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守護 慈濟生命關懷之家長大了
撰文、攝影‧楊秋鳳
對於沙巴偏遠部落準媽媽來說,
生產是場生死搏鬥,
在「慈濟生命關懷之家」
為孕婦提供下山待產居所後,
地處雨林的比打士縣難產死亡率降為零;
營運十年屋身老舊,今年改建落成,
將守護更多家庭迎接新生命。
 |
「慈濟生命關懷之家」重建期間,產婦暫住比打士中央醫待產;亞庇志工林雪珠前往關懷,傾聽部落婦女過往跋山涉水下山生產的辛酸。
|
位於沙巴州亞庇的比打士「慈濟生命關懷之家」(Rumah Penyayang Tzu Chi Pitas),十年來讓偏遠山區部落孕婦到此待產,經歷歲月屋身結構老舊,去年展開重建;今年元月,生命關懷之家新建物落成,坐在溫馨寬敞的空間,準媽媽們好感動!
慈濟生命關懷之家於二○○三年五月成立,在此之前,比打士縣(Pitas)的孕婦難產及嬰兒死亡率為全馬來西亞之冠,常發生山區孕婦在家生產或前往醫院途中難產,母親與寶寶都保不住性命的憾事。
「若沒受過正式接生訓練,冒險在家生產很可能導致孕婦生產時血崩,難產而死。」比打士中央醫院院長尼扎姆(Dr. Pg Mohd Nizam)表示,比打士位處偏遠,山區熱帶雨林居民以農耕為生,收入微薄無力負擔車資,孕婦往往到了接近臨盆,才徒步跋涉到醫院待產,遑論定期產檢。
「我們也曾收留過來自詹文安島(Jambongan)的孕婦。」尼扎姆口中的詹文安島,位於沙巴州最北部的島嶼,「那邊的孕婦須先乘約兩小時的船,到了碼頭再坐至少一小時車程過來待產。」然而遇颳風下雨船就停駛;到了碼頭,口袋沒錢也上不了車,對臨盆的孕婦來說,彷彿身處一場生死搏鬥。
比打士縣政府診療所護士科麗絲娜(Chrisnah Andan)也透露:「大腹便便,攀山涉水來平地生產已屬高風險;就算順利來到醫院,也面對住宿與三餐難題。」由於待產媽媽非病患,不能享有醫院床位,若無親友在地,只好露宿在外,情況令人心酸。直到十年前,在當地駐診的鄭榮輝醫師邀約她參與援助待產媽媽「順利分娩」計畫,進而協助慈濟志工成立生命關懷之家,讓產婦待產。
科麗絲娜說,以往常想像孕婦在家克難生產種種畫面,無奈又無力;「有了生命關懷之家,徹底卸下醫護人員的憂心。」擁有十六年資歷的她坦言,生命關懷之家是當地鄉村護士強大的「後盾」。
「這裏教育我提升了對人的關愛態度,尤其對照顧的對象,還有周遭的人。」身為天主教徒的科麗絲娜表示,遇上佛教慈濟,如此契合來自一個共同點,既是助人的心,「我會花更多時間去關心這個家,因為那是屬於我們的家。」
重建期間 關懷不打烊
生命關懷之家邁入第十年,高腳屋結構逐漸老舊,志工考量孕婦上下樓不夠安全,去年六月展開重建。然而,工程期間遠道而來的媽媽們要住在哪裏?
「生命關懷之家不能打烊!」亞庇志工林雪珠等人特地前往比打士中央醫院接洽,院長尼扎姆得悉消息,不僅將訪客宿舍讓給待產媽媽暫住,也推薦醫院食堂協助解決三餐。尼扎姆院長感動於慈濟人的付出,「比起你們,我們只是扮演一個小角色。若非慈濟人的堅持,生命關懷之家無法走過十年時光。」
為了讓往後照護關懷作業更順暢,亞庇志工並爭取與比打士縣政府診療所護士們會面,洽商如何在鄉村地區落實家訪,提早關懷孕婦狀況。
「聽了志工的解說,才知道生命關懷之家不只幫助待產媽媽,還有更深層的意義。」護士蘇絲拉(Susila Edward)說,志工守護的不僅是母親與寶寶的性命,更是一個家庭的幸福,「往後遇到待產媽媽有困難,不會猶豫給予援手。」
重建期間,來自檳城、經營建築業的張文翔師兄,每兩週自亞庇驅車三小時車程來到比打士親自監工,確保工程品質,「承包商看到我們的認真,也很謹慎。」後來該承包商也成了慈濟會員。
張文翔表示,重建費用皆來自十方大德的善款,不能辜負大家的愛心,使命讓他克服壓力與路途遙遠,「希望這個地方能長長久久守護每位待產的媽媽。」
 |
 |
去年比打士慈濟生命關懷之家拆除前,志工留下歷史性的一刻;從傳統木板高腳屋,到今年初重建落成的穩固水泥平房建築,空間改變,但是志工守護生命的堅持不變,陪伴更多原住民部落孕婦安穩待產。(右圖攝影/蔡德興) |
安穩入住 迎接新生兒
原址重建的生命關懷之家,由原先的三十七坪(四百平方呎),擴充至一百七十六坪,臥室可容納十個床位,內有兩間浴室;除了舒適的客廳和廚房,並設有洗衣間。亞庇志工前往打掃並安置家具,在今年元旦,到比打士醫院接回第一批媽媽們入住。
沒有隆重的入厝儀式,只有志工與媽媽們溫馨聚餐;噓寒問暖之餘,不忘向媽媽們宣導「竹筒歲月」,藉此讓受惠者了解這個「家」來自眾人的護持。
產婦們告訴志工,由於住在偏遠山區,一旦遇到下雨河水上漲時,路斷、沒有船,媽媽們就無法出來生產。二十一歲的諾佳琳(Norjaelin Juprin),家鄉在車程四小時外的百淡(Paitan)山區,第一次當媽媽,「感恩有了這個家,可以在這裏安心等待。」
如今,生命關懷之家已經為山區部落居民熟知。五年前在生命關懷之家待產,生下第一個孩子的蘇珊娜(Suzzana Roslan),今年再次入住,「住在這裏,很有安全感。」蘇珊娜說之前的生命關懷之家是高腳屋,浴室與廁所建在樓下,孕婦上下樓較不方便,如今一層樓的設計舒適很多。
十年來,生命關懷之家已經迎來超過七百五十位新生兒,更多準媽媽也來此暫住產檢;重建後的生命關懷之家,將發揮更大的功能,守護偏遠鄉區,迎接新生命平安到來。
|