,視野跟心量都要提升,就像上人說的心量大福氣就大。無論性別,只要別迷失在紅塵滾滾中,能成長心靈慧命最重要,人人都可以是人間菩薩。

問:職業婦女兼顧家庭和職場,如果還想當志工,您有什麼建議嗎?

答:早年,我曾帶著小兒子一起做志工,明白箇中辛苦,所以只要遇到帶著孩子投入志工服務的人,我都會特別關懷和鼓勵,希望她們別輕易放棄。

〔圖說〕曾經希望「來生不要再做女人」的曾碧玲,在助人歷程中開闊生命視野,掙脫出性別的框限,如今只願「生生世世做慈濟人」。

陪伴孩子,不是全職盯緊他、管教他才叫做盡職的媽媽;在我陪伴過那麼多案家經驗來看,其實更多時候可能是適得其反。如果家庭狀況暫時不允許年輕媽媽們來當志工,我會鼓勵她們說,若孩子已讀小學了,可以報名慈濟的「親子班」或參加「大愛媽媽」課程,親子一起接受人文教育的薰習,同步成長,會收穫到許多生命的體驗。做志工不只利益他人,最終也可以利益自己、圓滿家庭。

問:有的人想做志工,但擔心自己沒什麼才能,您的看法呢?

答:在慈濟裏學習助人之道,總是一步一腳印的累積與成長,終究會發揮潛能;我也沒什麼專業,只知道認真做事而已,就像上人常叮嚀我們:盡多少本分,就得多少本事。

當年謀職,我在千人競爭中筆試得到前三名,並獲得面試及錄取機會,猜想是主管在面談中覺得我的個性很實在、很單純,看到我的「真」,一路上也給我許多升遷及學習機會。

在家裏,五個手足之中,父母總覺得我最憨、最笨,因為吃的、用的東西我都捨得給人家。但如今,媽媽遇到生活大小事都愛找我商量,有病痛時我陪伴起來也比較細心,這可能跟我做過醫院志工及關懷助人的經驗有關。現在她老人家都改觀了,覺得我這小女兒竟有些智慧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