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人間路,接菩提道
一位志工感嘆法親身患惡疾、年紀輕輕即往生;疑惑為何已經在行善、造福,卻英年早逝?
上人開導,在短暫的人生中,有緣走入慈濟、得到眾多法親關懷與照料,人生最後仍能維持清淨心念,要為他慶幸。
「慈濟人在世界各地救助苦難,得以見到各形各色的人生苦相,從苦相中自我警惕,心靈維持清淨,待人處事不與人結怨結仇,將來就能帶著清淨種子到下一生,精進修行,不再受複雜的情仇糾纏、不由自主造業、再受苦報。這就是好報、善報。」
「靜思法脈如淨水,滋潤慧命善種子」,上人表示,要引法水滋潤心田,讓慧命持續增長;「慈濟宗門如大地,山高地厚蘊寶藏」,唯有入人群,才能得無盡寶藏。
「先做好人,才能做菩薩。道心堅定,就能在人群中閱讀一部部人生大藏經,不受人間的煩惱無明污染;人間的福緣鋪得好,自然能接上菩提道。」
上人期勉,要聽經聞法,還要為自己鋪平人間路——開口動舌說好話,舉手投足做好事;結人間緣、造人間福,則慧命日日增長。
立信入法,人間修行
「就像往地面丟球,球丟得愈用力,彈得愈高;若在地上鋪柔軟棉被,球丟下去,會穩穩留在棉被上。」
與清修士座談,上人強調,修行沒有捷徑,切莫急於證果得道,反致偏差;應以單純心體會佛法,堅定志向、踏實修行。
以自身修行為例,上人憶述,二十一歲那年養父往生,體會到人生無常,到寺院做佛事,「一部《梁皇寶懺》,讓我體會人生的一切境遇,皆是因、緣、果、報。」
當時上人家住豐原,每天騎腳踏車到慈雲寺親近佛法。曾問住持修道法師,什麼樣的女人最幸福?法師答:「提菜籃的女人最幸福。」年輕的她不服氣,認為人生價值不能以掌握一個小家庭的經濟大權為自我滿足;遂與法師論辯:「女人也可以做大丈夫,擔挑天下事!」也在那一刻,奠定了修行的道心。
出家之路歷經波折,二十三歲離家來到東臺灣,在花東縱谷流浪兩年、吃盡苦頭,終於落腳花蓮、現出家相。二十六歲皈依、受戒之後,在小木屋閉門苦修,日日抄經、拜經、供佛,優游經藏法海。內心平靜,外境卻不平靜;受人間風雨所擾,不得已離開小木屋,到慈善寺講經,無意間觸犯禁忌又離開……
在人群中,上人體會到,人心觀念打不開,有你我之分,故無法包容。「面對人間的風風雨雨,我內心平靜;不罣礙他人待我如何,但自我堅持不做不被歡迎的事。」
佛典經文皆言救濟眾生,但有些人即使念經、讀經,還是各有執著,心中充滿貪、瞋、癡、慢、疑等煩惱。上人深自警惕:「若連自己的心都無法救助,遑論救濟眾生?所以我認為,只是讀誦、解說經文,無法真正體會佛理;修行要深入人群、體會人心,透過人、事、物的世間法印證佛法,達致人圓、事圓、理就圓。」
皈依時領受師父上印下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六字法囑,五十多年來,上人一路力行迄今;雖然推動志業的過程歷經波折,仍維持平靜、平常心。
「我從來沒有想要如何達到目的,只是天天照顧好這一念心。我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目標在哪裏,而且說出來就要做得到。」
上人引《論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教眾:「少了一分『信』——對己無信、對人無信,人生還有何可為?要立信,就要深入法。」
就像平時看不見空氣中的水分,但是它確實存在,是世間萬物賴以生存、不可或缺的寶。上人教導,一切有為法,都是從「無為法」——本來存在的真理所衍生;道理看不見、摸不著,但是確實存在。
「法就是方法,存在你我面前,離我們不遠;離我們遙遠的,反而是自己的心。」上人例舉《法華經》中的「常不輕菩薩」,見人就恭敬禮拜,不敢輕慢,因為他相信每一個人都是未來佛。若能將經文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以恭敬心對待人人,如此即是佛法。
就如從各國慈濟人就地付出的過程,得見人間苦相,亦可從中探討「苦、集、滅、道」、印證「因、緣、果、報」的道理。上人言,人間事即是有作為的法,做對了,即能有益社會人群。
「在慈濟要學的法,絕不是騰雲駕霧的法,也不是無中生有的法;真實妙法就在日常生活中。」
上人期待人人聞法入心,將佛法運用於待人處事中,讓人人了解、力行。
把握初心,珍惜因緣
何謂「信根」?如何在生活中落實、發揮「信力」?
上人開示:「直心是道場。發心後就要起步邁進,莫因學識高、想法複雜而自我阻礙。若總是將很簡單的事情,愈想愈複雜,懷疑自己、懷疑環境,雜念紛紛,心靈煩惱將特別多。心定下來,才能穩固信根。」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以淤泥為養分,成長、開花、結果;更進一步莊嚴、淨化污濁的環境。上人以此教眾,把握當下,遠離顛倒妄想,扎實明白人間道理、做該做的事,莫在境界中打轉。
「要培養這分出淤泥而不染的心,在人群中用心修行、體會善法;將複雜的人事,化成增長慧命的養分。」
上人言,這一生走來,天天都忙。「每天都有看不完的人間事、慈濟事;我沒有太多的時間鑽研佛法,只是鑽入人間,奉持『為佛教,為眾生』這六個字。每一件慈濟事對我來說,都非常重要,都如同在為我充電一般;佛法道理就在人間事相之中。」
修學佛法沒有速成班,上人強調:「把握住最初的一念心、珍惜細如微末的因緣,認知方向、建立信心,持續精進,就不會偏差。反之,法不入心,就像水流過水管,法脈淨水將無法常存於心。」
人生種種境界都是隨業受報,由不得自己。上人表示,佛陀早已用自己的修行歷程示眾,學佛直到成道要歷經很長久的時間。「但只要發恆久心,即能有大成就。修行最難的就是安住自我一念心;心定,則一生都很穩定。」
借力使力,與法印心
佛陀說法,是為救度眾生;慈濟人志為菩薩,也是要救拔人間之苦。上人勉眾:「唯有活生生的人間菩薩,才能伸手救拔人間苦。既立志為天下人做天下事,就要借力使力,會合很多人的力量,拯救蒼生。」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上人教導,「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要以智慧與人互動,因人、因時、因地,應其所需,引法入人心。「藉著救助苦難而淨化人心,藉著淨化人心發揮無量無邊力量,這就是『神通力』。」
上人言,每天面對龐雜的人與事,壓力很大;但是有機會付出,這一天的生命就有價值,所以天天自勉把握當下、實在修行,充分發揮生命價值。
「即使鎮日都在小小的空間裏,行動不自由,但是我的心境天寬地闊,把握當下,與法印心。」上人期許清修士能提起「覺有情」,與師父共同擔挑天下事。
「莫離開現實、妄想橫生,以致心態偏差。時時調適心態,事過就將煩憂心放下,盡力做好該做的事,即能無路不通、無事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