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交流道】
開啟行善道路
過去時常聽人提到慈濟,尤其是天災過後,慈濟助人、救人所苦,不斷在人們交談中被反覆吟誦;然而,我真正接觸慈濟,卻是在令人難堪的監獄中。
有幸參加靜思語讀書會,經過慈濟屏東分會蔡美惠師姊以及胡瑞芬師姊教導,讓我進一步了解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以及落實在生活中的人間佛法。當蔡美惠師姊引述佛經:「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令我感嘆這已經是生命中第五十二個春天,如果再不好好珍惜,生命將不待人啊!
思往昔,如走馬燈似在眼前晃動不休,過往迷戀繁華的我,陷溺於貪欲,漸漸偏離了正軌,最終身陷囹圄。直到今日,知道「問心無愧最心安」的真諦,卻已經太遲。
在悲嘆之中,靜思語教導我:「人生必須上進積極,不要因境遇的得失而喪失生存鬥志。」給予我奮發向上的決心與力量,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秒鐘。
上人說:「凡夫是命運隨業轉,覺悟的人則能運命。」如今,我希望能做個改變命運的人,只因接觸佛法之後,我理解了唯有行善,才能改變已偏離的軌跡。
我雖身處監獄,但了解「行善不能等」的道理,多年來固定每月捐款一百元至慈善團體、育幼院;更發願在出獄後要盡己所能,幫助他人。
或許,人生必須要用心關上一扇門,才能更輕鬆地打開另一扇!我關上了以前的沈溺欲念,為自己打開通往希望與行善的道路;今後不論身處何處,我都要恆持這顆發願的心,讓願願永恆相續。
屏東 阿來
串聯彼此一起發光
回首自己走入慈濟的起點,是從慈青開始。那年我十八歲,進入慈濟大學醫學系就讀,也參與慈大慈青社原住民小朋友課輔;隔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慈濟發起安心計畫活動,我跟著師姑師伯的腳步,進到南投集集辦營隊。「慈青悲智行,聯誼啟慧根」,那是我所珍惜的慈青歲月;經歷一次次活動,吸收學習慈濟志業理念,更開啟了延續至今的慈濟修業旅程。
求學期間,王本榮校長剛好是我們班導師,不只是貼心關懷生活課業,更善於詼諧幽默地分享醫學理論與處世之道。我會選擇小兒科,除了因為本身就喜歡和小朋友互動,另一方面也是受到身為小兒醫學前輩的校長所影響。
校長對我的關心不僅僅是在在學期間,等到畢業、進到醫院後有任何困難,也總是幫助我度過考驗;更感恩有校長的推薦,讓我能到臺大完成小兒腎臟次專科訓練。
退伍後回到花蓮慈濟醫院小兒科任職,去年十月,我參與了慈濟志業體同仁法脈宗門精進研習,我的座位剛好在校長後方,在悠悠的誦經聲中,跪拜起立之間,一位我以為典範的長者就這樣近在眼前,魁梧的身軀配上柔軟的身段,深刻震撼著我的心。深自期許能向校長看齊,在行醫路途上照顧呵護每個與我結緣的小菩薩,更將仁醫慈心轉化於日常行住坐臥之間,不斷精進。
十一年前,大四的我承擔第四屆醫事青年成長營幹部,指導師父德悅師父曾教導:「每位慈青伙伴都像是佛珠上的一顆珠子,安守自己的本分而發出螢光;但不是只有自己好就足夠,更要學習當一條穿珠線,把美善結合起來。」
如今,環顧營隊成員,看見過去並肩逐夢的夥伴,早在學成之後將愛灑向世間;這也讓我猛然找到答案──或許就是用「靜思法脈」、「慈濟宗門」來串起慈愛,讓身處在慈濟世界中的彼此,像螢光念珠一樣緊密連結,慧命相互成就並且環環相扣,生生不息。
「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只要緣深,就不怕緣來遲。」這句靜思語是十一年前參加慈大北大文化交流營時,懿德爸爸陳金發送給身為課務長的我,我也將之做為自我砥礪的生命良語。
身為慈濟的一分子,期許自己不僅是那顆獨自發光的串珠,更是那條連接彼此的穿珠線,那個默默被包在中間卻縱貫彼此生命的橋梁。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部醫師陳明群
拂盡心中塵埃
去年底料峭風寒,社區歲末祝福也到了尾聲。對比於慈濟聯絡處漫溢的歡喜,志工辛苦又甘之如飴地排演,我卻一如往常地身著工作服來到慈濟環保站。
著手拆解回收電器用品的我,感傷近十年來環保站諸多變化,唏噓著幾位無怨無悔環保老菩薩的殞落;更追憶起最初踏入環保站情景,目睹師兄、師姊們如何頂著豔陽、汗溼衣襟,卻又充滿喜悅地賣力分類,以「做,就對了」的精神投入,就是這分震撼與感動,讓我不加思索地融入在此……
沈思之餘,驀然驚見兩位靜思精舍常住師父到來,慈顏和眉地問候,讚許了志工們在資源回收站的付出,更殷切邀請我參加歲末祝福。我以自己不修邊幅來婉言推辭,卻蒙師父諄諄教誨:「慈濟不分貴賤、貧富,只有善念,人人都可以參與活動……慈濟一向以包容心來納百川,才能讓慈濟精神長遠匯流。」
師父們的探訪,讓我瞬間驚醒,深深體會上人及師父們的睿智,也拂盡了心中困惑已久的塵埃。環保志業作為我每日的生活重心,必須打滾在惡臭與雜亂之中,卻能讓環境得到滋養生息,開創、耕耘著福田,教育下一代。「分類是自我應盡的義務,回收則是能源的再創與利用。」自己應當根除過去那分人我是非之煩惱,恆持惜福、惜緣、喜悅之心,堅定於環保志工這條福慧大道!
最後,我也參與了歲末祝福,以整潔端莊的儀容接受師父祝福,也將上人及師父們的智慧深印於心。
臺東 郭仲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