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車站外勞健檢 疼惜異鄉人
撰文‧葉金英、池亮蓁、林文典、陳慧琳、劉秋伶 攝影‧陳李少民
外籍勞工離鄉背井到臺灣工作,
把握珍貴的休假日,
他們來到臺北車站,
說母語、回味家鄉美食,
在流動的人潮中,
還能接受慈濟健檢服務……
星期日中午的臺北火車站,人聲鼎沸,大廳各個角落有許多不同國籍的勞工朋友相聚。廣場一隅,一群藍衣志工忙碌著,一整排醫療站拉出多條動線。
穿著背心的外籍翻譯志工,拿著寫有「免費義診,請跟我來」的舉牌,穿梭在席地而坐的人群中,找尋需要幫助的人。接連著幾群人說:「我們身體很健康,謝謝。」有人回應:「太好了,我需要洗牙!」
現場科別中,「牙科」和「眼科」常常大排長龍,志工用紅線圍出動線,讓外勞朋友循序等候。牙醫師們頭戴改造的診斷鏡,將耳鼻喉科專用的醫療工作臺加裝伸縮燈,病患使用的漱口水以寶特瓶倒入紙杯隨時更換……設備雖然簡單,但卻是志工克服萬難的成果,只為了提供外籍朋友在外地難得的看牙機會。
越南籍阮先生,在朋友介紹下第一次參加義診;他到臺灣工作兩年從未檢查過牙齒,「很感恩慈濟有這樣的服務!」
流動的人潮中,臨時搭起的診療站,沒有隱密的診間,卻在近十年中,醞釀出一段段溫馨「醫病情」……
身心加油站
二○○三年起,每隔一或兩個月第二個週日,北區慈濟人醫會與臺北市勞工局、聯合醫院和平院區、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共同舉辦「外籍移工健檢」,涵蓋內科、眼科、牙科、婦科、復健科、身心科等科別檢查與諮詢;多年來於臺北車站外搭設帳棚進行,二○一二年十月起移至車站內舉行。
外籍勞工雖然有健保,但是平日忙於工作,假日時診所多半休診,加上語言不通,就醫困難。慈濟人醫會志工黃祥麟說,多年健檢中,發現他們比較常見的身體不適,分別是感冒、皮膚過敏,或是因為壓力大造成自律神經失調。
長期異鄉工作的生活壓力,有時成為外勞朋友心靈的隱形病灶;臺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李嘉富,耐心傾聽,為外勞朋友做心理諮詢。他從十年前健檢開始參與至今,深知外勞朋友身心問題與就醫困擾,「許多病症來自心理壓力的累積。」
每次健檢約服務一百多人,其中有十多位是尋求身心科幫忙。李嘉富說:「外勞朋友透過手機或訊息傳遞,還有人特地從中南部搭車北上來求診。」
有次活動中,一位外籍朋友在附近徘徊,志工上前關心才知道她是專程來向李嘉富醫師道謝;先前她參加健檢時,聽取李醫師建議後,回去調整生活作息,終於改善身體狀況。
李嘉富表示:「在健檢活動中,外勞朋友也能和志工談話,紓解壓力,調整情緒;心靈問題解開,許多病症便可以痊癒了。」
 |
每次的健檢活動除人醫會醫護人員外,慈院醫護也積極參與。社區師兄師姊與外勞志工分工翻譯、親切服務。
|
以健檢回饋
從掛號填表到資料建檔,須經過幾道程序,一群來自不同國家的翻譯志工,協助外勞朋友完成手續接受看診。十年前嫁來臺灣,與家人定居萬華區的越南藉翻譯志工黎金枝說:「剛開始翻譯很緊張,但是遇到很多同鄉很開心。在越南免費看病是不可能的事,在這裏可以看到這麼多科別和醫師,我好感動!」
許多印尼籍朋友對臺灣環境很陌生,但在家鄉他們收看過大愛電視,所以對慈濟多了一分熟悉感。戴著粉紅色頭巾的印尼女孩,看到健檢服務好奇而走近了解。「沒有吃完的藥,可不可以直接丟馬桶?那要怎麼處理?」「如果症狀好了,藥要不要繼續吃完?」引導人員請她來到用藥諮詢站,由藥師耐心說明。
藥師洪茂雄自備「戳戳樂」遊戲,由外勞朋友抽題目,透過問答遊戲了解用藥常識,「中藥、西藥至少間隔兩小時再吃對不對?答案是『對』。」洪茂雄說,在臺灣的外籍勞工許多擔任居家看護,為了幫助他們在照顧雇主家人有更正確的用藥常識,他想到利用遊戲拉近和外勞朋友的距離,並準備中文、英文、印尼文、菲律賓文、越南文五種語言版本的教材。
義診事前準備工作繁雜,志工清晨便來到現場,為午後一點展開的健檢做準備,活動持續至四點半。忙碌一整天的志工林小棋說:「外籍朋友照顧老人,或到工廠上班非常辛苦,健檢的活動正可以回饋他們。看到醫師細心地看診,也讓我很感動,就像上了一堂教育課程。」
北區人醫會與慈濟志工定期的關懷,讓異地工作的朋友倍感窩心。熙來攘往的車站,因為有著這分愛,人與人之間也不再冷漠匆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