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63期
2013-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人間問路
  草根菩提‧馬來西亞
  見證人生真善美
  會心一刻
  發現歡喜‧緬甸
  發現歡喜
  寰宇慈濟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九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馬來西亞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63期
  十四日 莫讓「濁流」滲透清流

◆9‧14《農八月‧初十》

【靜思小語】淤積的水溝,要經常疏通、清理;污染的心境,也須天天用法水洗滌。

堅定行路,踏實做

臺中慈濟志工王吉清,一九八九年由太太林雪珠接引、接觸慈濟,隔年在新民商工聽到上人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便開始投入資源回收,也帶動鄰居一起做;一九九六年起承擔精進組,每次參與助念、告別式後,一定親自將法親們護送到家門口。

今年九月十一日,吉清師兄因病往生,享年六十六歲。早會時間,上人肯定師兄得知罹病後,把握人生最後時間,與法親分享此生投入慈濟無遺憾、無後悔,道心堅定。

「他很殷勤、很精進,不只自己行善,且『見善隨喜』,待人處事廣受讚歎,實是福慧雙修的好人生;相信他已篤定人生方向,帶著此生所寫的劇本再來人間、續行菩薩道,持續增長慧命,祝福他快快乘願而來。」

凡夫眾生隨業輪迴,如身處無際大海中,隨著風浪漂泊浮沈。上人言,短暫人生中,只要有因緣聞法、知道理,就如同在黑夜的大海中看見燈塔亮光,指引靠岸的方向。

「師父很感恩慈濟人,長久以來堅定行願、無私付出,合和互協鋪平人間路。」上人期許人人把握有限生命、把握正確方向,廣結福德因緣,生生世世力行菩薩道。


法種入心,勤耕耘

中區慈濟人返回精舍短期精進,跟隨精舍常住生活起居、出坡勞動,在每一個過程體驗修行、體悟佛法。上人對眾開示,舉清理水溝為例說明,水溝若沒有經常疏通、清理,就會淤積污泥、生長雜草甚至棲息蟲蛇;「人間菩薩走入人群,要不被紛擾雜亂的人我是非污染心境,必須天天用法水洗滌煩惱。」

「天地之間的大環境濁氣濃重,人人如同生活在污泥之中,若不曾將法銘刻於心,清流很快就會被濁流滲透,逐漸累積無明髒垢;唯有將粒粒法的種子撒播在心田裏,才能『布善種子,遍功德田』。」

上人慨言,一位志工向來都很積極、很精進,但總要別人照其意思做事而引發反感,自己也無法融入群體。「面對這樣的人,要感恩他示相教育——學習他精進、積極的優點,也要以對方強勢的態度為警惕,縮小自己,發揮『奈米良能』,才能無處不在,發揮大力量。」


「人與人之間要虔誠相待,否則自大者就像汽球愈吹愈大,愈有爆破的危險。」如何提起虔誠心?上人指出,除了行善造福,還要具足「戒」;若只修人間福而不守戒、不修心,貪、瞋、癡、慢、疑的習氣浮現,人生方向就會偏差。

「修行並非一蹴可幾,亦非當下行善造福就立即能得福報;但是,只要不斷累積修行、造福的德行,就能受人尊敬,與眾結好緣。」

上人提及一則佛典故事——

波斯匿王前來祇園精舍向佛頂禮,佛陀見他一身塵土、滿臉疲憊,便關懷國王為何如此疲累?國王回答,國內有一富者過世,沒有子嗣家人繼承財產,故而收歸國有;剛才前去點收財物,因為財產甚多,頗費一番功夫。

原來,富人雖然擁有眾多財富,卻貪得無厭、為人慳吝,對自己的妻小也很刻薄,以致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甚至視他為仇人。富人往生後,子女認定這些財產是不義之財,不願繼承也不肯回來處理後事。

「富人即使有數不盡的家財,到頭來仍是雙手空空而去;此生遍結惡緣、造惡業,亦將隨業受報,再多的財富也難以救脫業報之苦。」上人慈示,有緣走入慈濟,與志同道合的法親共同為社會人群付出,要開闊心胸與眼界;看到苦難人得救,自心獲得滿滿的歡喜,若能再聞法入心,即能法喜充滿、增長慧命。

為了撐持靜思精舍大家庭,常住師父們每天辛勤勞動,上人期待各地慈濟人經由短期精進,深刻感受精舍自力更生的修行生活,體會生活中無處不是法、挑柴運水無不是禪的真實修行,學習修行人具足戒行的內涵與品德,在人人心中撒播種子,為天下人做天下事。

修行直到覺悟成道,要經過很長的時間。上人敦囑,不論生命長短,只要將法的種子播入心田、深入意識,生生世世一接觸佛法就能了解、就能用心修行;否則方法錯誤、邪見入心,就會產生幻覺。

「莫抱持行善造福,將來能得福祿壽的『有所求』之心做慈濟事;只是在人群中付出、作別人生命中的貴人,卻不修行,生生世世仍舊輪迴六道,迷茫受苦而難以解脫。」

上人勉眾把握當下、踏實修行,具正知正見,境界來時才能維護一念清淨,平靜以對。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