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至二十七日 覺悟的「有情人」

◆9‧26~27《農八月‧二十二至二十三》
【靜思小語】悲憫眾生苦、起身救拔,心不停留苦境而生煩惱。
三界無安,如火宅
菲律賓三寶顏於九月九日爆發反抗軍衝突事件,隨著政府軍收復區域愈多,動亂已近尾聲;已知共有十四個村里受影響,六個村莊毀損,逾一萬間房屋被燒燬。
當地有十位慈濟委員、兩位慈誠師兄及近百位志工,從事件第一天起,及時提供食物給軍方發放,並與各團體和慈善組織合作,提供物資給需要的人。一位三寶顏大學生在慈濟人的臉書留言:「感恩慈濟對三寶顏大學救助隊的信任,我們會學習更謙卑地為受災民眾付出。」
後續如何扶助居民重建、回歸正常生活,還有漫長道路要走,早會時間,上人感恩各團體、組織跨越宗教藩籬,與慈濟人合和互協、發揮力量、扶助苦難人。
「三寶顏的楊偉順居士雖然是天主教徒,自從接觸慈濟後,就很珍惜地全心投入。日前他接受大愛臺節目採訪,談到『總有一天師父也會離我們而去』,就哽咽地說不下去了;心情平復後,他說,因為總有這麼一天,所以每天都要很認真,追著時間趕緊把事情做好,志業才能長長久久。」
上人肯定而言,「慈濟人要作覺悟的有情人,見種種人間苦相,悲憫眾生、起身救助,心莫隨境界而生無明煩惱。唯有更積極地淨化人心、廣招菩薩,才能凝聚愛心善力,影響社會人間。」
道德教育,啟善種
「現在的社會環境,讓孩子小小年紀就有反叛性格,若沒有善加引導,中學、大學之後就更難辨別是非。教育的使命是傳道,要讓孩子認知人生道理、建立道德觀念;否則若只知鑽研學問、吸收知識而偏離道理、錯用知識,將造成社會人間的亂象。」
教育志策會中,上人慰勉師長們面對各種各樣性格的孩子,必須耗費更多心力引導,亦期許要加強道德教育,讓孩子懂得發揮智慧,將學習到的功能轉變為造福人群的良能。
「傳道,就是傳予造福人群、增長慧命的道理;但願孩子如同幼苗一般,健康成長為小樹,久之更能影響同儕,讓大地遍生菩提林。」上人期勉師長們把握正確的方向,辛勤耕耘、栽培善苗,為社會培養人才,也讓慈濟教育志業成為創造臺灣未來希望的希望工程。
愛而不寵,學規矩
二十七日與中區慈懿會成員談話,上人叮嚀,要以身作則為模範,運用智慧方法教導孩子建立生活規矩、學習待人接物,「『學法度』,才能『有法度』;輔導好每一個孩子,讓他們畢業後利益人群、各有成就,這分付出就很值得。」
慈濟中學評鑑委員前來拜會,上人對眾談述對於教育的重視與期待:「慈濟教育首重生活倫理教育,從幼教開始,教導孩子學習各種生活功能,以及與人應對的基本禮貌,希望從小扎根,完整培訓品學兼優的人才。」
現代社會風氣之下,想要施展理想中的教育實為困難,上人感恩師長們以菩薩心、父母心,用真誠的愛教育孩子,讓孩子們有禮貌、守規矩,以服務大眾為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