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人生轉好好先生
◎撰文‧吳玉對

(攝影/黃培修)
從人見人躲、不苟言笑的大男人,到人人歡迎共事的好好先生,
阿江的人生轉變,從懺悔惡口做起;
渴盼多年家的溫暖,也在半百歲月中來臨。
「阿江師兄,下午一起去木柵載月刊!」「好啊!」
「阿江師兄,明天麻煩您到三重志業園區載香積麵、五穀粉好嗎?」「好!」
一早在新北市新莊區的新泰聯絡處,志工相互招呼、開始忙碌;笑容爽朗的謝利江,只要哪裏有需要,一定全力以赴,是大家公認的好好先生。但是五年前的阿江,卻是一個不苟言笑、人見人躲的大男人。
「以前管錢、掌權,自認為家裏我最大,沒有我不行!」早年經營貨運行的阿江,三十多年菸、酒、檳榔不離身,幾乎天天喝酒,喝到手發抖,常常舀滿一匙湯到碗裏剩不到半湯匙。渾身酒氣的他「三字經」不離口,在家罵家人、在公司罵員工;家人離他遠遠的,子女碰面了也不敢打招呼,深怕說錯話又挨罵。
壞脾氣的他從來沒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母親看不下去,不斷告誡他:「再這樣罵下去,十個老婆也不夠你罵!」但他依然日復一日。
還好,「出口成髒」的阿江碰到了貴人——慈濟志工林奕勝,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
強勢不如軟實力
雖然太太繳了二十多年慈濟善款,公司的回收資源也載到慈濟環保站,但是阿江對慈濟一點也不了解。五年前一個傍晚,退休的他散步閒逛到新莊運動公園,志工邀他參加「七月吉祥祈福會」;第一次接觸慈濟活動,對萬人參與、以祈福取代普度的莊嚴會場印象深刻。
 |
〔圖說〕謝利江(右二)與新泰區志工,夜晚在街頭宣導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活動,誠懇募善念。(攝影/吳玉對) |
祈福會隔天,志工林奕勝開始邀約他一起做志工,有時還騎車來載他參加活動。雖然阿江聽聞慈濟是個做好事的團體,但是心想在功利的現代社會,哪有人會做事不求回報?
他抱著「探索」的心態慢慢觀察,「我發現慈濟人待人很和氣,每個人說話輕聲細語;最重要的是真正有做利益社會的好事,因此開始參加社區的活動。」
阿江回想起第一次擔任醫院志工,事事陌生的他碰到說話比較急的師兄,心裏覺得受傷。還好奕勝師兄在旁陪伴,阿江換個角度想,自己對別人更兇!況且對方是在教他,並沒有惡意,也就釋懷了。
接觸慈濟半年後,阿江參加社區志工研習。課程中播放勸素的影片,他看到殺豬的畫面,「長長的刀刺進豬脖子裏,血大量噴出來……」殺生的畫面印在腦海,他就此素食;慈濟善的環境,更讓他在半年內戒除抽菸、喝酒、吃檳榔等習慣。
可是阿江最想改變的是家庭氣氛,希望打破僵局,讓家人可以彼此關心。看到靜思語「要改變別人,先要改變自己。」於是阿江試著先開口關心家人。
「以前阿江可以把錯的都說成對的,無理又大聲,所以沒有人會跟他辯解。」一開始,不罵人的阿江,讓太太葉玉鳳不敢相信,所以默默觀察了一段時間。阿江耐心地跟孩子們說話,口氣溫和,孩子感受到爸爸的改變,一年以後主動跟爸爸說話。
當阿江有事晚歸,葉玉鳳問他吃飽沒?簡單的一句關懷,讓阿江偷偷流下懺悔的淚水,「想到以前對待太太的種種,沒想到太太還是對自己這麼好……」
「阿江參加慈濟,到現在真的改變很多。」葉玉鳳說:「有時候我為了一些事生氣,阿江還會用靜思語『生氣是短暫的發瘋』來提醒我。」
阿江不只個性改變了,還會做家事,連長輩都稱讚他:「人變得客氣,面相也好看了。」
方向對,做就對了
懺悔以往已浪費太多時間的阿江,如今每天清晨四點起床,到新泰聯絡處參加精舍連線早課拜經,恭聽證嚴上人「靜思晨語」;聞法後才開始一天的志工活動,並且將所聽到的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調整自己暴躁的個性。雖然記憶力不好,但是他勤做筆記,盡力把承擔的事情做好。
 |
〔圖說〕謝家第一張全家福是在謝利江進入慈濟後三年拍的,家人臉上流露幸福。(相片提供/謝利江) |
他聽到上人說,學佛修行不能獨善其身,要利益眾生,法喜多分享。因此鼓起勇氣上臺,把所聽到佛法與所做所得的歡喜與眾分享。
阿江在經偈中體悟最深的是這一句:「懺悔才能洗眾罪,免受苦難再輪迴」,在讀書會中發露懺悔以前的「見笑事」;更常常警惕自己,說話小心不要傷人,時時面帶笑容,凡事都「感恩喔!」
回想五年前的迷茫,進入慈濟以後找到人生的方向,每天更忙碌卻忙得踏實,生命已全然不同,最大的收穫是家庭氣氛變溫暖了。阿江說,人生長短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方向對不對,「方向如果正確,就不會迷茫、煩惱過一生。所以現在的我把握時間,做就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