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63期
2013-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人間問路
  草根菩提‧馬來西亞
  見證人生真善美
  會心一刻
  發現歡喜‧緬甸
  發現歡喜
  寰宇慈濟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九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馬來西亞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63期
  按下人生幸福快門 媽媽的「小烘爐」

◎撰文‧徐振富


我人生中重要的兩個好女人:母親與太太
總是給予我充分的體貼與包容;
還聯手推我進入慈濟這所「社會大學」,
見證記錄人間美事,更珍惜身邊平凡真實的幸福。


若要說起母親與我的生活點滴,我始終忘不了幼年夜裏,當母親結束一天的辛勞與委屈之後,總會把我抱在懷中,彷彿得到救贖一般在我耳邊低語:「你是我的『小烘爐』!」

入冬時期,臺中市和平區山上總是低寒溼冷;每每窗外結著薄霜,必定會伴隨著母親唉嘆聲:「噯!我的菜會凍傷。」聽到她的憂愁呼喚,我就會在傍晚時刻,幫忙用稻草將菜園蓋上一層棉被,好讓她在夜晚能夠安心入睡。

這就是我的母親,一個傳統的農家婦女,從臺中潭子嫁來東勢的大戶人家後,沒日沒夜地忙碌:妯娌之間相互坐月子、帶小孩,還要輪值做不同工作,一週煮飯、一週養豬,並且隨時要照顧自家的菜園。

母親前四胎都生女生,直到排行老五的我出生,好不容易喜添男丁,但這也加重了母親的負擔。

那個時期的農家婦女,既沒有自己的時間,在家中也沒有立場發言,只能終日忙碌於農事與家事之間;然而在我印象中,母親從沒埋怨過辛苦,總是刻苦耐勞地將所有事情妥善處理完畢,最後才想到自己。


辜負寵愛 慈母心憂愁

一九八八年,我經由媒妁之言與劉素霞結婚,婚後育有一男一女;太太是母親看中意的媳婦,兩人自然也情同母女。母親自幼接受日本教育,太太也服膺於她老人家的教導,學習如何提供家中老小妥善的呵護與照顧。

〔圖說〕徐振富身兼撰稿、攝影、錄影等功能;不僅能文也能武,和志工們鋪設連鎖磚。(攝影/陳明和)

母親與太太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好女人,總是給予我充分的體貼與包容;然而,自幼在眾人「寵愛」中成長的我,直到成年後依舊習慣任性妄為,從未考慮她們的感受。雖然我回報的盡是失望與無奈,但是她們依然堅定地守在我背後,持續供給溫暖的照顧並且努力導正我,希望我不要迷失方向。

還記得結婚前兩年,我開始經營超商,當時正逢臺灣景氣蓬勃,做什麼賺什麼,尤其股票投資更是有巨大利益可圖,而我也無法自拔地沈迷於股票之中。投機股票之餘,我與朋友成群結黨,不是聊天喝酒就是賭博,久而久之成為我每天的例行活動。

我很重情誼,只要一接到朋友邀約,從來不懂得拒絕;若在一起喝酒,也一定要喝到爛醉如泥才肯罷休。

最嚴重的一次,是某天深夜十一點,喝完酒後從和平開車返家,行經天冷的一個轉彎時,不慎撞上電線桿。現今回想此事,仍然慶幸要不是那根電線桿擋住,我就掉落至大甲溪中,被大水沖走了。

最後,我更變本加厲,將超商生意丟給太太獨撐,自己則是常常與好友們混到三更半夜,有時甚至天亮才回家。每次見到太太,她總是憂心地告訴我:「媽媽昨晚又沒睡好了……」

原來母親擔憂我深夜晚歸的安危,半夜不時起床察看我的鞋子,以此確認我是否已經平安在家;直到她看到我鞋子放置在家門口,才能安心睡覺。

然而,當時的我仍然執迷不悟,只把太太講的話當耳邊風,從不願意用心體會她們的感受。


婆媳攜手 推上志工路

一九九八年父親往生,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後,慈濟志工盧貴美為了幫助母親走出喪夫陰霾,便邀約她去慈濟援建學校的「希望工程」工地,幫忙挑菜、煮茶水;此後,不時也參加社區志工活動。

母親的生活變得充實,也得到很多法喜,便常常對媳婦說:「若阿富能當慈濟志工,不知該有多好!」二○○二年,母親與太太幾經商討,終於把我「騙」進慈濟。

早年傳統客家婦女整天忙著家務,我為了讓太太能走出狹隘的家庭生活,同意她參加第一屆「東勢社區靜思讀書會」;她回家後跟我說她承擔了文書工作,要我協助讀書會製作檔案,負責整理學員的心得。

初次製作文書檔案的我,可說是吃盡了苦頭,然而為了順利完成工作,只能獨自咬牙苦撐,每天不斷地翻查字典、練習打字。也要感謝這份機緣,讓我接觸證嚴上人的著作,也愈做愈有興趣,連續承接了兩年的讀書會文書工作。

〔圖說〕臺中慈濟醫院頂樓屋瓦修建採取新式工法,徐振富(錄影者)與志工們聽取營建處同仁解說,同時記錄。(攝影/林昭雄)

後來只要慈濟有任何活動,母親都會跟當時的互愛組長姚淑娥透露:「阿富很閒在家喔!」請她出面邀我去協助攝影或是其他工作。

我就在母親與太太這樣的「連哄帶騙」,被推進慈濟這所「社會大學」;更因為協助攝影而投身當時的「真善美人文志工」,將志工活動身影捕捉記錄於照片之上。


錄影剪輯 愈拍愈感動

二○○五年,為了製作歲末祝福回顧影片,認識了豐原的慈濟志工游村憲,指導我許多拍攝技巧、分鏡,也讓我學習到錄影和剪輯的入門,從此開始了我的「影視製作」之路。

當時的我還未受證,雖說每天都到豐原靜思堂學習,但仍邊開車邊抽菸;想說反正快到豐原時嚼個口香糖,就能消除菸味,不被人發現。

有一天我心情壞透了,就開著車子在豐原附近兜了一圈、多抽根菸;沒想到一進入豐原靜思堂,一位志工就大聲地對我說:「你抽菸,你的衣服都是菸味!」當下我深感慚愧,原本以為能用口香糖遮掩,但事實卻非如此;我也領會了游村憲的慈悲,他不捨對新進志工責備,從他身上我也學到要疼惜社區志工、帶人的哲學。

因為那一段時間的密集學習,讓我更喜愛影視製作。二○○六年在豐原靜思堂,由一百多人合力演出《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我在全程錄影與後製剪接的過程中,受經文涵義感動,深深體會到「行孝、行善不能等」的道理,在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毅然結束了經營二十年的超商生意,專心陪伴母親度過晚年生活。


完成母願 行善在人間

有一天,正要出門上剪輯課程,從三樓房間走下,習慣性地到二樓房間去探望母親。「哇!怎麼躺在地上,又流了滿地的鮮血。」發現母親撞到床頭櫃而受傷昏迷,趕緊將她送往醫院急救。

〔圖說〕徐振富走入慈濟後領悟要「及時行孝」,放下事業,專心陪伴母親(左)度過晚年。(攝影/劉素霞)

當時,母親已患失憶症,還有服用安眠藥習慣;膝關節也動過手術,行動有些不便。太太個子瘦小,我深怕她體力無法負荷,因此母親的生活起居就完全由我負責。

雖說僅僅照顧母親兩年,但卻是我人生中最珍惜、最幸福的時光。每天固定幫母親擦澡、搓腳縫按摩、剪腳趾甲……傍晚梳洗過後,我會挽著母親的手出門散步、逛黃昏市場,帶著她活動活動,也順便買些她喜歡吃的東西。

晚上則是陪伴母親,直到她安心入睡;深夜同樣不敢輕忽,她熟睡後的一舉一動,不時會牽動著我的睡眠,一直持續到天亮。

二○○七年,我準備參與慈誠隊員培訓,也恪守慈濟十戒,戒掉喝酒與賭博的不良嗜好,如願在隔年二月一日受證慈誠;然而,母親卻在三月九日放下她那個時時掛記的「小烘爐」,離開了人世……

母親最大的心願,是希望看到兒子成為上人的弟子,善用人生不再枉費時光。如今她終於如願了!我雖痛失至愛而遺憾不已,但更感謝母親引導我「行善」,也因為加入慈濟,讓我懂得「及時行孝」。

我相信母親是帶著祝福進入佛國,我將繼續完成她的心願,把自己人生由迷轉悟的故事,化成文字與眾人分享;也要學會使用「精、美、實」的文筆,寫下更多感人的志工故事。更要堅守崗位,做好社區的圖文資料管理,完成人文真善美的使命,留存慈濟美善歷史。


【作品分享】
路難行達使命
攝影、圖說.徐振富

二○一二年元月,慈濟志工來到四川巴中市巴州區發放。前一年九月,巴中市平昌縣城因為暴雨而淹沒在洪水之中,通河、巴河暴漲,沿河鄉鎮受災嚴重,住房或受損或倒塌,農業遭災,人們生活陷入困頓,志工帶來衣糧助他們度過災後第一個冬日。

在曾口鎮的曾口中學發放後,來自臺灣的靜思精舍常住師父與當地志工陪同八十三歲的老奶奶回家。

老人家平時不願麻煩兒女照料,自理生活瑣事;她在泥濘中依然健步如飛,這對於扛著攝影器材的我們而言,真是一項難以達成的奢望啊!大家小心翼翼慢速通行,然而我卻因為攝影分心,一不小心摔倒在地,所幸攝影器材並未損壞,還能繼續記載慈濟在四川賑災的慈愛片影,完成人文真善美志工使命。

二○○九年四月十一日,跟隨訪視志工家訪獨居的巫老先生。老先生住在臺中市石岡區,我們一到此地就立刻被環繞周圍的靜謐景色所吸引,但老先生所處生活狀況卻與這片風光相去極遠!

老先生六十五歲,因為糖尿病不良於行,難以整理環境,再加上曾與親戚發生爭執,一怒之下把接來的自來水管線切斷,抽水馬達又於住院時被偷竊,無水可用成為迫切難題。

魏杏莉師姊攙扶巫老先生前往親戚家協調。他與八十五歲的叔叔之間不需言語,僅是呼喚一句「阿叔」,就化解了三十年的心結。

看著慈濟志工熱心協助,突然感觸世間本就不該有那麼多的衝突,一切僅是煩惱心使然。能夠見證愛,還要珍惜所擁有,不要虛度浪費人生每一天。


【作品分享】
見證愛泯恩怨
攝影、圖說.徐振富

二○一二年元月,慈濟志工來到四川巴中市巴州區發放。前一年九月,巴中市平昌縣城因為暴雨而淹沒在洪水之中,通河、巴河暴漲,沿河鄉鎮受災嚴重,住房或受損或倒塌,農業遭災,人們生活陷入困頓,志工帶來衣糧助他們度過災後第一個冬日。

在曾口鎮的曾口中學發放後,來自臺灣的靜思精舍常住師父與當地志工陪同八十三歲的老奶奶回家。

老人家平時不願麻煩兒女照料,自理生活瑣事;她在泥濘中依然健步如飛,這對於扛著攝影器材的我們而言,真是一項難以達成的奢望啊!大家小心翼翼慢速通行,然而我卻因為攝影分心,一不小心摔倒在地,所幸攝影器材並未損壞,還能繼續記載慈濟在四川賑災的慈愛片影,完成人文真善美志工使命。

二○○九年四月十一日,跟隨訪視志工家訪獨居的巫老先生。老先生住在臺中市石岡區,我們一到此地就立刻被環繞周圍的靜謐景色所吸引,但老先生所處生活狀況卻與這片風光相去極遠!

老先生六十五歲,因為糖尿病不良於行,難以整理環境,再加上曾與親戚發生爭執,一怒之下把接來的自來水管線切斷,抽水馬達又於住院時被偷竊,無水可用成為迫切難題。

魏杏莉師姊攙扶巫老先生前往親戚家協調。他與八十五歲的叔叔之間不需言語,僅是呼喚一句「阿叔」,就化解了三十年的心結。

看著慈濟志工熱心協助,突然感觸世間本就不該有那麼多的衝突,一切僅是煩惱心使然。能夠見證愛,還要珍惜所擁有,不要虛度浪費人生每一天。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