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63期
2013-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人間問路
  草根菩提‧馬來西亞
  見證人生真善美
  會心一刻
  發現歡喜‧緬甸
  發現歡喜
  寰宇慈濟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九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馬來西亞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63期
  林銘慶與他的開心農場

◎撰文‧黃秀花|攝影‧蕭耀華


走在自家經營、一望無際的農田上,他彎腰撿拾掉落在地的稻穗,將天地孕育的穀物視為珍寶。
他深知貧農辛苦、窮鄉需要教育,半百之後不再累積財富,全心耕耘慈善福田……


緬甸這個農場的主人很慷慨,買農地僱人耕種,不為賺錢,而是把所得全部用以布施。

這位土生土長的緬甸華人,關懷對象不分族群。他建設兩間診所,交由政府管理;每次到新加坡探望妻女,攜回藥品供醫院醫師免費施救貧民;濟助多所寺廟學校及孤兒院;參與慈濟納吉斯風災重建工作,提供農地做實驗稻田等,所作所為皆因熱愛母國緬甸。

這位人人稱頌的大善人,緬文名為「烏佐欽」(U Kyaw Khin),「烏」是緬甸人對年長男子的尊稱,等同「先生」之意;「佐」是有名望、榮譽;「欽」則是和藹可親。人同其名,個性也雷同;他的中文名字是林銘慶,慈濟人尊稱他為「安哥林」(Uncle Lim)。

幼年時,父母給的零用錢五十分,他會省下十分來助人,緣自於受過沙彌戒,法師講的布施觀念,他都記住了;上小學時,每天都有一個乞丐在路旁等他掏錢,才能吃一頓早餐。

他的家族靠販售布料、服飾、碗筷發跡,父親曾任公務員,哥哥當過宣傳部長,家世顯赫;但他致富並不是依賴父兄,而是抓到了好時機。十九歲自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就到新加坡去跑船,進口外國貨回國販售,一部汽車買進與賣出的利潤可買一棟房子。

他投資房地產,也曾在新加坡企業與緬甸政府合開的百貨公司中擔任總經理,緬甸現任總統登盛是當時的董事長。他人面廣闊,卻不戀棧經商所累積的財富,四十九歲那年,毅然放下事業,全心投入慈善服務。


不求名利,心誠則靈

六十二歲的林銘慶,祖籍為福建廈門,操著口音濃重的閩南語,聽來很有韻味,他把「錢」發成「蕊」的音,講到天災後農人的處境,「嘸蕊」、「輸蕊」掛在嘴邊,是打從心底同情這些土地的守護者;也因天生俠骨柔腸,只要有因緣相遇,就不會見危不救,也熱切地接引有心人一起來努力。

〔圖說〕林銘慶來到慈濟醫療補助個案特偉林的家中訪視,輕輕將他抱起,流露出慈父的關愛。

二○○八年五月二日緬甸遭納吉斯風災襲擊,五月十三日,慈濟賑災團進入緬甸已第三天,仍在設法與政府救災當局接觸,經過輾轉聯繫,林銘慶偕同妹妹林梅英來跟團員碰面,雙方的理念和做法一拍即合,此後他就像個「帶路人」,協助慈濟伸援。

風災後,全緬有一千八百多所學校受損,逾四百所全毀、兩百所半毀,政府無法全數重建。位於仰光市頂甘鐘區(Thingangyun)的第四小學,有四十四年歷史,時任第一祕書的登盛心急學童上課無著,便找相熟的林銘慶商量。

林銘慶引領慈濟志工探勘。經兩次實地走訪,發現學校建築物幾乎全毀,僅剩一棟長形教室和幾間廁所勉強使用,校園入口處搭起一個帳棚當成教職員辦公室,八百多名學生必須分成上、下午上課,有一部分學生還借用鄰近寺廟的空間,另有部分則被迫停學了。

志工和建築委員會勘,計算當地建材費用、工期及其他開支,初估建設三層樓校舍,應可容納一千兩百位學生,約需一百五十萬美元。這數字讓林銘慶擔心了,不知慈濟是否真的願意為教育支出這麼多經費?但當他看到慈濟基於「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很快地繪出建築圖樣,他感受到誠意,確信為真。

他又接續促成慈濟援建馬揚貢(Mayangone)第一高中和雅倫(Ahlone)第四中學兩校,也引領志工到鄉間多所學校發放文具。

由於語言、背景的落差,來自國外的賑災志工做好事也不免遭致誤解,林銘慶總會出面保證:「慈濟是正派慈善團體,無所求奉獻,不會藉故來傳教。」雖然承受壓力,但他一派輕鬆地說,只要是好事,他都樂意協助,即使要見任何人、做任何背書,也都坦蕩無懼,「我不再經商,也無利益可圖,只想做該做的事,如此而已。」

林銘慶常扮演志工與政府溝通的橋梁,當然也因慈濟不涉及政治,故能贏得信賴。他信佛虔誠,每次協助慈濟前,都在內心發願;「一遇阻礙或難題時,我只要默念『師父,請保佑!』就能迎刃而解。」他說這不是「迷信」,應說是「心誠則靈」吧。


耕耘育才,生生不息

擁有五十英畝農地的林銘慶,稱得上是富豪,但從他身上,看不到華服、名貴珠寶,也不見傲氣;相反的,他為人和善,大方又坦率,錢財不花在享受,而用於布施。

〔圖說〕林銘慶很重視緬甸災後的教育重建,多次引介慈濟人前往受損學校勘查。他與頂甘鐘第四小學前任校委會榮譽會長烏尼昂(U Nyana)一起走在新校舍長廊上;眼見八十四歲、白髮蒼蒼的長者如此關心學童,他也倍受感動。

位於仰光市中心的大金塔,是國家級地標,也是遊客朝聖之處;入夜後,佛塔萬盞燈火閃爍、光彩耀眼。這不僅是佛教建築的傑作,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價值最昂貴的佛塔,與印尼的婆羅浮屠塔及柬埔寨的吳哥窟並列為東方藝術之瑰寶,是緬甸人的一大驕傲。

林銘慶還在經營百貨公司時,即捐助大金塔燈具共四萬八千多美元,由當時的國家第一祕書欽紐代表接受。他的行善,不只重大不重小,隱身於偏遠村落的寺廟和小學校,也沒遺忘,他的農場位於仰光近郊的丹茵鎮(Thanlyin),跨過一座丹茵大橋即可抵達,他關懷重心也大抵在這個區域。

十多年來,林銘慶資助丹茵鎮有求必應和尚廟(Su Tauang Pyi Phone Taw Gyi),廟裏收容兩百多位孤兒,還附辦有小學,讓村內貧童有機會受教育,學生逾千位;他自營農場所生產的稻米,一部分即供給該寺出家眾和孤兒們食用,他結合善心人士,每月支付教師們薪水、集資蓋校舍;而為了讓寺院稻田有更好產量,他提供機器和肥料,孩子們也從實際耕作中體會到「粒米皆辛苦」。

二○○八年,初遇慈濟,他就帶志工們參觀有求必應廟,進行文具發放時,也沒漏列了它。當時,志工見寺院的稻田已收割完成,正種植綠豆和番茄,由一位該寺所培養、就讀東仰光大學園藝系的度沙達(Thusada)法師帶領一群孩子在栽種。

年輕法師指導後進,所植果苗發育良好,這個場景令眾人皆感欣喜,林銘慶更有莫大的喜悅!

〔圖說〕林銘慶很重視緬甸災後的教育重建,多次引介慈濟人前往受損學校勘查。他與頂甘鐘第四小學前任校委會榮譽會長烏尼昂(U Nyana)一起走在新校舍長廊上;眼見八十四歲、白髮蒼蒼的長者如此關心學童,他也倍受感動。

丹茵鎮的女眾佛寺柯瑪雅娜佛寺、小村落造臺甘(Kyauk Tan Kan),也有林銘慶傾力相助的足跡,鋪路、建房需要龐大的資金,他未告知在星國的妻子,就先賣掉六大塊金條;然而,蓋好的校舍能嘉惠無數學童,一代傳一代,那福德又豈是有形的錢財所能比擬。

這位真心為農民、同情貧童的富人,至今腳步仍未停下,通過政府授權,近兩年又與慈濟志工馬不停蹄走訪丹茵鎮各偏遠村落,實際訪查和統計,慈濟初步決定將援建二十九所鄉間小學。看來他這個中間人,又有得忙了。


心繫田疇,捨世間財

林銘慶常言:「世間財好賺,功德財難賺。」很早之前他就將財富分成四等分:留本、儲存、家用及救濟,這是他長年力行佛法的做法之一。

領有新加坡身分證的林銘慶,沒隨妻女移居,卻獨留緬甸經營農場,只因他熱愛自己的國家、喜歡行善,又愛好田野生活。

林銘慶配合政府政策和慈濟慈善農業的規畫,提供自家農田試種各類稻種、進行農作方法的改良,希望為貧農找出路,提升產量改善生活。

放眼廣大農地,他穿著圓筒籠基、腳踩拖鞋,顯得好自在。望著一波波稻浪搖曳,又見稻穗逐漸由綠轉黃,他邊走邊彎腰撿拾掉落在地的稻穗,嘴裏叼念著:「若用機器收割,這些稻穀就不會失落了!」

他雖然富裕,卻不願浪費,也疼惜上天所賜予的每一粒穀物。「這一粒粒稻穀集中起來,足以讓人飽食一餐,平常我們都在呼籲農民要日存米撲滿,自己焉能不惜福呢?」林銘慶用充滿感性的口吻說著。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