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雪 不求留名只留史
撰文‧林玲悧、張麗雲
採訪慈濟人事物,
撰稿、拍攝、編輯為紙本檔案,
這項工作嘔心瀝血卻很少人看到,
「如果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期待得到掌聲,
那就做不下去了。」
在近二十年的慈濟志工生涯中,
陳麗雪留存美善的歷史,
也寫下自己的成長史。
 |
汶川大地震後,陳麗雪隨慈濟賑災團進入災區,當地小志工曾彬協助翻譯和引領下鄉,兩人成為「忘年之交」。(攝影/吳寶童) |
「只要不讓我上臺講話,要我做什麼事都可以!我一拿起麥克風,就全身不對勁!」二○一○年,陳麗雪被委以中區合心人文真善美志工窗口的重任,她對同為窗口的蔡謀誠約法三章。
然而,有次當上人行腳到臺中,預定在會中分享的人文真善美志工,卻因上班無法出席,陳麗雪只好代勞;還未上臺,她就緊張得雙腳抽筋、僵硬無法舉步,胃痛、頭疼一併湧現;沒想到上臺拿起麥克風,竟然有條不紊地侃侃而談,分享海外培訓慈誠委員營隊中,採訪兩位超過七十歲的志工相互疼惜之情,讓在場志工們掌聲連連……
這項破天荒的經驗,陳麗雪謙稱是志工付出的心得讓她感動,不然是說不出什麼故事來的。
上人常言:「說你所做,做你所說。」如果親身深入去做,不用打草稿也一定會說出故事的,正好印證了陳麗雪在人文真善美的奉獻與投入。
小學校護成為檔案高手
一九五八年,陳麗雪在宜蘭出生,剛過滿月,全家就隨擔任軍職的父親移居臺中;求學過程一路順遂,從護專畢業後,進入臺中署立醫院服務,之後考取當地小學校護。
一九九五年,陳麗雪接觸慈濟,看到委員組長王郁清辦活動,還得自己做活動檔案,她想幫忙,就承接下最缺人力的檔案工作。
她擔任臺中分會快樂兒童精進班工作人員,發現當時擁有電腦且懂得文書軟體的人寥寥無幾,打定主意,買下生平第一部電腦,跟著中區的文宣組長尤麗卿學習製作活動檔案,也開啟了她做人文真善美志工的慈濟緣。
尤麗卿對於文史記錄很嚴謹,做事一絲不苟,強將手下無弱兵,陳麗雪也練就一身做檔案的好功力。
下班時間和假日,陳麗雪騎著摩托車四處奔波做慈濟事,幕前幕後都可以見到她認真的身影。起初,母親總是看似不太高興地對她說:「又要出門喔!」陳麗雪本以為母親不喜歡她整天往慈濟跑,把家裏店鋪生意丟到一旁,後來才體會到母親是擔心她晚間行車安全。於是她調整了志工活動,不讓母親擔憂,直到二○○八年退休,才真正全心投入。
 |
擔任校護期間,陳麗雪偕同媽媽參加學校自強活動;母親對她的關愛,總是蘊藏在深處。(相片提供/陳麗雪)
|
一人成軍多功能
陳麗雪從「文宣組」開始耕耘,持續到十年前所更名的「人文真善美」,積累了近二十年的資歷。
一本《撥雲霧見山峰》希望工程專書的圖像和文字,蘊藏著慈濟人在九二一大地震後陪伴居民走過傷慟,重建希望的足跡;陳麗雪負責霧峰國小的援建記錄,這本專書也是她每週風塵僕僕從臺中騎往霧峰,持續兩年多,不畏風雨、不怕日曬的成果展現。
就在退休那年,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陳麗雪首次參加國際賑災,八天來跟隨團隊披星戴月、早出晚歸,常常結束一天行程後才能開始趕出簡報;處在分秒必爭的工作壓力下,陳麗雪晨起晏睡,然而在賑災圓滿結束之時,她也充分學會如何快速處理手邊工作。
這次行程,她原先擔心的頭痛宿疾並沒有來叨擾;於是川震週年,她索性放下一切,再次踏上四川洛水,進行長達三十五天的記錄,包括靜態展及大型義診等,不過,這梯次關懷團的人文真善美志工只有她一人!
她發揮在社區派班的專長,讓關懷團團員人人也都能是真善美志工,順手記錄震殤中的重要歷史足跡。
「練兵千日,用在一時。」擁有深厚底子,她除了記錄,也補位協助其他事項:為浴佛大典做舉牌,沒有素材就從環保站找可用材料應變;布置活動場地,連過去所學的插花也派上用場;看見四川鄉親綁粽子時,米粒不斷掉出來,她放下相機救援,讓臺灣味順利在天府之國飄香……
 |
參與「靜思法脈暨慈濟宗門結集研修中心」聽校志工行列,陳麗雪(中)與組員討論聽打文字的正確性。(攝影/李侑蓁) |
耐磨耐操耐修行
承擔大中區人文真善美窗口,很多人疼惜陳麗雪雙肩的責任加重,她卻輕描淡寫地說:「不就是做事,多份工作而已!」再多的勤務、再繁瑣的工作,她試著從中磨練耐心,培養處事待人智慧。
有人一起做事她最高興,有空缺時她二話不說補位。「以前,其他功能組臨時要我幫他們做什麼資料或文宣工作,我都會很生氣,回話口氣不好;不過,為了讓活動圓滿,還是會配合他們的需求。」陳麗雪後來轉念:「既然還是會幫忙,何必讓雙方都不好受。」
有時候,拍攝現場條件難以掌握,加上志工專業經驗不一,又必須在短時間交出活動簡報,任務艱難充滿挑戰,成品不盡滿意,也曾經被關懷指導,「其實做不好被說也沒什麼,這個活動完了還是有很多事要繼續忙,無暇想心情好與不好,就是在下次要做得更好。」
二○一一年,中區志工除了記錄「法譬如水經藏演繹」,更逢臺中慈濟醫院新院區搬遷啟用,醫護同仁要守護病人的生命與健康,又要「搬家」;志工一面在豔陽高照下排練演繹隊形和手語,也一遍又一遍地輪班清掃醫院,並且協助搬遷工作……
一幕幕的感人篇章,極需大量人力留史;然而人文真善美志工高達七成都在入經藏,如何一邊演繹一邊記錄,著實考驗中區人文真善美團隊的智慧。
「每天早上都有一組人文真善美在醫院記錄,他們很發心來出勤,如果我在場,可以隨時補位,也可作為志工與醫院公傳間的協調角色。」陳麗雪乾脆一個月每天到醫院「上班」──清晨七點多揹著電腦、相機,從大雅住家騎車到潭子院區,工作超過八個小時是家常便飯。
就這樣來回奔波在新、舊院區,一雙藍色包鞋在攝氏三十五度高溫照射下,已經褪色得從藍返白;有一天,她回家後發現一雙腳丫子怎麼那麼髒,拿起刷子沾了肥皂猛刷,「咦,為什麼洗不乾淨,真的有這麼髒嗎?」眼睛拉近一看,才發現沒穿襪子的腳背天天曝曬在豔陽下,曬黑成一個鞋形……
曾經跟著她在臺中分會兒童班學習做文宣的林玲俐,回憶起十幾年前,陳麗雪曾對她說:「做文宣就是要耐操、耐磨、要恆持初發心……」而這分「耐操、耐磨」,在陳麗雪身上實踐得淋漓盡致。
每年暑假,慈濟大學快樂健康社在花蓮舉辦中、小學夏令營,每梯工作人員要駐站一週,夏天的悶熱難耐,讓很多志工參加營隊後,隔年不敢再來。然而,陳麗雪年年身先士卒陪伴志工們,無論是補位照相、做活動照片回顧、記錄檔案、上傳大藏經等……無一難得倒她。
 |
在花蓮靜思精舍舉辦的志工精進營隊中,陳麗雪支援攝影,捕捉學員活動身影。(攝影/王秀吟) |
把慈濟活動化為史料
翻開一本一本舊檔案,陳麗雪的笑聲不斷,「前幾日,瑋馨寄給我一張已回憶不起來的老照片,要我幫忙寫圖說,我竟然看到自己當年也參上『筆耕隊』一腳!」
即使現在電腦科技進步,陳麗雪仍堅持沖洗照片做出紙本檔案。
曾有志工問她:「你為什麼要做這些,又沒人看到。」但是陳麗雪回答不曾變過:「如果做的每一件事,都那麼在乎別人給你掌聲的話,那你會做不下去。」
陳麗雪堅定付出,利用圖像、文字把活動事件編織成為一本本歷史留存,她始終恆持信念:「曾經發生的事,每件事都很重要,我們只能謹守記錄的本分,沒有資格去挑揀選擇。」
無暇完成的檔案,她會利用農曆年期間,待在她的小窩四、五天完成。小窩裏靠近陽臺的半躺椅前,擺著一張破舊桌子,蓋著一條熱帶國家的艷彩披巾,放著手提電腦;只要沒有開會或沒有勤務不必出門時,她就臥坐在電腦前,有時候做得太累了,抱著電腦就睡著了。夜以繼日,頭疼、肩膀痠、肌腱炎……痛了膚膚,不痛了再繼續做。
如今,陳麗雪失去了給予她生命的母親,但她認定上人是給予慧命的母親。她深感,「人生無常,我手中還有許多尚未建立好的社區活動資料,真的是來不及!」
她說:「人文真善美是一個投入後就難以抽身的不歸路,雖說夥伴們來來去去,我卻相信一定會有人願意終身投入這項艱難卻有意義的慧命工程,一起耕耘這塊又大又難又長遠的福田!」
所以,即使有時候找不到人出勤務,或是人培養好了卻又選擇離開,她仍然繼續往前走,等待有緣人同行。
【作品分享】
寒夜惡火
作品、圖說·陳麗雪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跨年夜,晚上八點多大雅鄉某塑膠工廠傳出火警,二十幾位大雅區慈濟志工趕到現場,準備薑茶及點心,為辛苦的打火弟兄們暖身;其餘志工則在一旁虔誠祈禱,希冀著災難降到最低、消防隊員平安。
當晚我的勤務原本是前往社區分駐所、消防隊為警消弟兄量血壓;但是接獲通報後,即便身上未帶任何攝影器材,立即趕赴現場,藉由臨時借來的相機記錄志工身影。夜晚相當寒冷,加上現場兇猛惡火,我手腳不停顫抖,分不清是因為寒冷還是害怕。

【作品分享】
愛暖暮年
作品、圖說·陳麗雪
二○一三年年初,大雅區慈濟冬令發放暨圍爐聯歡會,高齡九十幾歲的獨居阿嬤賴林石養(右),穿上了志工幫她挑選的暖暖大衣,接過一杯熱茶,享受滿滿的愛與關懷;志工看到阿嬤開心的模樣,更是滿心歡喜。
此情此景,讓我不禁想到,何時才可以讓每個人老有所養、老有所終,不會孤獨一生老去;在陷入沈思的同時,我也慶幸退休後行程天天滿檔,有慈濟事可做,沒時間覺得孤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